APP下载

解读《月夜》

2019-08-13张小方李施雅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

张小方 李施雅

摘  要:《月夜》这篇散文通过对乡村月夜直言不讳的褒奖和对城市月夜的幽默反讽,突出表达了韩少功对乡村月夜的钟爱之情,进而具体抒发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感悟与思考。散文层次分明,文字清新、凝练,且具有幽默反讽之味。作者以己之眼、之耳、之感悟,让处于现代文明中的人,用心来感受生命本真的面貌。

关键词:《月夜》  文本解读  生命本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51-02

在《月夜》这篇散文中,韩少功将乡村月亮与城市月亮进行多层次比较,通过对乡村月夜直言不讳的褒奖和对城市月夜的幽默反讽,突出表达了他对乡村月夜的钟爱之情,进一步抒发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与思考。作者以己之眼、之耳、之感悟,让处于现代文明中的人,用心来感受生命本真的面貌。

1   知人论世,从《山南水北》读韩少功

《月夜》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为抒情散文,最注重的是表现作者的感受,抒发作者的内心的情感。它或是触景生情、或是直抒胸臆,通常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虽然它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与描写,但一般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作为“寻根文学”的倡导者,“根土文学”代表作家的韩少功又是怎样通过《月夜》来表情达意呢?

《月夜》围绕“月亮”这一事物展开叙述。从散文的内容来看,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将城乡月亮进行对比,明确表达其对乡村月夜的钟爱之情。此外,综合考量其丰富的生活经历与人生阅历,不难发现他这种强烈的情感偏好源于其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支撑。《山南水北》作为韩少功重新扎根乡土的作品集,从农村逃离到再次回归乡土,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作品所呈现的乡土世界,原生性智慧和情感及时代意义,无一不表现出韩少功作品扎根民间,文化寻根的发展脉络。[1] 作为一本跨文体的散文集,《山南水北》详细叙述了韩少功在八溪峒的乡村生活,以及由此引发的智慧思考。通过作者在微观事物上的宏伟思考,以及频频展现的城乡对比,《山南水北》本质上是韩少功在繁忙的现代文明下的精神寻根。这种思考不仅是为了解决了个人的问题,更是通过对个人行为和思考达到对人类整体的关怀,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精神诗性”。[2]《月夜》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韩少功书写“月夜”,这个选题对他来说一定有十分深刻的立意。所谓立意,是一篇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观念,是文章最根本的价值所在。[3]根据韩少功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可知:他从繁华的城市再一次回到年轻时插队的乡村, 过上隐居的生活。用韩少功自己的话说: 像古代人那样‘晴耕雨读, 充分的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 是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今中国仍有近百分之七十的人生活在乡下, 在乡下生活哪儿算得上“出世”呢? 他为了获得精神生活的清静,去乡下接触一些圈外的人,体验渴慕的生活状态。由此可见,韩少功是为了更亲密接触底层的人与生活,这也是他社会热情的一种表现,他的“隐居”实际是一种责任使然,是对生命本真的一种发现与探索。

2   深入文本,体会感知

韩少功在文章中将城乡月亮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他以清新凝练的笔调描绘了乡村的月夜的美好,抒发了“我”那种身心俱醉、无比得意的情感, 使读者再次领略了陶翁笔下那恬静、美好的田园景象和如诗画一般的美妙意境。作者如此浓墨重彩的表达了他对乡村月夜的钟爱之情,具体抒发了他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感悟与思考。

《月夜》通篇从对乡村月夜直言不讳的褒奖和对城市月夜的幽默反讽两个角度展开,以城市和乡村月夜的三讽五夸为本文明确的行文线索,在夸与讽的字里行间中无不透漏出其明显的情感变化。

