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2016-12-19丁严严
丁严严
【摘 要】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备受世人关注,作品中所蕴含的现实意义更是有着强烈的引导作用,因此如何正确解读先生的作品,并从中领悟作品的本质和内涵尤为重要。《拿来主义》作为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文章以“《拿来主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其背后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希望能为广大师生在立足时代写作背景的前提下,更加准确把握鲁迅先生的创作初衷,进而结合自身理解,加以恰当应用。
【关键词】《拿来主义》;现实意义;文本解读
1.引言
《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以强烈的战术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而著称,与此同时,先生逻辑的论证与严密的说明吸引着众人,但是如何深入了解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挖掘文章的本质与内涵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关于“《拿来主义》现实意义的文本解读”尤为重要。
2.《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探析
鲁迅先生在创作《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时候,主要的目的是对当时极为盛行的“复古主义”与“卖国主义”以及其它左翼混乱思想的批判,同时推崇“拿来主义”,寓意深刻,但是在教学中如果想让学生真正把握文章的核心意义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2.1“拿来主义”是建立在爱国基础之上的
“拿来主义”必须以爱国为前提,如果丧失了爱国的基本原则,那么“拿来主义”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积极意义。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从清政府的腐败到开明民国这百余年的时间里,我国可以说都是典型的“送去主义”,无论是战败还是胜利,割地、赔款似乎成为一种“惯例”。这样不仅仅是对民族尊严的践踏,更不利于未来的发展。“拿来主义”必须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之上,只有民族的尊严得到了良好的维护,发展才能成为一种现实。
2.2“拿来主义”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拿来主义”如果随意性太强,或者缺乏实用性,那么这种“拿来”就失去了为其应用的意义。“拿来”的东西必须是对自己有用的,必须是我们切实需要的,必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不能抱着“连国外月亮都比国内圆”的偏执想法,如果这样的话,“拿来”的东西就是垃圾,就失去了应有的实用性价值。为此,一定要有选择性地“拿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拿来”的东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地创新与改进,将其真正内化成为自身所需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有力支撑,这种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年轻一代人的身上。
2.3“拿来主义”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文本解析
首先,“拿来主义”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拿来主义”的核心与内涵就在于“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纵观学者们的研究,不难发现,最受欢迎的观点就是“文化遗产”是拿来的主要对象,而且人们通过“大宅子”这一经典、贴切的比喻,自然就可以让人更加容易理解为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随着又可以慢慢发现针对国外,又出现了开头的闭关与送去等字眼,这样就实现了“外国文化借鉴”与“本土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机结合。
在现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准确把握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有效的逻辑训练是尤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与“外国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拿来”的对象是谁,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不仅要尽快确定,而且务必要准确、到位。我们回到先生的“全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杂文中的实际逻辑关系和各种比喻意义,我们认为最恰当的说法应该就是“外国文化”。
立足当时的写作背景,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坚持“闭关锁国”,不仅仅自己不愿意走出去,而且也不允许别人走进来,后来被枪炮攻破国门,就彻底成为了送去主义。先生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懂得如何与别人交往,甚至根本就不想与他人交往,一直将自己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先生对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是极为痛恶的,同时也非常痛心于因为这种政策而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与无能;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的建立,我们又开始任由他人进来,不仅仅是经济的,同时还有文化的,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坏了,甚至就连一些原本意识清新的年轻人,也开始陷入了恐怖的状态,而此时,我们依然没有意识到不仅仅可以送去,可以送来,还要学会拿来。先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葆有清晰、勇敢与无畏心理,提出了“拿来主义”。
其次,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与创新意识
不同的教材版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价值的设定方面都是存在某种程度差异的,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文章的主要内容,去实现对学生文化交流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这样展开教学。教师可以以当前的社会现象为主要对象,让学生围绕现象来发表观点和看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待学生基本了解了“拿来主义”的内涵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或者学生自我搜索的方式,依托小组讨论或者辩论赛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写的激情或者是说的欲望,让学生准确把握“拿来主义”的精髓,同时又能够将这种精髓准确应用到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体会先生文章中所特有的“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再次,通过对不同“主义”的对比,理解“拿来”的内涵
无论是学者,还是教师的文本解决,都无法脱离开文本的论证思路以及对文本论证方法的解析。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往往会把文章作为一篇极为典型的议论文来教,常用的思路就是对论证结构以及论证方法的分析,有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将其作为杂文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便是提到了,也只是分析文章在语言方面的幽默性与讽刺性,这样就不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内涵,进而加以正确应用。为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主动发现文章中的几点见解,如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以及拿来主义等。送来主义离不开教师的实际引导,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至于闭关主义,不仅仅是自己不出去,更是指别人也不能进来,而送来主义就是无论好坏,只要是来自于国外的,我们统统都要。其实这一切论述都是为了反衬尽快实施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这种对此,学生们往往就能更加自然地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不仅仅是占有与挑选,更重要的则是创新。
3.结语
对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笔者建议一定要关注其内涵,如果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以明确最为贴切、恰当的说法就是“拿来主义”的对象就是“外国文化”。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仅仅把先生的文章作为一篇议论文,而非一篇杂文的话,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影响到其后续的应用。
杂文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写作的幽默与讽刺,这也恰恰是最能够吸引人的地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此为有力的依托,实现个性化杂文阅读的构建,具体来说就是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初步体会出鲁迅杂文“匕首、投枪”般的力量;并在体会中分析出杂文批判和主张的人物形象;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最后探究杂文的主旨深意。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拿来主义”的理解和解读必须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不仅仅要去品味先生在杂文写作过程中的语言特点,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解读去深入感受先生在杂文写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超越时空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现实性的、是由针对性的、而是富有哲学性的。
先生的杂文是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是对当时大环境的一种真实写照,政治感、时代感以及历史感并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是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杂文中挖出来,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回到历史的现场中去,而不应是被老师加进去的。背景的挖掘和理解,是为了更好体会杂文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倾向所服务的。先生的杂文一向被公认为擅长漫画取像来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地讲明道理,部分批判意味较强的杂文通过夸张、反语等手段极尽讽刺之能事,又幽默风趣、读来忍俊不禁,同时蕴藏着鲁迅先生成熟的理智思考和浓郁的感情色彩,让人读罢掩卷深思。《拿来主义》作为鲁迅杂文中的经典之作,若零散地让学生选几句话来品读一番,恐怕只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支离破碎的记忆及鲁迅只会讥讽嘲笑别人的印象了,便失去了《拿来主义》本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爱平.关注文本解读的现实意义—重读《拿来主义》有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04:33-34
[2]张苗.《拿来主义》的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确定[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胡恩泉.对《拿来主义》教材分析的两点质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12-14
[4]王嘉良.论鲁迅杂文的喜剧美[J].江西社会科学,2012.15:49-50
[5]吕英利.奋笔疾书为民智—浅析“拿来主义”的“选择性”价值[J].科学教育,2010.06:47-48
[6]许梅春.设置探究支点激发思维火花——《拿来主义》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初探[J].中国教师,2010.2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