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角度探究先秦“流”的词义演变

2019-07-31翟晓丁

长安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先秦认知

翟晓丁

摘 要:现代漢语中“流”的使用十分普遍,并不断演化出新的义项,目前现有的词义演变研究,单个词义演变研究中并没有涉及到“流”字。因此可以从“流”字的字形义开始入手,然后根据先秦古籍年代顺序排列出“流”字依次出现的义项来探究“流”词义演变过程,同时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隐喻、转喻等分析其词义的引申路径。

关键词:“流”;词义演变;认知;先秦

文章编号:978 -7- 80 736 -771 -O(2019)03 - Ol0 - 03

在语言形成之初,语言中的词义都是较为单薄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认知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作为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自然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一点在词汇上体现得尤为及时和充分。在此希冀通过梳理,能够寻求先秦“流”字词义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内部的认知机制。

“流”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使用频繁,多作为成词语素出现,如“流派”“流域”等。据《现代汉语词典》,“流”有9个义项,分别是[1]液体流动;[2]移动不定;[3]流转、传播;[4]向坏的方面转变;[5]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边远地区去;[6]指江河的水流;[7]像水流的东西;[8]品类、等级;[9]指不正派。而在许慎《说文解字》中“流”写作流,水行也,即“流”的本义为水流动。那么,“流”的义项到先秦为止是否演变完全呢?目前也没有全面说明,所以本文先从“流”字形义开始,进行词义演变梳理。

1.“流”的字形义

“流”的字形演变①:从金文“流”字可以看出,左边像水流之形,右边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根据篆书解释道:流,水行也,从沝口,口突忽也。所以“流”的字形义:水的快速移动。但是仔细观察金文和篆书可以发现,两个古字形的右部分都包含着一个“子”的字形,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流”的字形含义的解释一定是不完整的。《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指出“流”右边的字形含义为与刚出生的婴儿一起产出来的许多东两,特指羊水。而羊水是流出来的,所以这个字形便有了流出的含义。这便能够解释《说文解字》中篆书字形中为什么有倒着的孩子形。也有人理解“口”象倒子形及头发之形,以示人在水中移动的意思。但是不管是哪种说法,我们都可以看出“流”的字形义是由左右字形结合在一起组成整体字义的会意字,其本义还是大致可以认为是水流动。

由字形分析可知,“流”的本义为水流动,这是“流”词义演变的渊源。据《现代汉语词典》,“流”有9个义项,分别是[1]液体流动;[2]移动不定;[3]流转、传播;[4]向坏的方面转变;[5]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边远地区去;[6]指江河的水流;[7]像水流的东西;[8]品类、等级;[9]指不正派。也就是说由本义“水流动”这个源头开始产生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九个义项。这九个义项中动词性的有[1]液体流动;[2]移动不定;[3]流转、传播;[4]向坏的方面转变;[5]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边远地区去;名词性的是[6]指江河的水流;[7]像水流的东西;[8]品类、等级;形容词性的是[9]指不正派。

2.先秦典籍中的“流”

接下来我们就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带有“流”字的先秦文献内容进行罗列:②

2.1周

1.《殷周金文集成》的9734卜辞:呜呼,先王之德,弗可复得,霖霖流涕,不敢宁处。

2.《尚书·舜典》中:流宥五刑。

3.《尚书·舜典》中:流共工于幽州。

4.《尚书·舜典》:五流有宅,五宅三居。

5.《尚书·禹贡》中:东流为汉,……东流为济。

6.《尚书·禹贡》中:馀波人流沙。

7.《尚书·禹贡》中: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8.《尚书·泰誓》中:流毒下国。

9.《尚书·武成》:“会于牧野,. 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10.《尚书·毕命》中:敝化奢丽,万世同流。

11.《周易·彖传》中: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

12.《周易·系辞上传》中: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13.《周易·系辞下传》中:周流六虚,谓阴阳流行于卦之六位。

14.《诗·周南·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15.《诗·邶风·泉水》中: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16.《诗·鄘风·柏舟》中: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17.《诗·卫风·硕水》中: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18.《诗·郑风·扬之水》中:扬之水,不流束楚。

19.《诗·郑风·扬之水》中:扬之水,不流束薪。

20.《诗·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2 1.《诗·小雅·沔水》中:沔彼流水,其流汤汤。

22.《诗·小雅·小弁》中:譬彼舟流,不知所届。

23.《诗·小雅·角弓》中:雨雪浮浮,见睨日流。

24.《诗·小雅·白华》中: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25.《诗·大雅·旱麓》中: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26.《诗·大雅·公刘》中: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27.《诗·大雅·常武》中:如山之苞,如川之流。

