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宋代宫廷队舞的艺术特征

2019-08-06姚梦珂王元翠

艺术评鉴 2019年13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特征

姚梦珂 王元翠

摘要: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能够形成不同的舞蹈风格。宋代宫廷队舞受唐代歌舞文化与历史的影响,其艺术特征、表演形式、舞蹈内涵独出心裁。宋代宫廷队舞是宋朝宫廷宴会的特色文化,是我国独有的舞蹈艺术样式,它以独特的性质继承、传递着泱泱华夏的民族文化。唐代舞蹈影响着宋代宫廷队舞,宋代宫廷队舞吸收、借鉴并融合了唐代的宫廷音乐机构,以及表演形式、服装元素。唐代舞蹈从产生到发展,都与宋代宫廷队舞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将通过全面的了解宋代宫廷队舞的文化内涵及产生背景,得出宋代宫廷队舞的艺术特征与音乐形态,继而能够使更多的人重视和关注宋代舞蹈文化发展,使其在保护和传承中得到创新发展。

关键词:宋代宫廷队舞   特征   传承和发展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3-0052-02

一、宋代宫廷队舞简析

(一)队舞产生的背景

1.宋代政治文化背景

随着唐王朝的覆灭,作为独立的表演品种的舞蹈艺术渐由盛转衰,宋代的国势虽不如唐王朝强盛,但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舞蹈并未从此一蹶不振,而是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曲折的发展演变着,成为中华舞蹈史上盛衰兼具的的时期。

2.对唐代舞蹈的继承

唐代舞蹈影响着宋代宫廷队舞,宋代宫廷队舞吸收、借鉴并融合了唐代的宫廷音乐机构,以及表演形式、服装元素。唐代舞蹈的舞蹈因素对于宋代宫廷队舞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广为流传的《菩萨蛮队舞》《叹百年队舞》《霓裳羽衣舞》都影响着宋代宫廷队舞的形成①。

(二)队舞的特点

1.女弟子队舞与小儿队舞

宋代宫廷“队舞”表演人数达数十或上百人,表演场合则是在宫廷举行大宴时演出。是兼具礼仪、典礼、欣赏娱乐多功能的舞蹈。其中包括七十二人的“小儿队”和一百五十三人的“女弟子队”。

2.三段体舞蹈结构

宋代宫廷队舞的舞蹈结构多为三段体,第一部分由主持人(即古时的“竹竿子”)进行“勾队”,简单介绍表演内容与表演背景。第二部分为宫廷队舞成员及音乐演奏的乐师上场,开始正式进行表演。第三部分主持人(即古时的“竹竿子”)念谴队词,并指挥所有表演人员退出宫廷表演场地。少数宫廷队舞的结构为四段体、五段体或六段体。

二、宋代宫廷队舞艺术特征

(一)服装特色

宋代宫廷队舞的服饰设计富于表现力,纱线结构乱中有序,展现风中迷离、松动之感。

宋代宫廷队舞的女装主要有外带碧霞帔的羽衣,裙服上短下长且较为飘逸,配色华贵大气。红色、黄色、绿色及蓝色作为常用的主色调浓郁明艳,且黑白灰三种色彩的渐变处理的较为细腻,富有层次感的设色体现主体的明暗、对比和色调服饰的款式造型具有高腰线、飘逸、无领低胸,且裙装下摆长、贴臀的特点,例如宋代的拂霓裳队穿着红色大袖上衣和青色仙鹤刺绣外衣的色调互补,加之蓝绿色蝴蝶结绸坠,使服装更富有光感和色感。

(二)音乐特色

别具特色的音乐也是宋代宫廷队舞的重要特点之一,宋代宫廷队舞一般都配有专门的伴奏乐队,乐队利用多种乐器进行伴奏,常见的有笛子、木鼓、觱篥、磬等。孟元老所写的《东京梦华录》中,对“天宁节”宫廷队舞中乐队的位置布局、使用类型就有以下记载②:

