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热点与未来展望

2019-08-07袁红军

新世纪图书馆 2019年6期
关键词: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

摘 要 文章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2010年至2018年发表的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与特性、信息技术、智慧服务、智慧馆员与用户培训、建设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研究分析出智慧图书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我国智慧图书馆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智慧图书馆 智慧服务 用户培训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06.014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CNKI on intelligent libraries published from 2010 to 2018, 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lligent services, training of intelligent librarians and user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s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intelligent librarie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libraries in China.

Keywords Intelligent library. Intelligent service. Research hotspots.

智慧圖书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1年,通过不断的研究,逐步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理念,之后“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医院”等一系列有关“智慧”的词语应运而生,风靡一时。“智慧图书馆”作为“智慧地球”概念的微观延伸,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时空限制、但同时能够被切实感知的概念,具有可实现全球数据资源共享,高效服务的功能。智慧图书馆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预知或即时感知用户的需求,及时提供智慧化、智能化、泛在化的一种新型图书馆。随着智慧图书馆研究的深入发展,笔者以2010年至2018年这一时间阶段研究成果为基础做一述评,同时对智慧图书馆研究的走向提几点建议。

1 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

为全面了解国内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情况,我们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利用高级检索,输入内容检索条件“篇名”,检索词为“智慧图书馆”,精确检索,截至2018年05月13日,获取检索结果合计475条。2018年为26条,2017年为148条、2016年为96条、2015年为76条、2014年为72条、2013年36条、2012年13条、2011年7条、2010年1条。以“图书馆智慧服务”为检索词,获取42条。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博硕士论文、报纸、专利等。现从文献年代分布、期刊来源、作者分析等方面对所搜集到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进而了解我国目前在智慧图书馆方面的研究现状。

1.1 年度文献分布

2010—2017年,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文献的数量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0—2012年为智慧图书馆研究初级阶段,研究文献较少,内容多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描述,或是探究图书馆存在的智慧活动,缺少深入性的研究;2012—2015年研究文献数量增长较快,这主要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国家政策利好,倡导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建设有关;2015年至今,智慧图书馆研究逐渐成为图书情报学领域研究主题,迎合了国家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综上,虽然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研究成果呈快速增长态势,方兴未艾,仍是学术界持续不断关注的热点。

1.2 文献来源分析

我们对475篇论文的所属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刊登在图书情报类期刊的文章有345篇,占总数的73%,载文量排名较前的期刊如 《河南图书馆学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图书馆学研究》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等。其他资源类型,报纸为22条、硕士为8条、会议为4条。整体来讲,智慧图书馆研究文献的分布比较合理。以期刊论文为主,说明智慧图书馆研究有一定的深度;相对于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智慧图书馆的资源类型结构较为科学,有利于智慧图书馆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文献来源比较全面与合理,目前,很多核心期刊开始参与智慧图书馆讨论,如《图书馆学研究》为11条、《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与《图书馆论坛》各为7条,这将持续为智慧图书馆研究提供可靠的平台。

1.3 发文作者分析

以期刊论文为例,根据作者已发表的有关智慧图书馆研究论文数量,可知目前图书馆员、高校教师、研究生等应是研究的主力,高产作者与知名专家学者有王世伟、曾子明、初景利、邵波、黄辉、吴海茹、沈奎林等,他们一直活跃在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前沿,引导更多的研究者加入,为智慧图书馆深入研究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

2 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

2.1 智慧图书馆概念

智慧图书馆是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推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图书馆服务新模式。孙利芳等从宏观层面众角度、多维度地阐释了智慧图书馆定义[1]。秦殿启提出智慧图书馆语境和智慧图书馆哲学两个概念,借以分析智慧图书馆的三种语境[2]。刘亚玲从道器合一、智德共生两个层面提出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新理论框架[3]。应海宁等分析图书馆服务在后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转向和机理特征,以转知成慧为目标探讨了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理论系统建构方案和实践途径[4]。刘宝瑞等从哲学和技术两个层面阐释了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分析了智慧图书馆的五个智慧要素[5]。

