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物御龙帛画》中蕴含的古人生死观

2019-08-06范惠琳

艺术评鉴 2019年13期
关键词:生死观古人

范惠琳

摘要:《人物御龙帛画》是绘制于战国中晚期的一幅帛画,出土时这幅帛画被平放在棺材与椁盖板之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引魂幡。在帛画中,古人描绘了一个死后升仙、通往极乐世界、欲求长生不老的画面,蕴含着中国古人几千年来的生死观。古时的人们相信,人死去并不意味着生命之路结束,反而是去往极乐世界之路的开端。因此通过一系列墓葬品或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来描绘一个人死后的极乐世界。本文从艺术学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御龙帛画所描绘的艺术内容的解读,浅窥古人的生死观及精神世界。

关键词:古人   帛画   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3-0009-02

一、《人物御龙帛画》的艺术内容解读

帛画是古时的人们用来指引灵魂升天的铭旌。而“龙”则是古人在神话传说中虚构的产物,作为一种“神物”的象征,古人认为“龙”可以搭载人们去往天界,是“祥瑞之物”。虽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虚幻想象,但也反映出了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想要征服自然的浪漫主义情怀。《人物御龙帛画》实际上反映出了古人对死后生活的向往,他们认为人死之后“魂魄”依然存在,可以搭载“御龙”飞往天界,实现升仙的愿望。《人物御龙帛画》描绘的就是墓主人搭载御龙、通往极乐世界的场景。此幅非衣帛画上端有竹轴、轴上有丝绳,为一幅可以垂直悬挂的幡,这种帛画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墓葬中用于引魂升天的铭旌,属于非衣性质的战国晚期帛画。①《人物御龙帛画》在当时也被作为“引魂升天”一类与墓葬习俗有关的作品。《楚辞·招魂》说:“魂兮归来反(返)故居些,……像设君宝静安闲些”。可见,类似于这样的引魂幡不但起到了指引人们魂魄通往仙界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悬挂在屋内,以悼念死者,并且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参加丧礼并入葬。

《人物御龙帛画》的布局可谓是非常的精美,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帛画的画面正中间有一位男子,应该为墓主人的形象。这位男子的脸上长着胡须、头戴高冠,想必生前也是一个身份显贵的人,他侧着身子站立,身着衣袍,在他的腰间佩带着一把长剑,一只手执掌着御龙的缰绳。屈原在《楚辞·九章·涉江》中提到的“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描绘的就是这种头戴高冠、手执长剑的魁伟男人形象。墓主人脸颊微侧,带着一抹浅笑,仿佛在沉思一般,把墓主人的神态描绘的栩栩如生。然而在缰绳的另一端,是一条巨龙,龙头上扬,仿佛在对天长吟。这条龙的龙尾向上弯曲,在尾巴的上端站立着一只仙鹤,龙的整体呈现出一个龙舟的形状。萧兵曾在《引魂之舟——楚帛画新解》中提到《人物御龙图》的“龙”代表灵魂所乘坐的舟船,应称之为“魂舟”,鹤这一动物也与导魂和载魂有关。而在墓主人的头顶上方,是一个华盖,华盖的三条垂穗呈一个飘逸状,正在迎风飘动,暗示了龙舟的行进方向,说明龙舟是一个迎风前进的状态。这幅帛画基本采用了白描的绘画手法,虽然线条稍显笨拙,但是却苍劲有力、轻重分明,把人物刻画得十分传神,墓主人所穿的衣服也被描绘得非常轻巧和飘逸,完美的展现了服饰的丝绸质感。

