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2019-08-03何文
何文
[摘 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扑面而来,培育核心素养业已成为目前中学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背景,为践行新时代新型素质教育理念,培育高中生全面发展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在依托高中阶段上一轮历史新课堂教育教学研究基础上,通过切入多个视角,对如何有效渗透历史核心素养教学,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上做如下阐述。
[关键词] 历史课程改革;多维度视角;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素大致包括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时空概念、历史解释、实证史料等几个方面,基于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五大要素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阐释历史学科的基本要义。本文以此为基点,现以历史价值观,历史时空概念和历史史料实证三个颇具代表性的核心要素作为论述的主旨,并对如何落实历史课堂核心素养做有益探讨总结。
一、利用民族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正确历史价值观
历史学科的一大功能,在于引导学生能够通过梳理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脉络,找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认同感。并以此促进现代社会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这与历史核心素养的价值观内涵是相互契合的,故而,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一特点,通过持续引导进而为核心素养的培育做出有益的铺垫。
以《辛亥革命》一节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渗透历史核心价值观这一教学理念方面进行了设计,如:笔者讲解,20世纪初,在清末新政和清贵族预备仿行宪政来挽救专制国运形势下,孙中山如何站在世界民主潮流面前,组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为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无数次努力,失败再失败,百折不挠,他的朋友,同学为实现理想被捕、被杀,陆浩东、秋瑾、林觉民等付出了多大的牺牲!讲述完烈士事迹,笔者提出设问,孙中山和他的同志们为何要如此执着于革命尝试?宪政改革与革命赛跑,为何革命走在了前面?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之下,历史核心价值观已悄然渗透于学生的潜意识之中,如此,确保了课堂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课程改革。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渗透历史时空观念
历史时空观念,具体概括来说,是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让学生感知历史进而能时空分析的能力。由于时空是过去的历史,学生在认知上有一定的难度和抽象性,若单纯运用文字或语言的讲解分析,很难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对此,我们当积极地利用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辅助,以其声话结合,图文并茂的优势来进行综合性呈现,促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历史时空观的有效渗透。
以鸦片战争一节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多元化优势,对中英两个如此遥远的国度为何会爆发这样一场战争的各种要素进行了设计。如:首先用多媒体展示18世纪中期中英两国贸易往来,并以此为主线进而伸展出众多“小线”,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方式展现中英两国输出的产品。在清晰的对比中,学生看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往中国的棉花、尼龙等在中国受到了限制,而由于清廷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长期处于贸易出超地位,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引出英国为改变贸易逆差这一状况开始走私鸦片。而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引发清廷的担忧进而查禁鸦片,英国利益受损进而不惜诉之于战争方式来解决贸易争端,学会以一系列历史时间为线索,以事件起因分析为节点,以战争后果为解析的展示方式,有效满足学生将时间、事件、空间三要素集于一体的要求,加深了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为历史核心素养的渗透和课程改革打下牢固的根基。
三、利用问题导向,渗透史料实证意识
历史核心素养关于史料实证的解读为,学生能够运用较为可信的史料对所获取的相关历史信息进行分辨、解析,进而理性、客观地对历史做出判断。基于此,笔者以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导向点,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以“问题情境教学法”为依托,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通过历史情境和史料进行实证,从而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为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以日本明治维新一节教学为例,通过问题引导,来进行史料实证展开教学,如:促使日本进行维新改革的因素有哪些呢?这一问题导向的提出,就是试图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对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国内状况进行分析,进而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来做出全局性的分析。在这里,互联网的技术能够有效引领课堂教学,最大程度上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渗透。
四、运用情境创设,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上教师大都喜欢运用启发式教学,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手段,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即不由老师传递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历史的实际过程,最终获得自己的看法。但在实际一线教学过程中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何不让理念停留在口头阶段?叶小兵教授认为最接地气的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以创设情境方式增加学生的历史代入感,历史课本让学生最头痛的就是没有或缺乏历史情境,比如教材上对“九一八事变”的介绍,仔细去读,就会发现好多“突然出现”的信息:“日本关东军是什么军?”“他们为什么要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轨?为什么不炸别的?”“南满铁路是咋回事?为什么要特意找个借口?”诸如此类,所以缺乏情境的教材语言,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段面目可憎的文字和简单粗暴的没有完整逻辑链条的结论,长期被这样的粗暴结论洗脑,学生哪里还有什么“探究问题”的心思呢?那我们该怎样去创设情境呢?叶教授给出的方法是:①利用真实情境,如在《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利用张裕葡萄酒的事迹;②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东西引出历史问题,如中国古籍中不曾出现的“政治”“阶级”等词语实际源于日本——引出甲午中日战争;③利用学术争议创设情境,如“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等,课堂没有了情境创设,学生找不到历史存在感,大量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历史的场景,是课程改革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五、倡导合作探究,落实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景,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发展,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中确定“探讨中国古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题,其合作探究步奏为:让学生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分组制定计划,明确分工;各组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研读史料,梳理中国古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组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辨析,通过组内交流,在教师引导下,撰写本组的研究报告;组织全班的交流会,各组代表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并解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质疑,并进一步修改、补充与完善本组的研究报告;将各组的研究报告汇编成册,作为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成果。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专题探究活动,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六、构建多元评价,落实培养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大支撑点。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建构一种多元评价模式: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是指在对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评价时,既要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历史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发展的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要充分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下转第70页)(上接第65页)还应该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甚至家长参评;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指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要看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结果,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悟历史,进而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评价的手段也要灵活多样,除了纸笔测试外,还可以采用历史剧表演,历史小论文撰写,口述历史调查,历史档案等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信心的学生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综述:以上为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课堂名家理论所做的一些论述总结与归纳,力求在课程改革中践行和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渗透,当然,实际情况下课堂教学并非完全做到实践和理念完全吻合,但笔者以为,只有心中所持课程改革政治方向正确,教学方法可以视具体情景而呈现,灵活运用,不拘一格,为落实课程改革为正题。
[参 考 文 献]
[1]关飞燕.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22).
[2]任庆梅.浅析如何培育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