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桂剧特点简介

2017-01-30

北方音乐 2017年21期
关键词:剧团剧目桂林

危 瑛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前言

民族声乐在新兴音乐艺术形式的变化、多元文化发展中,需要求得适时的拓展,不仅要继承传统的精髓,更应该时刻秉承开放和创新的思维,本项目组成员作为广西高校的专业声乐教师,将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与需要,对桂剧唱腔特色的具体应用作出多元分析两者交融的研究,期望借鉴亘古不变的“桂剧特色”,感受广西地方戏剧艺术的时代风貌的同时,努力探究民族声乐在时代文化发展中的运用以及创新,探索桂剧之于民族声乐的借鉴价值以及发展前景;用现代科学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来继承和发扬桂剧唱腔艺术,不仅使桂剧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同时为民族声乐注入桂剧音乐元素,拓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以此促进中国民族声乐的继续发展,借助桂剧元素而使民族声乐更加枝繁叶茂、繁荣昌盛。

一、桂剧特点介绍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专业剧团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于1939年正式成立了桂剧实验剧团,剧团建立了完善的导演制,吸收新唱腔,编演新剧目,采用布景以美化舞台,使桂剧表演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为桂剧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4年,由该团排演的《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剧目成功参加西南剧展后,引起了业内的巨大反响。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各地的桂剧专业剧团获得较大发展,从演员阵容到剧目创作、排演,都呈现出一派新气象。其间,苏国璋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同时,一批剧目作品也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及其它全国性大奖。桂剧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在中华传统戏曲的百花园中怒放异彩。2006年,为保护广西传统戏剧,培养优秀的桂剧表演人才,以广西桂剧团为龙头,申报桂剧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获批准。至此,桂剧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从《拾玉镯》到《打棍出箱》再到《烽火南欧》,桂剧的剧目发展,无论从初期以移植剧目为主,还是中期以发展剧目的体裁形式为突破口,或是后期以剧目创编为特色,在当时均获得了巨大成功。

以上各个不同时期桂剧的重大特点表明,桂剧具有浓郁的广西地域特色,剧目所展现的大都是广西的地方文化。桂剧基本是以方言演唱为主,通过大量的桂林方言生动展现广西的历史文化。桂剧的唱腔则以弹腔为主,唱法清亮明快,婉约动人。在表演方面,桂戏强调神态的刻画,侧重做工,借助于面部表情神态和肢体语言对人物,场景,剧情进行刻画。与京剧等其他剧种不同的是,桂剧注重文戏,对文戏的刻画较为深刻,武戏则多以文戏的方式展现。所以说,桂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更为细腻,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桂剧显得更加婉约,注重在细节中刻画人物特点。紧密贴合地方的生活特点,具有浓厚的乡土艺术气息,在人民群众中广受欢迎。

二、 桂剧的发展历程解读

桂剧起源于乾嘉年间,在嘉庆年间正式走向繁荣,成为主流戏曲。由于桂剧主要是供封建社会的达官贵族消遣的方式。当时在桂林一带就有了许多民间的戏剧班子,戏剧演员在戏剧班子中认真学艺,为的是在朝廷大员面前一展身手,得到赏识。学徒们在师傅的带领下认真学艺,深刻领会桂剧的内涵,这些民间的戏剧班子,为桂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82年即光绪八年,桂剧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科班——“璎珞小舍”成立了,桂剧随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本剧种的创作和表演体系,唱法更加规范化,桂剧至此正式进入繁荣发展时期。1896年即光绪二十二年,唐景崧创办了“桂林春班”,专门从事桂剧的演唱与创作。这是据记载历史上第一个桂剧的戏剧社。唐景崧曾担任台湾巡抚一职,是桂林灌阳人,因此其深受桂剧文化的影响,对桂剧也有着特别的理解。他创造性地把桂林的地方戏和皮黄戏相结合,依照京剧的形式对桂剧剧本进行了重新编写,并充分保留的桂剧的地方特色,剧本全部由桂林方言进行演唱。唐景崧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为桂剧系统地创作专门剧本的人,历史上第一个桂剧的剧作家。他创作的40余部桂剧剧本,至今仍被广泛传播,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桂林春班”中也培养了许多桂剧的专业性人才,唐景崧在桂剧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桂剧的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唐景崧开始,桂剧作为广西地方戏曲的发展方向基本成型。

