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剧的历史回顾

2016-10-25侯娇娇邓桂英李赛萍郑苏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科班桂剧剧种

侯娇娇 邓桂英 李赛萍 郑苏嘉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

桂剧的历史回顾

侯娇娇 邓桂英 李赛萍 郑苏嘉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

桂林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虽是西南边陲,但桂林这个城市历史悠久,从秦始皇设立桂林郡始,桂林之名便一直沿用至今。桂林独特的地理风光在历史上也不断吸引着文人墨客,在桂林留下大量的文化印记。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桂剧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作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的桂剧,早在2006年就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桂剧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尤其是唐景崧、欧阳予倩等文化名人的参与,使得桂剧在当时繁荣异常。本文通过对桂剧历史的全面回顾,旨在突出桂剧的生存现状,以此来引发人们对桂剧的关注。

桂剧;历史;流变;传承

作为一种古老的剧种,桂剧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它不仅大量吸收兄弟剧种的艺术精华,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桂剧是广西最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也是历史较为悠久的剧种之一,它在舞台表演、音乐体制、剧目剧本、角色行当方面,都已形成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桂剧历史上因缺少文献记载,所以其历史源流纷繁复杂,说法多样。

一、桂剧的体制格式

桂剧是广西最重要的剧种之一,也是广西主要地方戏中历史较为悠久的剧种之一。桂剧属皮黄戏系统,它主要用桂林方言演唱,流行于桂林、柳州等以西南官话为主要方言的桂北地区,唱腔委婉动人、清澈明亮,表演侧重做工,唱念做舞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程式,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具有浓郁乡土气息。

桂剧的音乐声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杂腔小调等。弹腔分为南路(二簧)和北路(西皮)两大系统,故又称弹腔为“南北路”,南北路一般用来分别表现委婉低沉、含蓄细腻和高亢雄壮、高扬激昂的情感。高腔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朝中叶由江西流入湖南,再由湖南祁阳、东安等地传入桂林,经历代艺人不断的融会贯通,逐渐形成具有桂剧特色的唱腔形式,特别是“诉板”部分,与桂林方言紧密结合,曲调淳朴。高腔是一种由曲牌缀合成的曲牌体。吹腔,即安徽吹腔,流入广西即为安春调或安庆调,以唱为主,唱念结合,曲调诙谐轻快,多插入弹腔使用。昆腔即昆曲,曲调委婉低徊,格律比较严格,桂剧中使用的少,多是将昆腔的曲牌用于过场音乐中。桂剧在吸收这些外来声腔的同时,也吸收了各种声腔中的曲牌联套体唱腔,在桂剧的声腔中因弹腔多为板式结构,所以只有高腔、昆腔及吹腔中包含有曲牌联套体的唱腔,其名称多为照搬,只是在主音调上略作改变。

桂剧的主奏乐器以京胡、京二胡、月琴和三弦等“四大件”为主,兼用笛子、梆笛、唢呐、海笛等吹乐乐器和大锣、小锣、板鼓、堂鼓、桂锣、钹等打击乐器。桂剧的音乐乐队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在传统的桂剧乐器演奏中,文场戏中较常用主奏乐器与管弦乐器,桂剧文场戏表演重做功,以唱腔为主,乐器伴奏为陪衬,但也需唱腔曲牌的配合来展现桂剧细腻唱腔的柔美魅力。桂剧传统武场戏也重文唱,所以多以打击乐为主,辅以吹管乐器伴奏以表现武场戏这种较为严肃庄重的场面。

传统戏曲表演讲究唱念做打,桂剧表演更侧重手、身、眼、心四位一体的配合,用身体各个部分协调的基本身法,将戏剧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桂剧的基本身法、手法、眼法和步法与其他皮黄系统剧种大致相同,比如撇手、跌一字、撇腰、踢飞腿、正片马、反片马、跑马步、走俏步、走快慢台步、单开弓跑马、跑马刀、跑马枪等等,但桂剧唱腔的细腻委婉又要求演员的身法有特殊的韵味,比如桂剧的手法在表演时讲究以柔显刚,以手腕细节功夫见长,讲究手腕与手臂之间要呈现弧度。

