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手机依赖现实疗法团体干预研究
2019-07-30任招招
任招招
(榆林学院 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陕西 榆林 719000)
1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手机因其功能性、娱乐性、便捷性等多种优势,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手机的广泛普及有利有弊,青少年在享受手机乐趣的同时,其身心健康也深受危害。我国青少年手机依赖非常严重,徐华研究发现中学生手机依赖者比率为21.5%[1],葛续华研究发现职中生手机依赖者比率为27.1%[2],宫佳奇(2009)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者比率为76.5%[3]。
查阅诸多文献可知,正念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团体辅导对改善青少年手机依赖具有良好作用[4],但研究显示现实疗法对成瘾行为的干预具有更好的效果。Lewis & Carlson将现实疗法作为治疗成瘾行为的核心恢复工具。但在我国并没有运用过现实疗法,因此,本研究以现实疗法团体辅导为切入点,探索减少个体手机依赖的有效方法。
2 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在X市一所中学发放635份《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进行调查,其中有效问卷587份。选取自愿参与实验的手机依赖者45人,随机分为现实疗法干预组(15人)、一般干预组(15人)、不干预组(15人)进行研究。
2.2研究工具
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该量表由Leung在《手机问题使用量表(MPPUS)》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共有17个项目,包含四个因子(失控、逃避、低效、戒断)。量表采用Likert1-5点计分,“1”表示完全没有,“5”表示经常发生,受试者在17个条目中对8个条目做出肯定回答(即得分≥4 分),则可界定其为手机依赖者,量表总分越高受试者手机依赖程度越严重[5]。
2.3团体辅导
采用自编现实疗法团体辅导方案对现实疗法干预组进行辅导,自编一般团体辅导方案对一般干预组进行辅导,不干预组不进行辅导。每组干预各进行10次,每次90分钟,现实疗法干预与一般干预分别在每周六上下午进行,地点均在该学校心理活动室。
2.4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
3结果
3.1现实疗法干预组各指标前后测试差异比较
表1 现实疗法团体干预组各指标前后测结果分析N=15
由表1可得,现实疗法干预组在四个子维度(逃避、失控、低效、戒断)与手机依赖总分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说明现实疗法对改善手机依赖效果比较好。
3.2一般干预组各指标前后测试差异比较
表2 一般团体干预组各指标前后测结果分析 N=15
从表2可得,被试在三个子维度(逃避、戒断、失控)与手机依赖总分上存在着明显差异(p<0.001),在低效性这一子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手机依赖总分与其各子维度的平均值均有所降低。由此数据可知,一般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少年手机依赖,但整体效果不如现实疗法干预。
3.3不干预组各指标前后测试差异比较
表3 不干预组各指标前后测结果分析 N=15
从表3可得,不干预组前后测试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手机依赖不会随着自然条件而改善,即不干预不会改善手机依赖程度。
3.4三组后测方差分析
表4 三组后测F检验
从表4可得,三组在四个子维度与总分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说明团辅方案是合理有效的,团体干预对改善青少年手机依赖是有作用的。
3.5三组后测多重比较
表5 三组后测多重比较
由表5可得,现实疗法干预组与一般干预组在手机依赖总分、失控性、低效性上均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现实疗法干预组与不干预组在手机依赖总分、失控性、逃避性、低效性上均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在戒断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一般组与不干预组在逃避性维度上与手机依赖总分上均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
3.2 讨论
分别对比现实疗法干预组与一般干预组各指标前后测试结果可知,被试在手机依赖四个子维度与其总分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不干预组各指标前后测试分数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自然条件即成熟因素并不会改善被试的手机依赖程度。由三组后测方差分析与后测多重比较结果可知:团体干预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手机依赖,并且三组中现实疗法团体辅导效果最好。这是由现实疗法自身性质决定的,现实疗法团体干预要求被试直面手机依赖行为,寻找其替代行为,进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现实疗法团体干预直接强调当下需求与手机依赖行为,一般干预则通过缓解情绪、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等因素从侧面来改善手机依赖,所以干预效果不如现实疗法干预效果好。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实疗法团体干预对改善青少年手机依赖有较好的效果。同时现实疗法要求领导者进行更多的讲解,帮助被试制定计划,进而改善被试的行为模式,这种方式更适合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活动中,可以考虑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