作者开篇即明确立场与观点,以“徽章”为喻,高度赞颂月亮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明显标志,作者显然太钟爱乡村月夜, 以至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接着话锋一转,他用幽默反讽的语调将城市月亮比作“丢弃在五光十色垃圾里的死鱼眼睛”,平心而论,月亮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无论在哪里,它都是客觀真实的,然而作者却如此斩钉截铁地“厚此薄彼”,用“垃圾里的死鱼眼睛”来作比喻,这种背离理智,带有强烈喜恶的评价,恰恰也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流露。作者如此描写城市月亮,也为下文乡村月亮的渲染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第三段作者由城市“太阳之历”和乡村“月亮之历”的对比,情感再度转变,更加坚定的强调月光是乡村人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份表白由月上升到人,乡村人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结是令作者十分欢欣的人文情怀。随着文章脉络的进一步深入,作者再次批判城市没有月亮,有的只是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进而抒发他对脱离了大自然后城市的喧嚣与焦躁的强烈不满。作者从视觉、听觉和感觉三个方面描述了他阔别三十多年后重返乡村月夜的感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顺承这种欢欣之情,盛夏之夜的乡村夜晚使作者从现实所感进入无限遐思,人在月光之下,神游于星云之中,身心俱醉。读者在“我”的引领下遨游在美妙的幻境之中,却猛然被“我”惊醒,回到现实。韩少功用一只被月光惊飞的鸟照应开头那枚徽章,再度叹惋城市与自然相脱离,繁杂喧闹的现状。

全文褒奖与批判相互交织,层层递进,情感也随之不断升华。作者认为只有把自身置于广阔的大自然之中,人们才能慢慢卸下自己外在的伪装,获得心灵的洗涤,从而以一颗本真的心去体悟自己生命最初的形态。因此,身处于大自然中的韩少功觉得自己身处于永恒之界与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身心皆宜。[4]韩少功在其对月亮诗意描绘和自我感悟之后,逐步上升到对城市和人类的宏观思考,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也许韩少功希望以己之眼、之耳、之感觉,引导越来越多的身处现代文明的人去感受生命最本真的样貌。

3   品味语言,体味情感

《月夜》这篇散文层次分明,文字凝练清新,并具有幽默反讽的意味,全篇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给读者营造出一种恬静、美好的田园景象,带领读者充分感受这诗画般的意境。

韩少功笔下流露出的月光仿佛一位美丽而又多情的姑娘,活泼跳动,这样的月光又怎能不让人怦然心动;他用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从视听结合的角度突出月光的灿烂、轻柔与灵动,回忆中美妙又淳朴的童年往事,恐怕也只有乡村的月亮才能唤起吧。三个“也许”排比反问的句式,作者将自己置身于浩瀚的星空宇宙中,全身心融于神秘自然的怀抱。乡村的宁静通过这样多珠玉般的独特比拟、比喻、联想从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恐怕也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把这么美妙的意境描绘出来吧。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 一句犀利的设问,表达出作者对城市人和月亮的强烈不满。作者把城市月亮比作“偶尔远远看到的丢弃在五光十色垃圾桶里的死鱼眼睛”, 这幽默反讽的语调,将其心底对城市月亮的不满、嫌弃不加掩饰的倾泻而出。在我们常人眼中,城市是繁华的、热闹的、人人向而往之的地方。城市夜晚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丝毫不逊于白天的喧嚣,这是现代社会繁荣昌盛的表现。生活在诚市中的人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极少有人留意夜空与月亮,在灯光的映衬下,甚至忽略了月亮的存在,这也正是作者对现今城市和城市人生活现状的不满之处。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多年的韩少功,经过这三十多年的城乡相隔与心境变化,对乡村月夜的怀念与渴望之情十分强烈,重归乡土,他笔下的乡村夜色既是静谧的,又是欢快的,又充满着神秘的情感色彩。这钟真切的情感表达也正是他致力于现代文明之下的精神寻根最直接的表现。

4   结语

抒情散文通过细腻的描写,着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表达作者的感情,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韩少功创作《月夜》主要是表达其对乡村月夜的钟爱以及自我身心俱醉之情,进而具体抒发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感悟与宏观思考,使读者获取不一样的人生体驗和精神升华。

参考文献:

[1] 魏美玲.韩少功《山南水北》的乡土世界[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2] 陈剑晖.诗性散文[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3] 徐林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 陈泽曼.现代文明之下的精神寻根——评韩少功的《山南水北》[J].语文学刊,2016(6).

作者简介:张小方(1989-),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李施雅(1991-),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解读文本,回归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