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

2019-08-06曹青青

艺术评鉴 2019年13期
关键词:简牍美学书法

曹青青

摘要:秦汉时期汉字的发展变迁最为剧烈,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并成为秦代的官方文字。同期,隶书也广泛流传于民间,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到东汉达到成熟阶段,成为汉代的主要字体:草书也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简牍是秦汉书法文献中较为重要的材料,睡虎地秦墓竹简、里耶秦简、居延汉简等的发现与公布,为秦汉书法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书法美学角度出发,按照笔画特点、形体结构等对秦汉简牍书迹进行整理,阐明不同时期字迹风格的特点,对简牍墨迹和铭刻书迹的笔法起承转收、笔势的圆转纵伸、笔意的率直稚趣进行具体分析,力求描绘出秦汉书法艺术的基本轮廓,揭示秦汉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动向。

关键词:简牍   书法   美学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3-0007-02

一、秦汉时期的文字演变

秦统一中国后,在政治经济上都做了重大变革,其中“书同文”的产物就是小篆。秦始皇外出巡游时,在多处留下石刻,内容大都是颂扬其丰功伟绩,但另一方面也为后世留下很多表现官方书体的资料,其中以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之罘刻石为代表。

秦有两次汉字变革,一是统一使用小篆;二是使用了比小篆更为潦草些的隶书。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的,几乎完全摆脱了图画性,成为和谐整饬、对称美观的长方形字体。小篆的起收笔都藏锋成圆势,转角略带弧度,线条匀称,字形长圆,上下左右几乎对称,但有些地方还保留了大篆象形的特点。因小篆书写起来极为繁琐,因此使用的时间很短。而隶书完全摆脱了文字的象形性,具有了符号意义。隶书来源于小篆,分为秦隶和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早期的秦隶,实际上就是草篆,是秦统一后因为“奏事繁多,篆书难成”而产生的一种应急字体。唐代张怀瓘 《十体书断》“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写。”从“隶”字本义看,《说文》“隶,附着也”;《后汉书·冯异传》则训“属”,今仍有这个意义,并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弃》及殷注,都以隶是“佐助篆所不能”的。所以说,隶书是小篆的辅助字体,因其书写简便快捷,可以辅助篆书,也叫“左(佐)书”。

汉代流传的隶书基本上也都是秦隶的影子。在出土的西汉后期的简牍中才发现有“蚕头燕尾”特征的隶书,主要特点就是横画中取一长笔作为整个字的主笔,表现呈“蚕头燕尾”。隶书较篆书线条变弧线为直线,变圆转为方折,有一定的粗细变化,这样书写起来就便利多了。汉隶用点横竖捺等点画代替小篆圆转的线条,整个字体棱角分明,字形由长圆变扁方,这就是所谓的“隶变”。隶变使文字摆脱了线条的约束,脱离了古文字的象形特征,使之变成具有符号性质的文字。

二、简牍书法的起源和发展

简牍实际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这几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最主要的书写材料,现在依然有很多书籍的书写格式章法都遵循了简牍的书写特点。文献记载中有简牍起源于先秦,到两汉发展到顶峰,直到造纸术发明后,纸作为人们书写的常用工具时才逐渐取代简牍,简牍在中国使用的时间大概有千余年。简牍上的字体也因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先秦多用篆书,秦汉时则多用隶书。甲骨文和金文是刻在龟背上的,而简牍上的文字是用毛笔书写的,如果有写错的字,就用小刀刮掉,将正确的写在上面。因此,经常写字的文吏会随身携带笔和刀,称“刀笔吏”,《史记·萧相国世家》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指的就是这种负责处理文案的小吏。

简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文书类;20世纪40年代以前出土的简牍文献,除了孔子旧宅的壁中书和西晋时发现的汲冢书以外,大都属于此类。在战国时期的楚墓出土的竹、木简,几乎都是随葬品的清单(遣策)。云梦秦简大部分是法律文书,这批秦简是研究秦代法律的重要资料。第二类,著作类:内容是以古代人为加工过的的竹木为材质的文献。

三、简牍书法美学特色

从已出土的众多简牍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其结字的方法还是继承秦代,但是已有很大的改观,字体逐渐向隶书发展。所谓的“蚕头燕尾”的主笔已经若隐若现,只是还没有东汉时期的特征明显,而是兼于两者过渡期的不明确性,这也增加了简牍书法的随意和自由。这种较为潦草的隶书可以通过书法的线条、结构、章法来一一分析。

