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修辞学视角的桂剧分析
2019-07-25黎明婉
黎明婉
【摘 要】桂剧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却因时代的冲击呈现颓靡之势。桂剧想要发展,首先要赢得受众的喜爱。本文从修辞学视角出发,认为修辞三要素是劝说受众的有效途径。理性诉诸邀请受众参与到桂剧的逻辑推理,人格诉诸帮助桂剧人物塑造正面积极的形象,情感诉诸唤醒受众的美好期盼和愿望,最终引起受众共鸣,劝说受众重新挖掘和欣赏桂剧之美。
【关键词】修辞三要素;桂剧;劝说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11-02
经过了三百年的洗礼,桂剧以其灵秀生动、细腻婉约、纯真质朴之美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曾经欣欣向荣的桂剧在21世纪遭遇了滑铁卢,民间桂剧演出更是举步维艰。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桂剧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八桂人民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广西儿女根植的文化沃土,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桂剧想要传承发展,首先必须为受众所接受。西方修辞学认为,劝说机制是修辞研究的核心,那么,如何能成功劝说受众接受桂剧呢?亚里士多德提出,可以用三种形式进行劝说:诉诸理性、诉诸人格、诉诸情感。
一、修辞三要素回顾
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议题上找到成功说服方式的能力”(A faculty of considering all the possible means of persuasion on every subject)。(Aristotle,1890:11)这里的说服,也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受众接受某事物并采取相应行动。因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种劝说方式---诉诸理性(logos)、诉诸人格(ethos)以及诉诸情感(pathos)。
(一)诉诸理性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最重要的原因是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能对事物进行批判性思考,最终做出理性的决定。而理性诉诸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具体的表现方式是下定义和三段论。
1.下定义
下定义是论辩和说明的一种有效手段,毕竟只有在定义清楚之后,参加论辩的各方或作者和读者才能确认他们是在就同一个概念展开辩论或说明。(蓝纯,2010:81)下定义是一种简洁扼要且明确的说明方法,它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进行概括的陈述,以便读者对某事物形成明确的印象。下定义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列举出某个概念的核心本质,二是描绘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区分开来的特征。例如,人是直立行走的高级动物。这里的“动物”指出了人的本质,而“直立行走”“高级”是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特征。
定义也会随着观察事物的角度改变而改变。例如,同样是给“教育”下定义,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些定义都有其道理,也有其片面性,如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要视实际情况而定。
2.三段论
三段论指出,一个不可辩驳的议题作为大前提;一个可以从经验上证明的观察作为小前提;一个必要的逻辑结论。(温科学,2009:156)三段论(syllogism)是演绎推理的一种简单有效的劝说,它包含大小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例如:
大前提:水果是富含维生素的。
小前提:樱桃是水果。
结论:樱桃是富含维生素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采用的推理是一种省略式的三段论,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推理解释为“修辞三段论”(rhetorical syllogism),即一个前提或者结论被删除了,没有表现出来。简化了的三段论却能让受众根据获取的知識和已有信念,主动参与到推理的过程中去,也就是说,推理是受众和修辞者共同建构的。修辞三段论积极地把受众与修辞者连接起来,督促受众根据给出的陈述完成修辞推理,找出缺失的前提或者结论,有助于建立感染力。当受众参与推理的建构过程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发自内心的提供充足的劝说理由。因此,修辞三段论是一种有效且强大的劝说方式。
(二)诉诸人格
人格一般是指修辞者的性格及其可信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格威信是修辞者必备的劝说三要素之一。如果修辞者拥有良好的声誉、高尚的道德以及美好的品格,那他所树立起来的人格威信就是一种强大的外在力量,对于取得受众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人格诉诸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是在修辞过程中建立起积极正面的形象,向受众传达修辞者的美好品德和高尚品行,让受众相信修辞者是一个好人;其二是根据修辞者以往的经历、身份地位和道德操守为前提条件塑造可信的正面印象。例如,学术界新人向知名核心期刊投稿的论文信度就不及学术泰斗的高,因为学术泰斗们经历了几十年的名誉沉淀,其身份及名气为稿件质量增添了说服力,更容易获得审稿者的青睐。
