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桂剧的传承和发展模式

2011-03-20赵若昕

梧州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桂林戏剧

赵若昕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论桂剧的传承和发展模式

赵若昕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至今约有200余年的历史。1896年唐景崧开办了桂剧科班“桂林春班”,其创作的桂剧剧本《看棋亭杂剧》是桂剧发展史上第一批为本剧种而撰的独有剧目。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马君武、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等人成立广西戏剧改进会、桂剧学校等机构,从事桂剧改革和人才培养,为桂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桂剧演出以桂剧团为依托,多次在地方和全国的戏剧活动中取得辉煌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逐渐丰富,桂剧也与其他传统戏剧一样面临市场萎缩、后继无人等现实问题。面对当代桂剧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促进桂剧的发展和提高。

桂剧;传承;现状;开发

一、桂剧的历史与传承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桂林、柳州、平乐、贺州、河池、南宁和梧州地区北部一带及湖南省南部地区和广东省西北隅。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有着较悠久的历史,其唱腔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五种声腔艺术,唱腔委婉动人、清澈明亮。其表演侧重做工,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桂剧是广西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关于桂剧的渊源与形成问题,戏曲界历来争议颇多,有持桂剧源自靖江王府说[1]、桂剧源自徽调说[2]、桂剧源自弋阳腔说[3]、桂剧源自祁剧说[4-5]等诸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清初,约有200余年的历史。

封建社会的戏剧演员是达官贵人们消遣娱乐的对象,他们自幼在专门的戏剧科班学习戏剧演唱技巧、表演基础知识等。科班的教学传授方式是以师傅带徒弟式的“口传心授”方式,学生一旦进入科班学习便等于签订了人身契约,人身自由和个人生活完全由师傅掌管。最早于桂林一带演出的班社,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唱多种声腔的三合、三庆等名班,之后又有瑞华、庆芳、上兴、卡斌、人和等班。到清光绪八年(1882),桂剧历史上第一个科班团体“璎珞小社”成立,招募人员,开科教戏,其学生全部为男性。又有光绪九年的宝华群英科班,学生也全部为男性,桂剧就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曾任台湾巡抚的桂林灌阳人唐景崧开办了“桂林春班”,他依照京戏的形式,把桂北的地方戏和中国的皮黄戏曲相融合,亲自改写戏曲剧本,招募湖广一带的艺术乐师,定曲牌、谱乐曲,并用桂林话进行演唱,他还在自己家里创办了一个实验性的舞台“看棋亭”。他将自己创作的40部桂剧剧本交由当时桂林的三经堂刻印社刻印成本,命名《看棋亭杂剧》,其中收录了《诗畸》、《谜拾》等桂剧剧本[6]。在唐景崧之前,桂剧并无专门撰写剧本的作家,也没有专为本剧种创作的剧本。唐景崧所编的桂剧剧本,可谓桂剧发展史上第一批为本剧种而撰的独有剧目。唐景崧成为了桂剧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剧作家。“桂林春班”也成为了为桂剧演出培养专业人才的专门班社,当时极富盛名的林秀甫、一枝花等演员都出于这个科班。至此,桂剧作为地方戏曲基本定型。

桂剧科班首次招收女性学生是民国1912年的褔珍园女科班,由周锡侯、杨树荣、杨鼎臣(票友)开办于桂林打狗巷。其后又有群芳谱女科班(1914年)、时乐园女科班(1915年)、大华公司科班(1916年)、凤仪园女科班(1917年)和人和园女科班(1919年)等。学生艺名均按词牌名取名,学艺3年,出课后帮师一年。另有和园甲乙科班(1913年)和怡园甲乙科班(1913年),其中甲班为男性学生,乙班为女性学生。其后直至上世纪30年代活跃在桂林一带的科班剧社有10余个,为桂剧艺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和乐师,他们长期活跃在桂剧舞台上,为当时的封建官宦和巨商富贾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作为大后方吸引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旅居桂林,桂林城遂有“抗战文化城”的美誉。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桂剧改革的良好时机。1937年秋,以改革桂剧为宗旨的半民半官的戏剧改革机构——广西戏剧改进会在桂林宣告成立。改进会是由马君武为会长,他还邀请了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和孙仁林等人一起来推动桂剧改革运动。他们改编和加工整理了一大批新剧目如《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1939年,以演出改编新桂剧为主的桂剧实验剧团成立。实验团以当时最好的“南华”为班底,吸收和培养演员,提高演员的文化水平,以此推动桂剧改革。欧阳予倩任团长,他建立导演制,吸收新唱腔,编演新剧目,采用布景,美化舞台,使桂剧呈现了新的风格特征,具有了更高的演出水平。