桂剧的传统剧目,艺人中间素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其中约80%为弹腔剧目。大部分是民间神话故事、历史传统故事和一些现代题材的剧目,前两种传统题材剧多在庙会草台连本演出,表演粗犷质朴。如刀马旦的“马步”和武生的“紫金冠”,特色显著,为人称道。在城市演出,则以“三小戏”为主,表演细腻,造诣较高。如《拾玉镯》的做功,《抢伞》的舞蹈,《柴房别》的“罗帽”功夫等,均脍炙人口,反映了桂剧的主要特色。

桂剧的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每一大类又细分许多小行当。生行中就分为生、外、末、小、武,旦行中分为旦、占、贴、夫,净分为净、副净、末净,丑以及一个杂角就一共是十四个行当。各个角色有其规定的表演对象及其相应的表演风格,程式化的表演也各有千秋。

最后再介绍一下桂剧中的脸谱。与京剧精致细腻的脸谱不同,桂剧的脸谱大多较为粗放,但讲究构图,色彩对比也较为强烈,常用的颜色有红、黑、白三种,辅以棕、粉、紫、灰来协调,大致可分为整脸、四块脸、歪脸、烂脸、粑粑脸和丑角脸。

二、众说纷纭的桂剧起源

在《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曾给出过关于桂剧的定义:“明末清初,昆山、弋阳等腔即流行于过桂林一带,清乾隆、嘉庆之际,徽班兴起,亦有经湖南而传入广西的。有人便认为桂剧是集几种不同声腔的班子相互吸收,并经过地方化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①关于桂剧的形成,及其在声腔上的演变,历来由于缺乏直接的文字记载,戏曲界从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桂剧是融弹腔、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为一体的戏曲形式,所以桂剧的形成也比其他戏种更为复杂,其形成过程是作为完整的戏曲形式流入广西,还是分声腔影响,这些都是一直困扰学术界的焦点。早在四十年代就有过一场争论,解放后也曾引起各位戏曲专家的兴趣,根据搜集整理的有关桂剧源流的二十几篇文章,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桂剧自徽调传入,主要以莫一庸等桂剧老艺人为代表。比如莫一庸在《桂剧之产生极其演变》(1940年《建设研究》第四卷第一期)中说:“桂剧的历史,算来以及有一百三十余年了。最初是由前清嘉庆末年,有安徽人肖德元及邵某者,宦游来桂,传授徽调于桂人,遂为桂人习剧之始,后来才由徽调演成桂调,遂成为今日桂剧。”②莫一庸是根据老艺人林秀甫、汪福亮提供的材料写成的,但林秀甫在解放后又说,盂兰会供桂戏祖先有肖、汪二公,是因为他们在明万历年间来广西做官,曾在此组织戏班。(见1956年广西桂剧传统剧目鉴定委员会《会刊》第一期)所以顾乐真在《桂剧的源流与形成——与胡仲实同志商榷》一文中曾据此提出质疑,认为说桂剧接受徽调而创造,这一观点全凭老艺人的口头流传,并无确切的文字记录,有待考证。

第二种,桂剧是由各声腔分段传入。李文钊在《试论桂剧的形成、演变和它的发展前途》(见1956年广西桂剧传统剧目鉴定委员会《会刊》第一期)中曾说:“据《滇剧简史》的记载,清嘉庆年间已有桂戏在云南演出,剧班名‘桂花馆’。可见在嘉庆间徽人肖邵二公传徽调入桂前,广西已先有桂剧。”③他反驳桂剧自徽调传入说,认为桂剧与徽调同属湖广调,同由二黄戏而来,并非徽调或湘剧直接影响桂剧,认为:“桂剧形成的初期,当在明嘉靖——万历到清康熙间,由弋阳——昆曲——高腔交相影响演变而来。桂剧中的皮黄戏在康乾之际,填补高昆不能满足观众的这一空子。”④胡仲实在1962年发表的《桂剧源流考》一文中,亦持此种观点。

