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

2015-11-27孙雨陈凤娟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智慧服务公共图书馆互联网+

孙雨+陈凤娟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

摘 要:文章介绍了“互联网+”的概念及其与图书馆的关系,阐述了智慧图书馆的基本要素,论证了“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作用,并提出了今后“互联网+”与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1-0119-03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由此引发了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转型的浪潮。

公共图书馆作为传统公共服务行业,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作用,肩负着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使命。因此,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如何充分借助其技术优势进行服务创新转型,将是图书馆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互联网+”与图书馆

1.1 “互联网+”的含义

在2012年11月14日的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先生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他认为“互联网+”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和改变[1],随后引发了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的技术、理念及思维向新兴业态转型的快速演进。

“互联网+”的概念简单说来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让传统行业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得到创新与发展。但“互联网+传统行业”≠“传统行业+互联网”,“+”号前后的改变意味着主次关系的改变。以往“传统行业+互联网”,只是将互联网作为传统行业发展的工具,主体仍是各行业。而“互联网+传统行业”表示的是,互联网才是主体,传统行业作为补充,加入到互联网这个生态体系中。

1.2 “互联网+”加什么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着实让“互联网+”成为当下的热词,然而“互联网+”加什么、怎么加,却让很多行业望而却步。当下的“互联网+”,加通信是最直接的,加媒体成就了网络媒体,还有加娱乐,加金融等,应该说所有的“互联网+”的本质目的都是为了改进原有的产品,提升品质与服务水平。目前,已经有很多行业产业通过“互联网+”成功转型,比如互联网+传统银行成就了支付宝,互联网+传统红娘造就了世纪佳缘,互联网+交通成就了智慧交通,可以说不同的行业都有其适合的“互联网+”,对于图书馆来说,怎样制定其合适的“互联网+”,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图书馆结合来创新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则是当前创新2.0语境下的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1.3 “互联网+”与“智慧图书馆”

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报告中可以发现,“互联网+”涵括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重要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层面,“互联网+”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务,这与王世伟提出的“智慧图书馆”应该具有互联、高效、便利这三大特点不谋而合[2],因此,可以说“互联网+”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重要技术支撑,而同时“智慧图书馆”通过提供“智慧服务”为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智慧读者”带来理念、技术、空间上的新思维、新视角,又能促进“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二者之间的结合可谓双赢。

那么,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其适合的“互联网+”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图书馆的“互联网+”不外乎+品牌、+技术、+媒体以及+服务。在如今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阅尽天下,因此,图书馆要想留住原有的读者群体并且将其发展壮大,需借助新兴技术的运用、新媒体品牌项目的开发以及服务模式的改变则是图书馆“互联网+”的重要内容。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互联网+”服务,做好面向受众的智慧服务,才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目标和基石。

2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智慧服务

2.1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早在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Aittola等发表题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一文中提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3],这是“智慧图书馆”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而国内图书馆界的学者对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始于2005年,但2010年前后才形成研究趋势。比较有代表的是,华侨大学图书馆严栋发表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王世伟发表的 《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2012年“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陈进教授的《构建智慧图书馆的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学术报告等。

“智慧图书馆”发展至今,很多学者对其概念各有见解,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一个概念就是:“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4]。通俗来说,就是图书馆通过大数据的收集与加工、云计算提供用户信息的处理,利用智慧化设备如RFID、二维码识别等技术,使用户可以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甚至具体至某一页文献进行互联,也就是图书馆通过物联网及智慧化设备利用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实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图书馆、图书馆与图书馆、用户与资源之间的互联互通。

2.2 “智慧图书馆”的基本要素

综观业内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可以将“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智慧资源、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通过最新的信息技术以及智慧的管理模式,利用可感知的丰富资源,实现为用户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见图1)。

图1 “智慧图书馆”的基本要素

孙雨,陈凤娟:浅谈“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

孙雨,陈凤娟:浅谈“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

如图1所示,“智慧图书馆”的基本要素除了前文概括的智慧资源、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四个方面外,还包括图书馆的用户层面。图书馆的用户从知识结构上可以划分为普通用户和受过良好教育,富有创造力的用户,通常我们把后者称为智慧人群。

在智慧人群方面,英国的伊安·约翰逊将“智慧人群”的特性定义为:资质达到一定水准、致力于终身学习、社会及种族多元化、灵活性、创造力、见多识广、思想开放和参与公共生活。“智慧人群”不仅受过良好教育,还富有创造力,并乐于接纳新的观点,渴望从多渠道全方位获得信息。[5]

智慧资源不仅仅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整合加工后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还包括参与此过程的图书馆员、空间场所等,这些也是图书馆智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技术是指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智慧服务的过程中利用的诸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及相关的智慧化设备等,而在此过程中运用到的很多技术都是“互联网+”概念涵括的内容。