1941年12 月培养桂剧演职人员的专门学校成立。在《桂剧学校介绍》一文中说:“广西戏剧改进会附设之戏剧学校,以教练桂戏为宗旨,成立于民国三十年(1941)十二月,迄今已有二年。现有学生二十六人。”“他们所习之戏,几近百出。整本戏尚未开排,目前边学边练,加紧努力,前途颇有希望。”[7]桂剧学校由欧阳予倩主持管理,由白经天、孙绍园等人协助,并邀请了一批著名的戏剧名家为学校出谋划策。洪深、田汉、焦菊隐都曾经为桂剧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其中焦菊隐来桂后在《桂剧之整理与改进》、《旧时的科班》、《桂剧演员之幼年教育》[8]等文中针对桂剧的渊源和发展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整理,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他针对旧时科班教育的诸多弊病,从学制年限、组织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自己的改革方略。针对旧时的科班忽略演员文化素质的弊端,规定学生要学音乐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针对旧时科班漠视道德教育常施以体罚的教学方法,要求用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培训和练习,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旧时科班难以处理的青少年变声问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嗓音和形体健康;针对旧时演员地位低下、生活窘困的现实,提出从演员的演出收入中提出一部分,以参股形式为演员逐渐改善生活提供条件。可以说桂剧学校是桂剧史上第一个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成立的专门的桂剧院校。培养新人是桂剧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桂剧学校的成立成为推动桂剧改革的重要组成力量,为新桂剧输送了更加优秀的演员人才,使桂剧改革得以顺利推进。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桂剧学校、桂剧实验剧团和启明科班代表桂剧团参加了在桂林举行的大规模戏剧展览活动——“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的演出活动。为抗日救亡的戏剧运动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二、桂剧的发展和现状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百废待兴。桂林仅存的桂剧团也只有两个,一个以名须生蒋金凯为团长、以尹羲(艺名“小金风”)为台柱,另一个以名丑刘万春为团长。后经剧协合并为一个桂林桂剧团,在桂林乐群市场搭台演出[9]。1952年,以桂林桂剧团为基础,组成广西戏剧代表团,参加了广西省、中南地区和全国的三级戏曲会演。尹羲的《拾玉镯》一举夺魁,成为全国冠军,后拍成电影(1954年)。同年,民营的桂林桂剧团改为国营,迁往南宁。1953年,由桂剧团等多个曲艺界同仁赴朝鲜参加慰问志愿军演出。桂剧这个地方性剧种也超越桂林范围,开始在其他地区生根发芽,影响全国,乃至国外。

197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团晋京演出,桂剧现代戏《杜鹃山》引起首都观众一致好评。在1987年的首届国际戏曲研讨会上,新编的桂剧历史故事剧《泥马泪》又一次声震京华。在1990年的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上,桂剧传统折子戏《富贵图》赢得内外行的交口称赞。在1991年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折子戏《打棍出箱》以高难度的“三跌四出”、“箱内换衣”等绝活,技惊四座轰动了大江南北,并在1991年的亚洲传统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1992年广西第三届剧展中,桂林市桂剧团演出的桂剧《血丝玉镯》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桂花奖和铜鼓奖,1993年,新编历史传奇剧《瑶妃传奇》荣获文化部授予的文华奖[10]。文革以后至90年代,桂剧在不断地成长,也培养了一批青年演职人员和桂剧传承人,如张树萍、苏国璋、卢浩和赵素萍等。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戏剧演出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定的发展困难。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广泛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桂剧也和全国其他传统曲艺一样,开始面临观众日益减少、上座率下降、后继无人等现实问题,呈现整体发展不景气的趋势。据了解,现在广西仅存南宁、桂林、柳州三个专业桂剧团,民间鲜见桂剧业余演出活动[11]。

究之原因,一方面是社会转型期间,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的社会环境渐趋平稳、宽松、和谐。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人民生活方式、文娱方式的改变。外来文化迅速涌入,流行文化随之发展,电视、电影和网络等新兴传媒方式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很少有人走出家门,走进剧场观看一场戏剧演出。另一方面,戏剧表演本身的特点也不合适当代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戏剧表演节奏缓慢、故事情节冗长拖沓、演出只能限制于剧场,表演内容题材多是传统剧目,脱离现实生活,这就很难吸引生活在城市紧张氛围中的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