可见,学者研究智慧图书馆,由于出发点与研究角度不同,造成不同的学者有各异的诠释,特别是从哲学层次提出智慧图书馆定义,丰富了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内容。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继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之后,呈现出的一个新的形态。学者们在智慧图书馆的特征上取得共识,根源在于智慧图书馆产生受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的影响,而这些技术早已成为图书馆研究不可分割的方面。

2.2 智慧图书馆特征

王世伟分析阐述了智慧图书馆的五大关系,即智慧图书馆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智能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融合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6]。刘丽斌认为,智慧图书馆由人、资源、空间3个要素构成,以技术为基础,以服务为灵魂。其具有全面感知、互联互通、绿色发展、智慧服务与管理等特征;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用户需求为主导[7]。

由以上学者提出的观点可知,智慧图书馆的特征呈现多样性,如智能化、智慧化、高效、快捷、绿色发展、人性化服务与管理等。但是,学者归纳出的智慧图书馆特征较为芜杂,笔者认为其特征应体现出技术与人文融合统一,即智能与智慧。

2.3 智慧图书馆相关技术

信息技术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基础[8]。创新服务是智慧图书馆迎接数字挑战的必要举措,全面感知、深度感知是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前提和基础。王雯霞等通过分析二维码信息标识对基于Beacon的智慧图书馆应用提出方案补充,即在读者标识、图书标识、座位标识、阅读推广服务标识方面,能够和Beacon技术充分配合,共同构建完善的智慧图书馆应用方案[9]。APP客户端已成为移动图书馆最重要的服务模式之一。仅依靠引进通用的移动图书馆产品难以满足用户的移动服务需求,构建智慧图书馆APP成为移动图书馆的新方向。魏群义等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提出智慧图书馆移动APP的系统架构和功能设计,以二维码门禁、资源统一检索、业务提醒为例论述实践应用[10]。陆婷婷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图书馆服务内容、实现途径与发展瓶颈进行了研究[11]。凌征强等提出学习借鉴大型信息技术企业的智能家居数据层设计经验,通过建设智慧图书馆数据中心、制定跨平台数据通信标准、开发数据中心管理系统及区域数据子系统等措施[12]。曹轶以宝山图书馆为例提出了三维智慧图书馆的结构特点、设计思路和系统框架[13]。魯晓明利用Android Studio环境,开发O2O模式的社区智慧图书馆系统平台,实现了图书馆建设和管理、图书借阅和归还等服务的线上/线下无缝融合[14]。刘喜球等探讨可穿戴技术对读者的多功能导航、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对读者个性化知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15]。李小涛等构建了知识可视化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流程模型[16]。王黎就超高频RFID标签能够为读者提供智慧化、个性化的图书管理与借阅服务,描述了其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前景[17]。李欣把适合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的强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引入到高校图书馆智慧化信息服务中,研究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图书的智能查询和个性化信息推送[18]。

综上,智慧图书馆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内容广泛,涉及Beacon技术、APP、人工智能、智能家居、三维、O2O模式、可穿戴技术、知识可视化、RFID技术、强关联规则挖掘技术等方面。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不可把智能等同于智慧,例如图书智能荐购系统,智能系统是运用智慧自主解决问题,能够实现功能的系统;智慧系统具有自主运用智慧的能力、输出与利用智慧双重功能。