第三种,桂剧是由汉剧、湘剧、祁剧传入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比如欧阳予倩就认为“桂戏本来就是湖南的戏,就是祁阳戏”⑤,他主张桂剧与祁剧一脉相承,只不过桂剧用的是桂林方言。同时代的焦菊隐也认为:“桂剧近源直接来于湖南。湖南和桂林区的方言无大差异,所以连调子都没有变更。据我们推测,二黄西皮在乾嘉之际,已经合流,而且盛行,湖南交通方便,其剧种流入广西,必在百余年以上。”⑥顾乐真在《桂剧的源流与形成——与胡仲实同志商榷》一文中较为赞同焦菊隐的观点,认为乾嘉之际,乱弹勃兴,二黄西皮入湘变为湘剧、祁剧,祁阳班入桂,收到欢迎,进而演变为桂剧。

三、桂剧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唐景崧、欧阳予倩为例

桂剧历史虽只有二百多年,但其也曾有过辉煌的时期,而且桂剧是由外来剧种逐步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桂剧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变革,在这两次改革中,离不开两个灵魂人物:唐景崧与欧阳予倩,他们对桂剧的改革使桂剧本身发生着质的飞跃。

(一)唐景崧与桂剧

唐景崧是广西灌阳人,清末名将,曾在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创编“景字军”,参加过抗法斗争,屡建战功而声名鹊起。后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曾任台湾布政使和台湾巡抚,一直抵制日军的侵占,终因清廷的软弱,被迫撤出台湾。结束官宦生涯的唐景崧在张之洞的资助下,隐居桂林五美塘。

在桂林的隐居生涯中,唐景崧逐渐对桂剧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网罗桂剧名伶之外,还延请祁剧老师教授桂剧艺人。据老艺人传说,在唐景崧之前,桂剧并没有专门的剧作家,也没有专门为桂剧创作的剧本,演出的剧目多来自于其他声腔,只能根据方言和音乐唱腔的要求稍加变化。唐景崧在五美塘居住的六七年中,花了很大精力,创作编写了包括《黛玉焚稿》、《黛玉葬花》、《晴雯补裘》、《游园惊梦》、《九华惊梦》、《莺莺践行》、《拷打红娘》、《芙蓉诔》、《救命香》、《杜十娘》、《花木兰》等四十多部桂剧剧本,集结为《看棋亭杂剧》。这些剧本,在表演、唱腔、化妆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尝试,它们短小精悍,针线紧密,从选材到结构,均显得严谨、完整,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性。唐景崧创作的这些桂剧剧本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描写了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有敢于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崔莺莺、林黛玉等;还有为主宰自己的命运奋力抗争的底层人物形象晴雯;还有巾帼英雄花木兰;等等。

唐景崧在自己组建的“桂林春班”里,积极实践创、演结合的形式,他就自己编写的剧本,时常与伶人推敲斟酌,使得唱词、腔调拿捏得十分精准,也间接地提高了艺人的表演水平。因此唐景崧也被后人誉为“桂剧创立第一人”、“桂剧历史上第一位剧作家”等等,他的努力也使桂剧迎来了桂剧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

(二)欧阳予倩对桂剧的改革

欧阳予倩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戏剧家,一直从事戏剧活动,抗战时期,作为旅居桂林的文化名人,他对当地的桂剧发展也一直充满热情。1938年,应同学马君武之邀,欧阳予倩满怀着爱国热情和改革桂剧的愿望,来到桂林。

从1938年春天到1944年桂林被日军侵占为止,欧阳予倩一直为桂剧改革兢兢业业的工作着,他先后出任“广西戏剧改进会”会长、“广西省立艺术馆”馆长、桂剧学校校长、“西南八省戏剧展览会筹备委员会”主任等,在十分紧张和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桂剧改革的工作。

欧阳予倩认为,桂剧的改革不仅是把新的内容嵌进去,而是要赋予全新的形态。桂剧的组织、编剧、演出、音乐、舞台装置、灯光、服装、化妆等等,都要予以统一处理。首先在剧本的改编和创作方面,欧阳予倩改变以往零碎繁杂的分幕分场方式,变成以景分幕、以景分场,使场次较为集中,场景布置更加整洁。其次,对唱词和念白的改革,欧阳予倩打破旧有对唱词曲牌的字数限制,并且将过去繁复的文辞通俗化,使得唱词更加清晰明了。第三,对音乐的改革,欧阳予倩把京剧中唱腔、配乐和念白的长处融入桂剧中,并且进行了提高和丰富,同时借鉴昆曲曲牌,并将桂剧唱腔处理成合唱、轮唱、和咏叹调等多种演唱形式。第四,在演出时,欧阳予倩要求以塑造人物形象为目的来设计服装和面部妆容,使其表演更加细腻。在舞台装置方面,欧阳予倩运用幕布进行虚实结合的布景,采用大幕、二幕、天幕、侧幕等以充分利用舞台空间。