“前列拍板,十串一行。次一色画面琵琶(五十面)。次列两座(高三尺,形如半边木梳黑漆镂花金装画)。次高架大鼓二面(彩画花地金龙,击鼓的人两手高举互击,宛如流星)。后有羯鼓两座(放在小桌上,两手执杖击鼓)。次列铁石方晌。箫,笙,埙,篪,臂篥,龙笛。两旁对列杖鼓二百面。”——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

(三)队舞名目

(四)舞蹈结构

宋代宫廷队舞的舞蹈结构多为三段体,第一部分由主持人(即古时的“竹竿子”)进行“勾队”,简单介绍表演内容与表演背景。第二部分为宫廷队舞成员及音乐演奏的乐师上场,开始正式进行表演。第三部分主持人(即古時的“竹竿子”)念谴队词,并指挥所有表演人员退出宫廷表演场地③。

少数宫廷队舞的结构为四段体、五段体或六段体,此类宫廷队舞除了有基本的三段体内容,还加入了生动有趣的杂剧、戏剧、朗诵,情节更加完整,场面更为恢宏大气④。

(五)舞蹈主题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形式,宋代宫廷队舞舞蹈主题的取材贴近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归纳起来,戏曲舞蹈的取材多来自老百姓平常的生活和流传的奇闻异事。

宋代宫廷队舞的舞蹈主题还具有浓厚的娱乐性、故事性、情节性,主要讲究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具有强烈的群众性,例如宋代宫廷队舞《南吕薄媚》,讲述了穷书生与美娇娘、恶公子之间的爱恨情仇。

宋代宫廷队舞的舞蹈主题也体现出了宗教迷信文化,运用舞蹈动作以及舞蹈语汇等来描述人们高敬苍天、祈求风调雨顺。例如宋代宫廷队舞《钟馗显圣》《五鬼戏判》⑤。

(六)动作特点

《采莲舞》《柘枝舞》《佳人剪牡丹》等宋代宫廷队舞的动作借鉴了唐大曲中表现仙女灵动自然、轻盈飘逸飞舞的“霓裳羽衣舞”,并进行了加工发展与创作的。

除了柔美婉约的舞蹈动作,宋代宫廷队舞也出现了乐音铿锵的舞蹈动作。宋代宫廷队舞《剑舞》展现了很多舞蹈技术技巧,“公孙大娘舞《剑器》”这一故事情节就使用了刀、枪、剑和复杂的动作表现公孙大娘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

三、宋代宫廷队舞的传承与发展

宋代宫廷队舞对于研究古典戏剧、民族民间歌舞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在研究宋代宫廷舞蹈艺术、民族文化方面,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我们应保护并传承宋代宫廷队舞这一中国传统舞蹈文化,提倡更多的人投入搜集整理民间舞蹈素材,在整理过程中,舞蹈艺术家们在保持民族舞蹈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越来越系统的极具民族特点的宫廷舞蹈素材,为舞蹈家以及各民族的编导家提供艺术的创作灵感,创造出了各种类型,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生活状态的优秀作品。

除此之外,宋代宫廷队舞对于现代舞蹈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原有的宫廷舞蹈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够做到与新时代与时俱进,宋代宫廷队舞的动作、形态、身法、造型以及音乐节奏等多种因素有利于促进舞蹈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把它保存在规范化的教材之中,运用于创作当中,并利用信息化网络更多进行宣传,在高校内开展更多的宋代宫廷队舞表演及曲艺竞赛,才能使传统文化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宋代宫廷队舞的相关作品,并对这些作品进行更好的二度创作。

注释:

①李希凡,廖奔:《中华艺术通史·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卷(上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王永宽注译,郑州:中州古籍,2011年。

③袁禾:《小议“队舞”和“大曲歌舞”》,《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65-66。

④张国强:《试论队舞在宋代宫廷大宴应用的时间》,《舞蹈》,2006年第9期,第22-23页。

⑤邢果:《宋代的舞蹈艺术》,《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99-100页。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特征
张阶平水彩画的艺术风格研究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抓特征解方程组
浅谈东北人艺时期对于辽宁话剧发展之深远影响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欧洲的艺术风格派系与服饰(三)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