2.4 智慧服务

智慧图书馆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服务用户是智慧图书馆的最终目标。智慧服务是图书馆新型服务能力的重要构成。袁红军从智能型服务、知识服务、人性化服务等三方面着手构建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19]。王林等以协同生态新视角从场馆建设、馆藏资源和用户服务三个层面构建了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20]。刘宁等从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图书馆智慧服务文化的构成[21]。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势,是图书馆发展的全新阶段。智慧图书馆以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为支撑,运用智能设备,实现书与书、书与人、人与人的动态连接,让用户体验全新的智慧化服务。智慧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区别于传统图书馆文献与信息服务,其作为智慧图书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发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曾子明等将嵌入式理论融入到智慧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中,从服务模型和体系结构方面描述了该服务模式[22]。丁一闻以智慧图书馆为基础的知识服务提倡以人文本,在帮助用户的过程中,彼此之间有望达成共同心智,共同合作与学习,共同提升自己的心智,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23]。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使移动智能终端感知读者情境信息变成可能,智慧图书馆可利用它们提供优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曾子明等提出融合情境感知的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型[24]。随后,曾子明等又构建了基于泛在智慧服务的智慧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推荐服务体系[25]。刘宝瑞等重构了智慧图书馆的用户体验[26]。

上述学者所提出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智慧服务、知识服务、个性化服务。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对智慧图书馆理解提出相应的服务模式,但服务模式不应局限于这三种类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有更多的服务呈现出来,以充实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

2.5 智慧馆员与用户培训

智慧馆员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践行者。图书馆智慧馆员的核心业务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智慧服务,应具备学科知识分析、教学科研辅助、新知识快速吸收等核心能力。郑怿昕等构建了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核心能力指标体系[27]。储节旺等认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最核心要质就是智慧科技和智慧馆员,未来智慧图书馆科技体系的建设和馆员队伍的培养更应结合图书馆实际情况[28]。许春漫等认为,智慧馆员队伍建设中要合理解决人才缺乏、角色定位、制度建设等问题[29]。张芳等明晰了智慧图书馆对高校馆员的职业理念、知识技能、学术科研及实践创新等新要求,应与时俱进、扬长避短、科学规划和自我管理,以适应智慧图书馆的新挑战[30]。

用户培训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组成部分,智慧图书馆也离不开用户培训。潘杏仙等以微课翻转、MOOC泛在移动形式重构设计教学内容,支持读者非正式自主学习,推进图书馆用户智慧培训意识及能力创新[31]。

毋容置疑,智慧图书馆三大要素为人、资源、技术,而人是智慧图书馆最活跃的因素,包括智慧馆员和用户。研究智慧图书馆不能忽视人的存在,这一点恰好被大部分学者所忽略,仅发现郑怿昕、储节旺等、侯明艳、许春漫等学者提出智慧馆员这一称谓, 以后研究应注重智慧馆员在图书馆智慧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细化智慧馆员的培养模式[32]。另外,用户培训研究也较为薄弱,希望学者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力度。

2.6 智慧图书馆建设

刘迁认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包括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合理规划增加布点,结合地区特点建立科学的馆藏结构,简化书刊借阅流程,减少读者获取障碍,关注月份差异,优化图书资源配置[33]。李后卿等提出的建议包括智慧空间、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智慧服务等[34]。侯松霞阐述了智慧图书馆框架结构及内容,分析了施策略[35]。马捷等从智慧服务、智慧建筑、智慧管理三个维度对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功能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和构建[36]。

2.7 智慧图书馆发展趋势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受到环境、人才、资金、技术、知识产权、管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其建设需要在长远规划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协同发展。从范式研究的视角,饶俊丽综述了图书馆史上两次范式的重大转变,即从传统到数字再到智慧图书馆范式的演变,涵盖图书馆服务所涉及的理论、行为规范、构建模式和文化信仰、价值观等内容,阐述从图书信息知识服务到实现社会大众文化功能的嬗变[37]。夏立新等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当下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并提出融合“资源”“人”“空间”三大核心要素,构建智慧环境以支持用户智慧活动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理念及服务模式[38]。王世伟认为智慧社会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新境界,包括社会信息化深入持续发展的新形态、智慧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新境界、新时代读者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需要[39]。