除此,欧阳予倩还主张提高桂剧艺人的地位,并且对他们进行文化、专业及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素质。他还将话剧中的排演方式选择性的借鉴到桂剧中,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提高桂剧导演的地位和作用,让演员严格服从导演的调配。

欧阳予倩对桂剧的改革,让桂剧迎来了新生,也为桂剧挥就了它发展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欧阳予倩将南华桂剧班改组为广西桂剧实验剧团,成功上演了他新编的《梁红玉》、《桃花依旧》、《木兰从军》等历史剧,创作了《广西娘子军》、《搜庙反正》等一批宣传抗日救亡的新剧,与当时的抗战结合起来,深切鼓舞了当时“桂林文化城”的抗战热情。

四、桂剧的班社及剧团

一个剧种的班社及剧团状况代表这个剧种的生存现状,在特别注重师承关系的戏曲界,班社及剧团可谓一个剧种的生命。据顾乐真的《广西戏剧史论稿》,一般认为桂剧最早的科班是成立于清咸丰年间的瑞华班。有的老一辈艺人称,最早的桂剧班社应该是清道光年间的三合班、三庆班,但缺乏史料记载。

清末桂剧班社主要有:瑞华班(清咸丰十年1860)、庆芳班(清同治元年1862)、尚兴班(清同治元年1862)、大卡斌班(清同治十三年1874)、小卡斌班(清光绪元年1875)、人和班(清光绪七年1881)、缨络小社科班(清光绪八年1882)、宝华群英科班(清光绪九年1883)、瑞祥班(清光绪十八年1892)、桂林春班(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唐景崧建立)、金仪园班(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吉祥班(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鑫祥班(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仪园甲、乙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到了民国时期,桂剧科班主要有:珍福园女科班(民国元年1911,桂剧史上第一个女科班)、和园甲、乙班(民国二年1912)、群芳谱女科班(民国三年1914)、时乐园女科班(民国四年1915)、大华公司女科班(民国五年1916)、凤仪园女科班(民国六年1917)、人和园女科班(民国八年1919)、锦花台科班(民国八年1919)、西湖科班(民国十九年1930)、培英小社科班(民国十九年1930)、瑞英乐科班(民国二十一年1932)、镇粤舞台碧云科班(民国二十一年1932)、光明剧社科班(民国二十九年1940)、启明仙乐科班(民国二十九年1940)。民国时期的桂剧班社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即为有的科班学员全部为女性,班社名称也是女科班。这表明当时桂剧对女性艺人的解放,也使桂剧的一种发展。

解放前除了这些传统的桂剧科班之外,还出现的一些新式剧团模式和戏剧学校,由欧阳予倩和马君武主倡。民国二十八年(1939),欧阳予倩以广西艺术馆馆长和广西戏剧改进会会长的身份,将原来的南华戏院的桂剧班改组为广西桂剧实验剧团,方便他进行桂剧改革。剧团内集中了当时较有名气的桂剧艺人,比如生行有王盈秋、彭月楼、贺炎、刘玉轩;小生行有秦至精、肖砚清;旦行有谢玉君、方昭媛、尹羲、李慧中、青天凤、筱燕珠、王继珍等;净行有白凤奎、肖仲达、何建章;丑行有李百岁、刘万春、魏志刚等。剧团当时主要演出了欧阳先生改编的一些桂剧剧目,比如《人面桃花》、《梁红玉》、《桃花扇》等,这些剧目在当时的抗战氛围里,很受群众欢迎。

广西戏剧学校成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由马君武先生创办于桂林丽君路小巷子里,全称是广西戏剧改进会附设戏剧学校,欧阳予倩任校长。这是广西第一所新型培养戏剧演员的学校。在这里,不仅要演员提高传统戏曲技艺,还注重艺人文化和艺术理论的修养,全面提高戏曲艺人们的素质。

