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昆曲衰落原因研究综述
2019-07-25孙淼
孙淼
【摘 要】昆曲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红极一时的剧种,在清朝中叶走向了衰落。对于其衰落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将部分学者提出的昆曲衰落原因的观点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部分进行梳理。
【关键词】综述;昆曲;衰落原因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17-02
昆曲又称“昆山腔”,兴起于苏州昆山一带,于嘉、隆年间兴起,一度繁荣至位列四大声腔之首。然而昆曲这种繁荣的局面在清中叶戛然而止,就此衰落,失去了在戏剧的统治地位。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分别分析了昆曲的衰落原因,本文将部分学者的观点总结为两个部分分别论述。
一、外因
(一)社会时代背景
昆曲的兴盛离不开魏良辅等艺术家对它的改革,也离不开士大夫、文人对它的喜爱和支持。然而在清中叶,文人士大夫的社会政治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张庚、郭汉城认为:“促使昆山腔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与它的支持者士大夫、文人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有密切关系”,“清朝统治者……对他们施用严刑峻法,大兴文字狱,进行严厉的政治思想控制”。王扬扬在《昆曲衰落的原因》中提出,为了加强文化思想统治,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这让文人不敢谈政治,做官的人卑颅屈膝,慢慢地清政府独揽一切大权。”杨慧玲在《从明清江南望族看昆曲的文化生态——兼谈昆曲衰落的原因》中也认为“江南望族入清后的日趋败落”是昆曲衰落的最直接原因,同时提出,“导致江南望族衰落的原因主要是政治”,“政治的暴风骤雨扫落的不仅是江南望族政治、经济上的优势,更是其气势、尊严与信心。中上层文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随之大为改变”,“从事昆曲的中上层文士渐渐减少,此前盛行于私家宅园等处的昆曲活动日趋衰歇。”清朝中叶实行的文字狱,对文人士大夫造成了打击,他们作为昆曲的主要支持者和发扬者,在时代和政治的洪流之中,势力渐渐衰落下去,而昆曲也因此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处境岌岌可危。
(二)文化环境
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分析清代戏曲水平低于明代,原因之一便是:“开国之初,沿明季余习,雅尚词章,其时人士,皆用力于诗文,而曲非所习。”清朝时期文人尚雅,戏曲方面的学术研究不多,马积高《清代雅俗两种文化的对立、渗透和戏曲中花雅两部的盛衰》中分析认为“清代占主导地位的学风、文风是崇雅”,“对多数士人来说,不仅对戏曲仍然轻视或者歧视,甚至较晚明清初有所发展……清康熙以后则地方官禁演戏曲者层出不穷,学者诋毁、鄙薄戏曲者也较多。”
昆曲生存更大的挑战来源于与地方戏的竞争。清代康熙中期,昆曲繁盛的同时,地方戏不断成长并逐渐壮大,以“乱弹”为首的诸多声腔,到了乾隆末叶,向雅部昆曲发起了激烈的挑战,也就是“花雅之争”。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到乾隆年间,严于雅、俗之分的正统观念,在戏曲方面就表现得更加露骨……当时北京观众喜好‘乱弹而厌恶昆曲。这种动向,在南方也是表现得十分明显的。”
二、内因
对于外部的竞争,昆曲虽然面临一定的危机,却在当时依然保持着戏曲界最重要的位置。昆曲衰落的主要原因,来自昆曲内部。
(一)剧本创作
梁辰鱼把新的昆山腔应用于传奇形式,写出了《浣纱记》,昆曲就此崛起于戏剧舞台,而昆曲的衰落与昆曲剧本创作有着莫大的关系。
昆曲的衰落原因之一便是剧本创作脱离观众。张冠岚《论述昆曲的兴盛及衰落的原因》中提到了文人创作与观众的距离:“儒家思想的衰落,世俗文化逐步渗入到戏曲之中,昆曲曲本中许多被人熟知的典故,也被人们逐渐忘记……使昆曲逐步失去了舞臺,不再被观众接受。”马积高在《清代雅俗两种文化的对立、渗透和戏曲中花雅两部的盛衰》中也提到剧本创作与观众之间的矛盾:“他们的创作文学水准虽然很高或颇高,然而所表现的生活、思想却与老百姓有这样或那样的隔阂,其情节、场面又较复杂,缺乏文艺的那种明快性、生动性”这种隔阂的问题到了后期更加严重,“多数昆剧作家走继续雅化的道路,日益脱离舞台、脱离观众。”王扬扬以焦循的《花部农谭》为背景,总结出昆曲剧本的内容“大多反应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脱离百姓实际,还带有很多维护封建道德的阶级偏见和个人主观思想意识,难以引发普通观众的共鸣。”张庚、郭汉城在这一方面也提到“昆山腔在艺术形式上就也逐渐走向凝固,因此昆山腔日益故步自封,愈来愈脱离了观众。”