另外,桂剧表演往往出现行业内部专家叫好、获奖颇丰,却难以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现象。如何将演出走向观众、走向基层、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得到票房收入和行内认可的双赢效果,是桂剧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桂剧自身发展所面临的后继无人,培养人才周期长、成才困难等涉及保持传承的问题更值得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三、桂剧的继承和开发

面对当代桂剧发展的现实困境,为满足文化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保护传统文艺得以继承和发扬,促进戏剧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繁荣发展,针对桂剧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和自身特点,现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以期能够更快地使桂剧艺术融入现代社会,并得到长足发展。

(一)提高桂剧当代竞争力、影响力

1.提高艺术质量,推出创新精品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想要得到持续发展,都必须从自身价值上得到不断的进步和提升,不断地在原有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革新自身的形态,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准。推出艺术水平高、质量好的优秀作品无疑是保持桂剧生命活力的根本途径。近几年来,桂剧的确也推出了不少佳作,例如《大儒还乡》就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5-2006年度的“十大精品剧目”。沿着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表演质量上下功夫,是桂剧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自身与其他艺术形式竞争力的最有力手段。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移植和利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有利因素改良创新,使桂剧焕发别样的光彩,也是桂剧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2003年,桂林市桂剧团就向苏州滑稽剧团学习,移植了一台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新型的艺术形式不仅保留了传统桂剧的基本风貌,更添加了滑稽剧的新奇元素,扩大了观众圈,使中小学生也走进剧场欣赏了新桂剧的风采。

2.利用新兴传媒,紧跟时代发展

现代新兴传媒早已悄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将桂剧与大众传媒挂钩,对于扩大桂剧影响、提高宣传效力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南省的“梨园春”打擂台模式已经证明,利用电视传媒不但可以让传统戏剧唱响地方、唱响全国,还能走向全世界。

将戏剧改编设置成电影的方式早在50年代就有桂剧电影《拾玉镯》。从戏剧剧场到电影院,不同的场所换置,带给观众的是不同的戏剧感受和体验,也将取得不同的印象和效果。

网络的力量在当代社会越发明显地突现出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桂剧相关网站,在网上设置桂剧知识普及、精品剧目在线观看、观众在线点评等栏目,扩大桂剧宣传力度,吸引网络观众群,通过互联网这个最前端的传媒平台促进桂剧的发展。

3.进军旅游市场,推出文化旅游

桂林是一座对外开放程度很高的国际旅游名城,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将桂剧演出优化组合、推陈出新,使得旅游与传统文化宣传取得双赢。2009年,新编大型历史桂剧《灵渠长歌》参与了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活动,受到了参加活动的嘉宾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赞誉,为山水文化旅游节增添了新的亮点[12]。

另外,有意识地举办各种类型的节庆活动,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也是桂剧发展的一个良好平台,通过组织活动使观众亲身参与到戏剧场景之中,不但能够增加观众的感官度,加深体验感,更扩大了桂剧的知名度。

4.降低看戏门槛,走进群众之中

影响桂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戏剧演出场地的局限性,桂剧演出只能在剧场进行,而剧场门票的价格往往让普通百姓望而却步,这也是造成桂剧观众流失的重要因素。降低看戏门槛,有条件地进行公益性演出,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得起戏,才能使桂剧得到普及,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戏剧本身就发源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就应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目前,桂剧团等单位已经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演出活动,送戏下农村、下部队、下工厂、下学校、下社区,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二)做好传承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扩大桂剧宣传力度、提高桂剧普及面、影响力的基础上,更值得关注的是桂剧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继承问题。桂剧自2006年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桂剧的传承问题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1.“高薪养源”,吸引人才从事桂剧

目前,桂剧演员普遍存在收入偏低、生活水平不高等现象,特别是没有成为名角的普通演员和无其他经济来源的离退休老演员。桂剧演员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的偏低是造成桂剧后继无人的重要原因之一。走市场化营销道路、政府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机构重组改革等都是提高演职人员待遇水平的有力措施,也是吸引戏剧爱好者和青少年加入桂剧队伍、从事桂剧事业的重要途径。“高薪养源”才能使桂剧后继有人。