28.《山海经·山经·南山经》中: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

29.《山海经·山经·西山经》中: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30.《山海经·山经·西山经》中: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

31.《山海经·山经·北山经》中: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32.《山海经·海经·海内西经》中:流黄酆氏之国。

33.《山海经·山经·中山经》中:交觞之水出于阳,而南流于洛。

34.《山海经·海经·海内经》中:爰有黄金、王于瑰、丹货、银铁,皆流于此中。

35.《山海经·海经·海内经》中: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

36.《山海经·海经·海内经》中:有国名日流黄辛氏。

由上述罗列可以归纳出,“流”的词义有①流眼泪;②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边远地区去;③移动不定;④像水流的东西;⑤流转、传播;⑥向坏的方面转变;⑦指江河的水流;⑧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⑨同“硫”指硫磺;⑩族名姓名的组成部分,如韩流、流黄辛氏、流黄酆氏。这些义项里面大部分都还保留并且多用于构词,如流言、流沙、漂流、流变等,但是旧时刑罚和求取、择取的意思已经基本不用了。

2.2春秋战国

1.《左传·昭公·昭公十七年》中:司马子鱼日:我得上流,何故不吉。

2.《国语·越语下》中:失德灭名,流走死亡。

3.《墨子·非命中》中:然则胡不尝考之诸侯之传言流语乎?

4.《墨子·小取》中:流而离本则不可不审也。

5.《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6.《庄子·内篇·应帝王》中:因以为波流。

7.《庄子·外篇·山木》中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

8.《庄子·外篇·田子方》中: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9.《庄子·杂篇·外物》中:金与火相守则流。

10.《苟子·荣辱》中:其流畏矣,其温厚矣。

11.《苟子·非十二子》中:多言無法,而流湎然。

12.《苟子·王制》中:通流财物粟米。

13.《苟子·富国》中:节其流,开其源。

14.《管子·君道》中:故民迂则流之。

15.《苟子·议兵》中:是故刑罚省而威流。

16.《苟子·礼论》中:所以别積厚者流澤廣。

17.《鹖冠子》中:故共威立而不犯,流远而不废,此素皇内帝之法。

18.《鹖冠子》中:乘流以逝,与道翱翔。

19.《韩非子·初见秦》中:淇水竭而洹水不流。

20.《韩非子·十过第十》中: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

由上述罗列可以归纳出,“流”的词义有①变化;②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边远地区去;③移动不定;④涂饰;⑤流转、传播;⑥影响;⑦水流流动;⑧不合正道;⑨水流支流;⑩形成;⑾放纵;⑿流通;⒀开通;⒁节流;⒂流失;⒃流传。

以上总共选取了《山海经》《尚书》《周易》《诗经》《左传》《国语》《墨子》《孟子》《庄子》《苟子》《盒冠子》《韩非子》1 2部先秦典籍。先秦典籍的成书年代久远且过程复杂不易判断,很多都是口传于世再有后人整理汇编。所以学术界也未形成定论,这里就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为能推测出“流”大致的词义演变过程。

3.先秦“流”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在探讨原有词义演变的原因方面有的新的突破。认知语言学在对基本的语言事实进行描述的同时,还会以象似性、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理论、隐喻和转喻深入挖掘其演变的内在认知动因。

象似性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创始人、著名哲学家,皮尔斯(G.S.Peirce)提出的符号三分法中的象似符。王寅( 2005:315)认为:象似性大致可以定义为语言形式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客观世界、经验结构、认识方式、概念框架、所表框架)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对应的现象。

赵艳芳( 2001:59-61)认为:认知语言学将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的整体称为范畴,把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称为范畴化。范畴围绕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进行建构,按照成员典型性向外扩展。所以字形义是词义引申过程中的认知参照点。

认知语言学还为词义的引申提供了三种认知模式即意象图式、隐喻、转喻。意象图式是我们通过和世界互动而从日常身体经验中体验出来的比较简单的结构。隐喻中相似性是基礎,人们总是会从认知的具体的概念转嫁给抽象的概念,化复杂为简单,抽象为具体。而转喻中相关性是基础,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引申的概念事物是否是同一个本质范畴里的,而范畴这一认为规定的事物本身就是具有模糊不清的地方,所以有时词义引申也会是转喻和隐喻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将先秦时期“流”的义项综合罗列出来(此处的罗列序号并不代表词义出现的先后顺序)以便下文结合理论进行分析。①变化;②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边远地区去;③移动不定;④涂饰;⑤流转、传播;⑥影响;⑦水流流动;⑧不合正道;⑨指江河的水流、水流支流;⑩放纵;⑾流通;⑿开通;⒀节流;⒁流失;⒂流传;⒃像水流的东西;⒄向坏的方面转变。