其二则是剧本创作缺乏新意。王扬扬《昆曲衰落的原因》中提出昆曲“创作上后继无人,缺少新意”,“没有创新的剧目问世,一直是在反复那些传统剧目……让人产生厌倦心理,”“昆曲的整体水平明显下降,文人创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昆曲的创作主力在于士大夫、文人阶层,而士大夫阶层往往受到社会和政治的制约。臧卫东《昆剧之衰原因补论》中认为:“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迫使许多文人为躲字祸而远离创作。乾嘉以后,考据学兴起,当时的文人,埋头搞学问的很多而热心词曲的却很少。”杨慧玲《从江南望族看昆曲的文化生态——兼谈昆曲衰落的原因》中提到作为昆曲主力的江南望族受到政治打击之后:“昆曲的创作风气已经由盛而衰,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大不如从前,案头化倾向越来越显著”。从散曲创作方面,赵义山《明清散曲史》中分析认为清中叶的散曲创作题材极度委琐,情感浅薄,“元明散曲中隐逸闲适的大宗题材,在本阶段已很少有人作”“在很大程度上是逞才效技的游戏应酬文字,绝大部分缺少可读性”。
(二)观众需求
在政治的影响下,士大夫文人阶层受到了波动,昆曲丧失了主要观众市场。臧卫东《中国昆剧衰落的过程与特点》中提出“北方下层老百姓对昆曲向来兴趣不大。所以昆剧在北方衰落得比较早,乾隆年间已有北京人‘闻歌昆曲,辄轰然散去的记载。”他在《昆剧之衰原因补论》中对昆曲不受观众喜爱的原因做了总结:“由于相公之风盛行,整个社会大众的审美情趣转向‘重色轻艺,出现低落化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贵艺不贵色的昆剧受到冷落也就不奇怪了。”张冠岚《论述昆曲的兴盛及衰落原因》中将观众对昆曲的接受程度低的原因归结于南北文化差异,昆曲由南入北却得不到北京观众的长期喜爱,最终在与梆子腔的激烈角逐中“寡不敌众,败下阵来,逐步撤出了京城的舞台。”
当时的北京观众呈现出对昆曲明显厌烦的态势,昆曲显然失去了下层观众市场,这意味着昆曲失去了最后的生存空间。
(三)戏剧演出
剧本的写作脱离了演出现实,案头化越来越明显。同时,整本戏剧的演出也
逐渐减少,演出形式发生了变化。臧卫东对这个现象有所提及:“康乾以后整本戏的演出逐渐走向衰落,折子戏的演出大放异彩”,“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性原因是传奇创作不振。”
而昆曲本身的演唱风格在失去剧本支撑的同时,也开始失去原有的魅力。王慧《追求典雅与本质“世俗”的不可调和——浅谈昆曲衰危的一点内因》从昆剧原本缠绵婉转的演出形式为出发点,认为这样的唱腔“更适合缙绅士夫阶层闲适的生活状况,风雅的欣赏品味和艺术追求”,“而这是……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下层民众所不习惯的”。马积高赞同焦循《花部农谭》中昆曲“吴音繁缛”的观点,王扬扬对此也持有相同的观点:“昆剧的腔调繁缛……不熟悉文本的人就更不知所云了”。
总体来看,学者们对昆曲衰落原因的研究非常全面和具体,一种戏剧的衰落不是偶然现象,在政治和时代的洪流中,其自身的问题是导致衰落的根本。昆曲在面临花部的挑战时,即使有清统治者的助力也依然败下阵来,其根本原因在于戏剧创作的减少、剧本越来越案头化。剧本水平下降,必然会引发观众的不满,观众是戏剧生长发展的主要土壤,失去这最大的生存空間,昆剧的衰落也就走向了必然。
参考文献:
[1]王扬扬.昆曲衰落的原因,戏剧大舞台,2012.
[2]臧卫东.中国昆剧衰落的过程与特点,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
[3]臧卫东.昆剧之衰补论,艺术晨家.
[4]张冠岚.论昆曲的兴盛及衰落的原因,大众文艺.
[5]王慧.追求典雅与本质“世俗”的不可调和——浅谈昆曲衰危的一点内因.华中人文论从,2011年第2卷第2期.
[6]马积高.清代雅俗两种文化的对立、渗透和戏曲中花雅两部的盛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1卷第2期.
[7]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8]杨慧玲.从明清江南望族看昆曲的文化生态——兼谈昆曲衰落原因,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