二、古人的灵魂观

对人来说,生老病死都是无法避免的。但在古人看来,人死后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获得永生,也就是所谓的“得道成仙”。他们认为虽然人的肉身不存在了,但是灵魂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因此可以通过灵魂的形式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实际上古人是将这种思想作为一个精神寄托,是一种逃避死亡的做法。人有三魂七魄,古人认为死后三魂七魄依然可以长存,只是说需要一个形式或者说是载体来指引魂魄去往其他地方。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于“生”的定义为:“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对于“死”的定义为“渐也,人所离也”。②可见,古人认为“生”与“死”两者之间的差别无关乎肉体是否存在,因为在他们看来灵魂并不会因为肉体的腐蚀而消失,真正决定生命长度的是“精神”,也就是“魂魄”。魂魄和肉体两者应当是分开的,肉体只不过是一种承载形式,魂魄才是最主要控制人的精神物体。因此,就算人已经死去,但是在一定意义上并不会真正的消失,而是通过“魂魄”的形式继续存在。从秦始皇到后代的各位帝王,无不有着这样的思想,甚至可以说是人人都想追求永生。灵魂飞天不仅是对死后生活的向往,更是表达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留恋。将死后的生活寄托于“成仙”之说,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精神寄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笔者认为是对“长生不老”这一希望的延续,古人不能通过养生来延长自己的寿命,因此便寄希望于死后的世界里,死后进入仙界便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获得了生命的延续。

在《人物御龙帛画》中更是表现出了这样的生死观念,墓主人踩踏着巨龙、遨游于天空之上,一身巍峨挺拔,丝毫看不出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在他的眼里,“死”是对生的延续,并不代表着一种消亡,他的灵魂依旧可以得到指引,可以去往天界继续美好的生活,这无疑是表达了古人对死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古人的生死观基础

为何古人会有“得道成仙”的生死观念存在呢?古人的生死观在几千年来受到了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等各种思想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是受到了道教思想的影响。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者,强调的是自然无为以及虚无的哲学观。他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把“道”看作是万物的规律,认为“道”是超越了时空的神秘存在。然后老子以“道”为基点建立起了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是道教的核心信仰。此外道教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和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等修道方法,也被教徒们继承发扬。道教对于生死观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是相信人们可以通过养生的方式来获得不断延长的寿命,从而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第二是认为生与死两者之间是相通的,生不值得人们留恋、死也不值得人们恐惧,生与死都应该顺应天命。世人对死亡有着莫大的恐惧,尤其是享受荣华富贵的贵族阶层,更是充满了对现实虚荣生活的留恋,因此他们没有办法正确的看待生与死的问题,所以道教的“长生不老”以及“得道成仙”的说法开始流行起来。

因此在后世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人的生死观被“升仙”这一说法所围绕。以统治阶级为首,再到贵族阶层们,对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皆达到了狂热的地步。皇帝们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求仙活动,最著名的是汉武帝和淮南王刘安。虽然汉武帝在政治上大有作为,但毕竟是人,逃不掉对死亡恐惧的主宰。淮南王刘安也曾经组织大量的道士们开展修仙活动。不论是这种类似的求仙活动也好,还是再狂热的思想也好,都无疑是对死亡问题的逃避。虽然他们都相信这一说法,但同时也在修建大规模的陵墓,可见他们也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便开始从现实世界的求仙活动转变为希望死后灵魂得到飞升,渴望自己死后能够飞仙得道。因此可以看出,道家的观念对古人的生死观来说可谓是影响颇深,在今后的几千年里,依然持续着。

《人物御龍帛画》通过描绘墓主人御龙升天的景象,表达了古人对于人死后能“飞升成仙”的生死观念。之后在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T型帛画》也是一件可以表达古人生死观的佳作。不难看出,古人对于死亡的观念,比起现在的我们来说,是更富于憧憬的,在那个充斥着“飞升成仙”思想的年代,古人们或许已经窥探到生命的真正意义,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思想:坚信自己生命的延续、死后依然可以“活”得精彩。

注释:

①赵启斌:《中国历代绘画鉴赏》,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年。

②[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参考文献:

[1]孙梦蕾.汉代墓葬艺术的生死观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年.

[2]崔淑慧.自然而然,善生善死——老庄生死观对生命教育的启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04):99-102.

[3]程群.道教生死观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生死观古人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的过年诗
试论新美南吉《百姓的脚,和尚的脚》中的创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