(三)诉诸情感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同时也拥有七情六欲,有的时候情感、偏见、价值观、伦理道德等会凌驾于理性之上,左右我们的判断。自古以来,“以情动人”,“情有可原”等词均可瞥见人们对情感的诉诸。正如亚里士多德(1991:54)所言:当受众被演讲所引导去感受情感时,他们会被说服;因为处于忧愁、喜悦或者友好、敌对状态时,我们会做出不一样的判断。Pathos的本义是“遭受痛苦”,即感受想象中的痛苦。但是,它在修辞上拥有更丰富的含义,因为情感不仅仅指痛苦,也指恐惧、快乐、同情等。修辞者试图将抽象的逻辑转换成有形的、可触摸的东西来唤起受众的情感,赢得受众的共鸣。人们更倾向于相信那些关心自己及所属群体利益的“有爱心、有理智的人”。
二、以修辞三要素为导向的桂剧分析
《大儒还乡》是广西桂剧团精心打造的节目,讲述了桂林籍清代官吏陈宏谋的正直求真,廉洁从政的感人事迹。在告老还乡之前,大儒发现自己20年前推行并得以加官晋爵的种桑織绢之举演变成一场坑农害农的造假工程。主人公痛彻反思,冲破了官场、亲情、物质等藩篱,最终战胜了自我,然而求真之路未开花结果,大儒溘然长逝。本文以《大儒还乡》为例,探讨以修辞三要素为导向的桂剧效果分析。
(一)诉诸理性的桂剧分析
《大儒还乡》运用了下定义和修辞三段论的理性诉诸手段。古代文人墨士常参加科举选拔,为的就是一朝中举,荣升官吏。“做官”是有志之士的梦想,然而,每个人对做官的定义却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做官是升官发财,光耀门楣;有的人做官是摆脱底层标签,享受万人瞩目;有的人做官是救国救民,实现抱负。《大儒还乡》吟唱道:“做官只需求理想,不惮宦海风雨狂”,在这里,陈宏谋对做官的定义是实现忠诚报国、服务百姓的理想,即使官场上有狂风暴雨,亦毫不忌惮,只为求真务实。在“做官”的定义中,“实现某种梦想”(或升官发财,或摆脱底层身份,或精忠报国)是其共有的特点,而“不惮宦海风雨狂”就是陈大儒区别于其他“做官”之士的差异特征。正是由于陈宏谋不惧官场风雨,敢于直面贪官,悍然犯颜,才演绎出一场惊天动地的君、臣、师、亲的剧烈碰撞,塑造出一位执着务实、清正廉洁的古代知识分子的崇高形象。陈宏谋对做官的定义也为他后来的铿锵行为进行了铺垫。
《大儒还乡》一出场就运用了修辞三段论。
小前提:一自中举入朝堂
结论:一腔忠诚报君王
这是典型的修辞三段论,即省略了大前提:中举之士要入职朝堂,报效君王。这里虽然压缩了三段论的大前提,但是并不妨碍受众的逻辑推理。简化了的三段论反而能激发受众在潜意识里主动参与到推理的过程,找出隐含的大前提。这里的大前提也是蕴藏在受众的常识之中,受众能够轻而易举地补充大前提,完成逻辑推理,“情不自禁”地为修辞的结论提供可靠的劝说理由。
(二)诉诸人格的桂剧分析
在《大儒还乡》里,大儒宏谋那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为人之理、为官之道跃然纸上,正如唱词所言:
我造水渠高天走 我主桑政不彷徨 我自江南引蚕种
我叫西北有农桑 不求皇上频嘉奖 惟愿绿色满山乡
在桂剧唱词中,陈宏谋铿锵有力的发声为自己塑造成一个高尚的“做官”人格。陈大儒做官为人民,不仅“造水渠”“主桑政”,而且“引蚕种”“有农桑”,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做实事。“不求皇上频嘉奖,惟愿绿色满山乡”一词唱出了陈大儒为民服务的真正目的,不求皇帝频繁嘉奖,只希望绿水青山常绕祖国。这样一个道德高尚、品行正直、一心一意为民的积极正面形象呼之欲出,受众情不自禁相信陈宏谋是一个好人。此外,陈宏谋是广西历史名人、清代一品官吏、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陈宏谋身上的标签展示了他已经拥有的身份地位和名气,受众愿意相信他是一位正面的历史人物,不然的话他也不可能成为历史名人并名垂青史。陈大儒塑造的人格威信赢得了受众的认同,这就是人格诉诸的魅力。
(三)诉诸情感的桂剧分析
在《大儒还乡》里,大儒宏谋为大爱舍小爱,至清至纯的美好品德展露无遗,正如唱词所道:(妻)不要锦衣 不要华堂 不要诰命 不求封赏 只要与君共 相依度时光 (宏谋)宏谋永是农家子 宏谋永是多情郎 曾忆桂林山水碧 不容污秽心中藏 他日归来与妻共 还你一个清白郎
妻子的情深意切,淡泊名利与宏谋的至清至纯不谋而合,也从一个侧面烘托出宏谋的高尚品格,受众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对大儒妻子不禁肃然起敬,因为人生最难得的就是至纯的爱情,不求荣华富贵,只求相依相伴到永远。妻子的唱词唤醒了受众内心对爱情的最美好期待。再观宏谋,他倾诉自己是农家子,多情郎,如俗世之人亦想伴妻左右,奈何心中容不下污秽,誓死要打假,毅然走上求真之路。寥寥几笔,唱出了陈宏谋为了国家大爱而舍弃家庭小爱的悲壮之举,也燃起了受众对宏谋的钦佩之情,因为受众更倾向于相信那些爱国爱妻的品德高尚之人。词尾,陈宏谋表达了他的美好愿望“他日归来与妻共,还你一个清白郎”,同样引起了受众的情感共鸣,因为它唤醒了受众对于美好结局的向往和期盼。听完《大儒还乡》的唱词,妻子的深情与宏谋的凛然正直久久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受众的情感得以升华,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对陈宏谋不禁肃然起敬。
三、小结
桂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剧目,在21世纪遭遇了发展瓶颈。桂剧想要突破藩篱得以发展,首先要赢得受众的喜爱,因为离开了受众,桂剧就不复存在。本文基于修辞学视角,运用修辞三要素,即诉诸理性、诉诸人格和诉诸情感赢取受众认同感,引发受众共鸣,劝说受众重新挖掘和赏识桂剧之美,有助于桂剧的发展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Aristotle, Hobbes. Aristotles Treatise on rhetoric: literally translated with Hobbs analysis, examination questions, and an appendix containing the Greek definitions[M]. London: Gorge Bell & Sons, 1890.
[2] Aristotle. On Rhetoric[M]. (George, A.K. Tra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3]蓝纯. 修辞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温科学. 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