2.开办特色教育,使桂剧走进中小学课堂

保护桂剧应从娃娃抓起。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允许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展特色教育。在保证基础教学计划的同时,可以设置以桂剧演唱、乐器学习为讲授内容的课外课程,聘请专业桂剧教师进行授课,使桂剧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或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加之教师的合理指导,开展学生自学桂剧知识,并以考核奖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也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由学校组织开展桂剧演唱和器乐比赛,在丰富青少年课外文化生活的同时激发青少年学习桂剧的兴趣。从小培养青少年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和学习兴趣,吸引广大青少年进入艺术类院校学习传统戏剧,是保证艺术学校生源量和培养传统艺术后续人才的有力手段。

3.依托艺术院校,培养后续人才

目前,开设桂剧学习课程,设置专业桂剧班的艺术院校,只有广西艺术学校一所专科院校。戏曲专业在该校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设有桂剧、彩调、壮剧、粤剧、木偶剧等专业,学制设有4年、5年制,行当生、旦、净、末、丑齐全。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增加桂剧专业的培养机构,扩大招收生源,才能保障桂剧事业后续人才的供给。同时,切实提高艺术类学校的教学水平,扎实学生戏剧基本功学习,是保障桂剧演出质量持续同一水准的基础。在重视桂剧表演人才挖掘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剧本创作、器乐配合、舞台艺术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桂剧的改革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在保障学生艺术专业学习的同时,更应注重提高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素养,使从事桂剧事业的人员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才能使桂剧在文化品质和思想内涵上达到较高的标准。

[1] 胡仲实.桂剧流源考[J].学术论坛,1980(3):43-46.

[2]范玉春.五湖四海桂林人.移民与桂林地方戏剧.[N].桂林日报,1999-10-12(7).

[3] 焦菊隐.桂剧之整理与改进[J].建设研究,1940(5).

[4] 顾乐真.桂剧的源流与形成[J].学术论坛,1980(4):79-83.

[5] 莫一庸.桂剧之产生及其演变[J]建设研究,1940(1).

[6] 孙步康.一个人和桂剧[N].广西日报,2004-06-03(11).

[7] 丘振声.桂剧学校介绍[J]学术论坛,1984(5).

[8]焦菊隐.焦菊隐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9] 徐君慧.桂剧改革初期纪实[J].广西文史,2008(3).

[10]刘夏生.以精品打造牌子的地方剧团—写在桂林市桂剧团建团 50 周年之际[N].中国文化报,2002-03-21(8).

[11]莫俊.一个桂剧传承人的心声[N].南宁日报,2008-04-21(12).

[12]杨力叶.新编桂剧《灵渠长歌》亮相山水文化旅游节[N].桂林日报,2009-11-15(1).

On the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Mode of Guangxi Opera

Zhao Ruoxin
(Faculty of Literatur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6,China)

Guangxi Opera is one ofthe major local operas in Guangxi with a historyofmore than 200 years.In 1896,TangJingsong started a specialized troupe of Guangxi Opera,called“Guilin Chunban”.He wrote a play named Kanqiting Drama,which is one of the first plays specially composed for this kind of operas in the history of Guangxi Opera.When Guilin became a cultural ci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Ma Junwu,Ouyang Yuqian,Tian Han,Jiao Juyin,etc.established such organizations as the Association for Improvement ofGuangxi Local Operas,School for Guangxi Opera,etc.soas toimprove Guangxi Opera and totrain personnel,which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the development ofGuangxi Opera.After the newChina was founded,the performance ofGuangxi Opera,which was on the basis of Guangxi Opera Troupe,was considered many times in performing activities at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 as remarkable accomplishment.With China's implementation her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and with the enrichment of people's spiritual life,Guangxi Opera,just as the other traditional operas,faces such problems as market shrinkage and lack of followers.Considering the real problems ofcontemporaryGuangxi Opera,some reforming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develop and improve Guangxi Opera.

Guangxi Opera;inheritance;present situation;exploitation

I207.36

A

1673-8535(2011)04-0001-06

2011-04-23

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10106020501M84)系列论文之一

赵若昕(1986-),女,河南省濮阳市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高 坚)

猜你喜欢

桂林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桂林行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乐!乘动车,看桂林
清代新疆查禁戏剧演出考
桂林游记
戏剧类
桂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