解放后,桂林市对当地的桂剧班社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1951年,桂林市桂剧团成立,以东江菜市后面的东华戏院为演出基地,后来在1960年由政府将当时位于桂林市区十字街西北侧的工人电影院拨给桂剧团,以方便排练演出。以后的五六十年代,桂剧团频繁演出传统剧目,还改编外来剧种,比如《白毛女》、《九件衣》、《小二黑结婚》等等,均受到广大观众们的喜爱。文革中,剧团也遭受严重创伤,不仅演出道具被烧毁,而且传统剧目均遭禁演,演员与观众断代,这个创伤一直影响至今。

文革结束后,桂林市桂剧团又开始重新焕发活力,上演传统剧目的同时,剧团还结合时代主题和观众的口味,创编出多部优秀的新编历史剧,如《瑶妃传奇》、《漓江燕》、《大儒还乡》等等,其中《大儒还乡》还获得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剧目奖等多个奖项,这是新时期桂剧的一部经典创作。但是不可可否认,在外来文化的侵袭和影视产业的双重夹击下,传统桂剧艺术正面临巨大挑战,是危机还是机遇,现在还不可妄下结论。针对这一严峻问题,桂林桂剧团大力调整内部结构,坚持“以团带班”的模式,注重老艺人在桂剧技艺方面的作用。

2006年,桂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在新形势下,桂林市政府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的改革政策,将桂林市桂剧团、桂林市彩调团和桂林市曲艺团组建成桂林市戏剧研究院(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这次体制改革,对桂剧团来说,是新的机遇,成立了戏剧创作研究所,在研究和创作的双重激发下,希望桂剧艺术能再次焕发新的光彩,不再是被“保护”的对象。

五、结语

综上,本文通过对桂剧舞台表演、音乐体制、剧目剧本、角色行当方面的简单介绍,可从总体上把握桂剧已经成熟的表演程式。作为广西最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桂剧也是历史较为悠久的剧种之一,它在吸收外来剧种的基础上,从实际生活中不断提炼,从而有了现在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剧艺术,这是桂剧艺人一代代努力的结果。前辈艺人和文艺工作者为使桂剧流传下来,做了很多努力,可现在桂剧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当前,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作为传统戏曲艺术的桂剧正面临着生存发展的新课题,值得欣慰的是,桂剧在2006年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代表,保护和发展仍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让人担忧的是,桂剧也在逐渐离开当地群众的生活,桂剧的发展只是逐渐在其专业圈内发展。所以,对于桂剧的保护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专业学者们的持续研究,专业剧团演员的弘扬传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本文为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多元化冲击下桂剧的传承与保护》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YCSW2014056。

注释:

①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5:67.

②莫一庸.桂剧之产生及其演变[J].建设研究,1940(04):65.

③④李文钊.试论个桂剧的形成、演变和它的发展前途[A].广西戏剧史论文集[C].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同编,1981:79.

⑤欧阳予倩.后台人语(之三)——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46.

⑥焦菊隐.桂剧之整理与改进——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159.

[1]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2]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5.

[3]谢启昆.广西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4]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5]顾乐真.广西戏剧史论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6]顾乐真.广西戏剧史散论集[M].南宁:广西戏剧研究室编印,1986.

[7]广西戏剧史论文集[M].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同编,1981.

[8]丘振声,杨荫亭.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9]广西地方戏曲史料汇编·第十二辑:桂林市专辑[M].南宁:《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编辑部,桂林市地方戏曲志编,1986.

[10]胡仲实.桂剧源流考[J].学术论坛,1980(11).

[11]莫一庸.桂剧之产生及其演变[J].建设研究,1940(06).

[12]李文钊.桂剧是怎样形成的[J].广西日报,1957(12).

[13]杨萌亭.唐景崧与桂剧[J].学术论坛,1984(04).

[14]顾乐真.唐景崧和他的《看棋亭杂剧》[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戏曲艺术),1989(10).

J825

A

1005-5312(2016)08-0150-04

猜你喜欢

科班桂剧剧种
“新科班戏曲学校”
非遗视角下广西桂剧的传承发展
民国北方京剧科班的发展流向及与“外江派”关系论衡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浅析广西桂剧的起源发展
新媒体视野下广西桂剧的现代化重构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现代传媒视野下桂剧的发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