“互联网+图书馆”是传统服务的升级转型,智慧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想对传统图书馆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贾双双等探究基于用户行为的智慧服务流程,并构建“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模型[40]。王鐵力等提出面向“互联网”思维与“用户”思维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理念,构建全新的“数字服务中心”服务模式,指出“互联网+”思维为其提供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41]。豆洪青等等介绍了智慧图书馆APP中的微书导读、图书转借服务等功能模块与借阅服务流程,认为开展“互联网+图书馆”服务需要改变服务思维、升级业务流程和创新服务模式[42]。曾子明等结合智慧图书馆资源管理研究现状、去中心化思想和技术,分析了去中心化智慧图书馆MVS(移动Mobile Visual Search,视觉搜索)的含义及管理要求,构建了去中心化智慧图书馆MVS资源管理架构[43]。

“互联网+”与智慧图书馆交融在一起,互为渗透,彼此依存,也是现阶段学者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笔者认为,“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革新,也是一种思维变革,与智慧图书馆有诸多相通之处,即“互联网+”特性中尊重人性、连接一切、跨界融合、创新协作、去中心化等,与智慧图书馆特性中人本思想、互联互通、高效快捷、开放创新共享等相匹配,因此,“互联网+”与智慧图书馆交互关系研究还将持续进行。

3 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者研究思路与论述内容各异,对智慧图书馆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尽相同。其共同点在于智慧图书馆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未来图书馆发展趋势。不同点在于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与特征、建设、服务模式、馆员与用户培训、支撑技术、新理念应用等存在不同的看法。毋容置疑,智慧图书馆研究也不是一帆风顺,已有研究也呈现出一些不足。

一是脱离实际,跟风严重。一旦举办相关智慧图书馆学术研讨会,随时生成大量与智慧图书馆有关的论文,造成学术研究机会主义。

二是智慧图书馆的实用性特征先天不足,缺少成功案例支撑其研究。未能把智慧图书馆整合到智慧城市、智慧校园领域,开展横向合作共赢,只停留在智慧图书馆本身或智慧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融合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智能图书馆等纵向研究。

三是在实践中,多数学者从技术角度研究智慧图书馆,忽视了人文因素。基层学者参与研究智慧图书馆力度不够,多为学院派学者,很少有图书馆一线工作者对智慧馆员、用户培训进行研究,易造成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

4 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的未来展望

作为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智慧图书馆研究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新技术广泛运用到图书馆的诉求。通过梳理和总结智慧图书馆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对智慧图书馆研究概况有了大致了解,认为其在新时代具有积极意义和广阔前景。

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把握前沿、创新、实用的特性,紧跟社会发展,立足于现实基础,包括新理念、国家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持,特别是要把智慧图书馆建设与研究放在战略层面,紧密与智慧国家、智慧城市(城市文化“第三空间”)、智慧校园、全民阅读推广等相结合,与科技研发企业合作,开展顶层设计,如对近远期目标、方案、人才、资源、资金等方面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制定可行性实施方案。

倡导跨学科研究,不再局限于图书情报领域,而是鼓励多学科跨界融合,提升智慧图书馆研究的质量。同时,在服务、人员、管理探索基础上,强化对智慧图书馆技术研究的深度,如相关技术服务制定标准、智慧化支撑平台、人工智能技术等,积极地开展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丰富智慧图书馆研究内容。

无论智慧图书馆建设或学术研究,要勇于创新,对正处于转型中的各类型图书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各类型图书馆实际情况,敢于从图书馆的空间组合、业务结构、运行机制、智慧的工作方式与服务能力、科学数据、智慧图书馆服务联盟等方面的变革进行研究,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

参考文献:

孙利芳,乌恩,刘伊敏.再论智慧图书馆定义[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8):17-19,68.

秦殿启.智慧图书馆的语境、要素和发展路径[J].图书馆,2016(6):35-38,91.

刘亚玲.智与德的共生:智慧图书馆发展愿景[J].图书馆论坛,2016(1):31-35.

应海宁,许正兴,郭荣梅.后现代知识观嬗变下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机理分析和系统构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7(2):31-34.