抗战时期,处于大后方战略位置的桂林,桂剧作为桂林地方文化的展现,积极传递了爱国思想,成为了抗战历程中重要的文化武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桂剧迎来了改革发展的良好时机。1937年,广西戏剧改进会在桂林正式成立。由马君武担任会长,欧阳予倩、田汉等一批名家共同协助进行桂剧改革。他们将桂剧传统剧本进行重新整理,并充分的润色加工,由此产生了许多直至现在仍然广泛传播的新剧本。1939年,桂剧实验剧团成立,由欧阳予倩担任团长,他将桂剧引入了现代的编剧机制,建立了导演制,引进了大量新式的唱法唱腔,并利用现代技术提高了桂剧演出的实际效果。剧团主要演出经过改良后的新剧目,以查看桂剧改革的成效。通过改革后的新剧目,将桂剧与现代表演形式较好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推动了桂剧的发展,使桂剧作为地方戏曲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的欢迎。

建国之后,国家经济处于百废待兴的重建阶段,桂剧虽然曾经通过改革以及爱国思想的广泛传播在民间广受欢迎,但由于缺乏正规的戏剧社和大规模的剧团作为支撑发展。1952年,广西戏剧代表团正式成立,广泛吸纳了许多专业的桂剧演员,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演出了许多的著名剧本,受到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其中,在1952年的广西戏剧代表团参加的三级戏曲会演中,尹羲的《拾玉镯》以其优秀的剧本创作和强烈的艺术气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的地方文化,一举夺得了全国冠军。该剧还在1954年被拍成电影,成功地推动了桂剧在全国范围内的产生和发展。

改革开放后,桂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75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社演出的《杜鹃山》,在北京的演出中惊艳全场、好评如潮;在1987年的国际戏曲研讨会中,桂剧《泥马泪》在饱含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前提下,生动的展现了历史故事,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阵阵掌声;在1990年的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中,桂剧《富贵图》又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赞扬。至此,桂剧作为广西传统地域文化的代名词迈入了正规发展的阶段,在不断的成长中汲取各界优秀文化,成为了地方剧种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桂剧作为地方剧种,是广西优秀地域文化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生动地展示了地方的风俗文化和乡土人情,对推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泥马泪》作为里程碑式的桂剧,其当代意识在历史中的深刻体现为这部桂剧增添了许多色彩。作者以当代的观念和视角,将“真命天子”的造神运动这一历史事件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义,以当代人的视角去看历史事件,体现了历史剧的深刻意义。“泥马渡康王”本是一个荒诞的神话传说,但当时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都选择了相信这个神话,从而酿成了悲剧。作者没有在这一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更深地挖掘史实,而更多的是从中探寻人性的意义和民族意识,很好地的结合了当代观念,从而使整部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升华。

三、结束语

通过对桂剧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桂剧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吸收优秀的文化元素,同时又保留了地方特色,在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模式中,桂剧的发展走向正规化、大众化的道路。

[1]朱江勇.论新时期桂剧创作的基本特征[J].南方文坛,2012(04):118-121.

[2]朱江勇,陈桂成.新时期桂剧艺术观念论[J].艺术探索,2009,23(03):10-12.

[3]王玏.新桂系时期广西桂剧的发展[J].艺术探索,2013,27(05):50-52.

[4]王建平.当代桂剧发展刍议[J].歌海,2012(02):91-93.

猜你喜欢

剧团剧目桂林
舞台剧目
桂林行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乐!乘动车,看桂林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