智慧管理则是对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资源、技术及服务等的集成管理,通过构建集成管理平台,将图书馆打造成集资源、技术及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协同体。

在智慧服务方面,梁光德认为“基于图书馆员智慧的知识服务可以称为智慧服务”[6],乌恩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应该是基于图书馆员智慧的知识服务,是基于信息资源的深度知识挖掘,以及具有用户需求分析功能的专家式的系统服务。[7]谢蓉、刘炜指出SoLoMo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具有了时空性,隐含在图书馆馆藏体系内的时空特征经由语义技术得以组织和揭示,与用户需求的时空特征进行匹配,从而使图书馆更加具有了他的移动性,个性化、人性化、社交化,更易于实现无所不在的贴心服务。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服务是基于图书馆海量的信息资源,运用物联网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借助图书馆员的专业能力及智慧为“智慧人群”提供服务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

2.3 智慧服务的技术支撑

柯平教授曾经指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是在不断提升的,有三个台阶。一是文献服务,二是信息服务,三是知识服务。”[8]而如今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概念的出现,图书馆的服务有了这些技术上的支撑,正经历着由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第四次嬗变,而对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研究怎样上升到智慧的高度则是新环境下图书馆界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上文中提到“互联网+”涵括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重要的信息技术,下文笔者将着重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技术探讨其与智慧服务的关系。

3 “互联网+”与智慧服务

3.1 移动互联与智慧服务

PC端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趋于饱和,而伴随着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期。如今,智能手机普及度非常高,更多的用户习惯使用移动终端进行互联网的使用。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1月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9]由此可以预测,今后移动互联网将是用户的首要选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用户摆脱了笨重的PC端,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利用互联网络。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智慧服务,带来了重要的平台。用户只需一台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获取所需服务。

3.2 大数据、云计算与智慧服务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方面,众多学者都有研究。简单地说,云计算就是硬件资源的虚拟化,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利用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更加迅速地处理大数据的丰富信息,更加便捷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而对于图书馆而言,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信息,如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网页和数据库等资源的读者访问数据以及社交媒体访问数据,甚至是RFID射频数据也构成了图书馆大数据的主要来源。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所以用户信息、服务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是图书馆大数据的主要组成部分。正是这些大量的、多样的、高速发展的、具有真实性的数据,支撑起了图书馆大数据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智慧服务层面,大数据、云计算可以让图书馆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通过对用户信息、服务信息的收集,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对读者的借阅习惯、爱好、信息需求甚至社交方式等进行数据分析,提供针对性强、个性化的智慧服务。

3.3 物联网与智慧服务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0]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

笔者认为,物联网就是通过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人与物、物与物进行链接。而图书馆层面,“人”指的是读者和馆员,“物”指的是资源。通过将读者、资源、馆员的信息通过互联技术链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交换。例如,读者在首次来到图书馆,在办理读者证时,读者的个人信息、兴趣爱好、阅读需求等就存储于读者证的射频信息内。馆员通过射频识别设备,就可以了解该读者的各类信息,方便为其提供文献推荐、参考咨询等服务。

同样,图书馆在对文献进行加工处理时,可以将基本信息存入它的RFID芯片中。如馆员或者读者需要查找某一本书,就可以通过设备直接读取整排书架,甚至整个阅览室的图书信息,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那一册。可以说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图书馆员的服务效率及智慧服务的专业程度。

4 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图书馆正经历着由“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转变,为此,服务由“知”转“智”的过程除了技术上的支撑以外,还需要观念和思维上的转变,如图书馆需要大力培养智慧型馆员以备“智慧服务”之需;技术设备以及建筑空间的智慧化也是图书馆进行“智慧服务”的必备条件。此外,图书馆在智慧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统一数据标准等,是今后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互联网+”[EB/OL].[2015-07-0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pmOG2XnjPNp

TYooBfoi6shYvD07FDaeoBv0NMJQ4CbK9sT1KP1JzdIlL

EiLOlrJ3_0sbdqJ50Qdx1442VSPQa.

[2] 王世伟.再论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2(11):2-7.

[3] Aittola M,et al.Smart 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Library Service[J].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2003(5):411-415.

[4] 吴吉玲.数字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2):43-45.

[5] 伊安·约翰逊,陈旭炎.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J].图书馆杂志,2013(1):4-7.

[6][8] 梁光德.智慧服务: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服务新理念[J].图书馆学研究,2011(11):88-92.

[7] 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4.

[9]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02 -03.

[10] 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编校:马怀云)

猜你喜欢

智慧服务公共图书馆互联网+
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
基于服务角度的智慧景区建设思考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浅析
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智慧信息服务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