刘宝瑞,马院利.基于智慧理念的智慧图书馆空间样貌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1):26-29.

王世伟.略论智慧图书馆的五大关系[J].图书馆杂志,2017(4):4-10.

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3):87-89,94.

张坤,王文韬,李晶.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和热点[J].图书馆论坛,2018(2):111-118.

王雯霞,刘春丽.二维码对基于Beacon的智慧图书馆应用的补充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5):20-23,51.

魏群义,廖维,沈敏.智慧图书馆APP的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论坛,2017(7):22-26.

陆婷婷.从智慧图书馆到智能图书馆: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发展的转向[J].图书与情报,2017(3):98-101,140.

凌征强,黄辉.基于智能家居的智慧图书馆数据层建设[J].图书馆论坛,2016(6):114-120.

曹轶.三维智慧图书馆的设计和实现:以宝山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2):89-92.

鲁晓明.轻量级的O2O社区智慧图书馆体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3):95-98.

刘喜球,王灿荣.可穿戴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的助推器[J].图书馆论坛,2015(6):105-108.

李小涛,邱均平,余厚强,等.论智慧图书馆与知识可视化[J].情报资料工作,2014(1):6-11.

王黎.基于纳米印制工艺的超高频RFID标签及其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J].新世纪图书馆,2014(2):52-55.

李欣.强关联规则挖掘在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推送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科学,2018(4):95-99.

袁红军.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7(3):22-25.

王林,许晓巍.基于協同生态的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构建[J].新世纪图书馆,2017(4):28-32.

刘宁,许征尼,蔡建军,等.浅谈图书馆智慧服务文化构成要素[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1):21-23.

曾子明,宋扬扬.面向读者的智慧图书馆嵌入式知识服务探析[J].图书馆,2017(3):84-89,100.

丁一闻.面向智慧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曾子明,陈贝贝.融合情境的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6(2):57-63.

曾子明,金鹏.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体系及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5(:12):16-22.

刘宝瑞,沈苏阳.用户体验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6):43-47.

郑怿昕,包平.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核心能力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1):7-11.

储节旺,李安.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及其对技术和馆员的要求[J].图书情报工作,2015(15):27-34.

许春漫,陈廉芳.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下智慧馆员队伍的建设[J].情报资料工作,2014(1):87-91.

张芳,唐崇忻.面向智慧图书馆的高校馆员专业成长突破路径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1):65-60.

潘杏仙,朱东妹,董家魁,等.论教育信息化视域下智慧图书馆用户培训[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1):33-36.

李伟超,贾艺玮,赵海霞,等.近十年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8(3):171-176.

刘迁.台北市智慧图书馆的实践探索[J].图书馆建设,2015(9):56-59.

李后卿,董富国.智慧图书馆服务实现策略探析[J]图书馆,2016(5):80-84.

侯松霞.智慧图书馆顶层设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6):5-9.

马捷,赵天缘,王思.高校智慧图书馆功能结构模型构建[J].情报科学,2017(8):56-61.

饶俊丽.从传统到数字再到智慧图书馆范式的嬗变[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3):20-22,10.

夏立新,白阳,张心怡.融合与重构:智慧图书馆发展新形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1):35-49.

王世伟.智慧社会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新境界[J].图书馆杂志,2017(12):9-13.

贾双双,马秀峰.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16(11):81-84.

王铁力,梁欣,过仕明.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图书馆研究[J].情报科学,2017(4):74-78.

豆洪青,刘柏嵩.“互联网+”高校图书馆传统借阅服务探索:以宁波大学“智慧图书馆”APP应用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3):53-58.

曾子明,秦思琪.去中心化的智慧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管理体系[J].情报科学,2018(1):11-15,60.

猜你喜欢

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
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
基于服务角度的智慧景区建设思考
Beacon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浅析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智慧信息服务模式探析
RFID技术在我馆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探讨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技术智慧元素探讨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