首先:“流”字的金文篆文就是象似性的体现。文字形式“流”在结构组合上与人们的经验结构相似,用象水之形的“水水”加表示流动的“口”组合起来表示“水流动”。“流”的本义体现了语言符号文字的象似性。

其次,在“流”的众多义项范畴中,“流”的本义“水流动”是原型义项,即使其词义引申的源头。根据其他引申义和原型义之间的远近密切程度排列,形成了一个关于“流”词义的原型范畴。

最后,“流”的原型义项里面包含的直接义项有一、水流;二、流动;三、能自由流动。其中“流动”和“能自由流动”是最核心的,随后发展的众多义项中都多少包含着这个意思。在根据以上“流”的众多义项的本质范畴领域进行划分,“流”的原型义项主要发展了三个主要的引申方向。分别是“江河的水流”、“液体的流动”、“涂饰”。由“水流动”这个本义引申到大范围大面积的江河水流,这是转喻;再根据水流的流动性,所以可以相似引申出“像水流一样的东西”比如《尚书·禹贡》中:馀波人流沙。沙子随着水流动起来,变成具有流动性的东西,这是隐喻。随着水流流动起来,随波逐流进而可以延伸出“放纵肆意”的义项。“上流下流支流”是江河水流的一部分,属于相关引申(转喻);从“上流到下流”就可以相似引申(隐喻)出从上一代到下一代的“流传”。一说到“节流”这个义项必然离不开“开源”,所以“节流”是和江河水流密不可分的(转喻)。“液体的流动”和“水流动”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属于相似引申(隐喻)。又由于液体也是物体的一种,且具有相似性就进而引申为“物体移动”(隐喻),再进而引申为有关于人的“流放”。“物体移动”可以化具体为抽象,引申出某种虚无缥缈的消息、毒害这种的移动,就是“流转、传播”,这些“流转、传播”带有一定的影响性,有时会把事态向更加糟糕的方向转变就有了“向坏的方向转变”,最后转变完成就成为了“不合正道”,这里就是转喻和隐喻综合作用的结果。“液体的流动”是具有变化的,变化有时又会发展成为无,进而有了“流失”,“液体的流动”具有交换性,流动说明是相通的,所以也就产生了“流通”之意,将物体的流通引申到人身上便是“开通”之意。“涂饰”常见于流金,现作鎏金,指将黄金和水银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在一起,等到黄金被水银溶解后,在放入水中冷却后形成一种黏稠状的金泥,再用金棍沾起金泥涂在容器表面,所以“涂饰”为相因引申,并且这个义项也没有继续引申出其它义项。这些隐喻转喻的前提认知结构可以由意象图式理论进行解释说明,即液体从承载物中由于某种力量驱动而连续的向四处移动的这样一个模型。而液体可以通过相似性和相关性进行概念延伸,比如沙子,消息,箭矢等都具有在力量的驱使下连续向四处散发的特点。

4.先秦时期“流”的词义引申路径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流”的词义引申主要是隐喻和转喻这两个认知模式作用的结果。结合文献先后顺序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可以得出关于“流”词义引申的路径预测如下:

5.结语

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在探讨原有词义演变的原因方面有的新的突破。本文通过对先秦1 2部文献带有“流”字内容的参考,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认知理论对“流”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引申路径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得出“流”①变化;②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边远地区去;③移动不定;④涂饰;⑤流转、传播;⑥影响;⑦水流流动;⑧不合正道;⑨指江河的水流、水流支流;⑩放纵;⑾流通;⑿开通;⒀节流;⒁流失;⒂流传;⒃像水流的东西;⒄向坏的方面转变。这18个义项的引申路径。

注释:

①摘自国学大师网站:

②文献来源:CCL语料库之古代汉语语料库。

参考文献:

[1]马清华(2000),词义变化的动因,《松辽学刊》5:78-82。

[2]屈银珍(2014),先秦“气”的词义引申及其文化内涵,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3]窦文宇,窦勇(2005)《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吉林:文史出版社。

[4]王寅(2005),《认知语言学探索》。重庆:重庆出版社。

[5]许慎著;张三夕导读,刘果整理(2006),《说文解字注音版》。长沙:岳麓书社。

[6]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7)。《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华书局。

[8]商务印书馆(编)(2015),《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猜你喜欢

先秦认知
先秦“五正色”的数据参数分析
爱有别还是爱无别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诗言志”的审美阐释
先秦祝诅文刍议
类型学视野下先秦个体量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