(一)简牍书法的线条美

简牍书法的第一个明显特点表现在它的线条上,不规范、不标准正体现了其自由率真的特点。西汉简帛起收笔都比较自然,笔画里没有太多的动作。后世书论里提到的藏锋、回锋、中锋等,在简牍里都没有非常标准,还只是各式各样。因此我们后人在临摹的时候,应该抓住其主要的用笔方法追溯其发展的源头,向更古的方向发展,这样不至于过于随意和杂乱,没有内涵。另外,汉简的线条变化丰富,一画之内就有轻重粗细节奏的变化,字的点画之间互相呼应对比,从而达到和谐美观的效果。在临摹的时候我们要把握好两种节奏变化,第一个是线条本身的轻重粗细带来的节奏变化,如何让其在起伏变化中不失稳重是很关键的;其二是不同粗细的线条组合之后,字势节奏的变化大小如何搭配、墨色的轻重缓急,这些都要在作品中顾及到,只有在临摹中吸取其理性的美才能尽善尽美。

(二)简牍书法的体势美

第二个明显特征是结体经常在我们意料之外,汉简的结体与笔画有许多在我们今天来看,是非常不合乎常规的,或者说从来没有人敢如此表达的。这主要表现在长横、长竖、长波和长捺,以及少数重复性笔画,如三点水等笔画中表现得最多,如《居延纪年简》中的“年”“刻”和“建”等字之末画,即是最好的实例,然而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装饰性、戏剧性的笔画,我们才能看到西汉简书的自然灵活、丰富多变、潇洒自如。从书法技法史来看,这些长竖、巨捺的出现,还对后世书法之技法的创造起到了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这些自由率真的结体为同期章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变化依据,也使章草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风格。在后世大草的发展中,很多线条因章法的都趋于符号化,具体化,拥有自己独特的美感。

(三)简牍书法的章法美

西汉隶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章法上表现出的潇洒率真。原来受竹简宽度的限制一行竹简中只写一行字,但是在一些比较宽的竹简中也写有两到三行的文字,这样一来,文字章法的变化就比以前变化丰富的多了,行与行之间的互相避让连接关系也就更加有意味了,于是就产生了书法作品章法上的审美,字与字之间大大小疏密,行与行之间的左右关系。由于是用毛笔蘸墨书写,自然就产生了墨色浓淡枯湿变化。体现在汉简上,则有疏与密、黑与白、松与紧、粗与细、繁与简等诸多对比,而这些对比是有节奏的,互相之间又表现的和谐舒适,给人以愉悦的审美感受,这样,就到了艺术的高度上,就有了近乎专业的思考。

简牍帛书正因具备了这些潜在的美学要素与艺术基础,才体现了自身的美学价值艺术境界。当然,所有的这些也都使得我们的临摹更具难度与挑战,其为后世书法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创新性的依据和美学要素,在书法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结语

秦汉是中国文字演变最丰富的时期,这一時期的简牍帛书风格多样,堪称简牍书法艺术的巅峰,其书法墨迹极大的丰富了汉代隶书、章草的研究内容及形式,为中国书法史提供了很多考证资料。近年来,出土的简牍帛书数量众多,原先属于不同地域的简牍中,还带有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遗绪。从战国到东晋,我们可以明确地发现汉字书体从篆书向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在官方流传的正体之外,简牍中还呈现了过渡性书体的丰富样式;另一方面,由于简牍是书写墨迹,也使人们看到同期碑刻之外的日常书写。此外,由于秦汉时期的“书同文”并不是通过印刷术这样统一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所以简牍书法还包括了大量的地域特点和书写者的个人风格,这就更能体现其艺术价值了。

简牍书法与秦汉碑刻、唐楷、以及二王体系比较之下显得很粗率,但这正是它的浪漫之处,正像我们的童年一样,稚嫩却美妙。

参考文献:

[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吕思勉.秦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猜你喜欢

简牍美学书法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印花派对
甘肃建简牍博物馆:大量“深闺”珍贵文物将被唤醒
地不爱宝
纯白美学
诗书画苑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