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

2019-07-13夏斌巴登其其克柯霞柳菲巴音巴特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6期
关键词: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

夏斌 巴登其其克 柯霞 柳菲 巴音巴特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28例。观察组行血栓抽吸导管及替罗非班治疗, 对照组行常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及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50%情况 、术后TIMI 3级血流情况、植入支架数量。结果 观察组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50%患者26例(92.86%), 对照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50%患者18例(64.29%);观察组术后TIMI 3级血流患者25例(89.29%), 对照组术后TIMI 3级血流患者18例(64.29%);观察组植入支架数量为(1.25±0.57)枚, 对照组植入支架数量为(1.41±0.56)枚。观察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50%率、术后TIMI 3级血流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88、4.909, P<0.05);两组植入支架数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0, 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及替罗非班进行治疗, 可有效降低患者坏死心肌数量, 疗效显著, 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 替罗非班;血栓抽吸导管;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6.051

近几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改进完善,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水平相应提升, 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多运用该疗法进行再灌注治疗, 但治疗后大多数患者仍无法达到最佳再灌注治疗目的, 对患者预后情况影响不佳[1]。手术过程中患者临床再灌注不良的表现主要是患者体内微小斑块及血栓脱落致使其远端血管堵塞, 引发后续无复流或慢血流情况[2]。

有关资料显示, 替罗非班及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可降低该病无复流情况, 本文主要研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现表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患者5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28例。观察组患者男17例, 女11例;年龄31~76岁, 平均年龄(51.59±9.21)岁;罪犯血管分型:右冠状动脉8例、回旋支6例、前降支14例。对照组患者男16例, 女12例;年龄30~73岁, 平均年龄(50.94±8.87)岁;罪犯血管分型:右冠状动脉10例、回旋支6例、前降支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临床判定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病症情况;②患者依从性佳, 且能配合研究调查者。

1. 2. 2 排除标准 ①精神行为异常或有严重认知、沟通、视听障碍者;②医学伦理委员会未经批准, 且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行常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导丝通过病变后, 行球囊扩张且植入适应直径支架。

1. 3. 2 观察组 行血栓抽吸导管及替罗非班治疗。具体内容如下:①行冠状动脉造影且行导丝通过病变直至血栓抽吸导管病变部位, 然后导管尾部需接50 ml注射器进行持续性负压抽吸, 且需在同一时间调整导管位置, 促使其可通过病变部位[3];②血栓抽吸导管实施抽吸治疗后, 医护人员需在患者冠状动脉内予以替罗非班注射液, 需缓慢推注3 min左右[4], 再对患者予以球囊扩张病变且植入支架;③或在实施抽吸后予以硝酸甘油进行冠状动脉注射, 且详细记录诊治后患者血管TIMI血流的具体情况, 再施以适宜直径支架[5];④或实施注水法, 反复对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予以冲洗。

1. 4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及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50%情况、术后TIMI 3级血流情况、植入支架数量。

1. 5 TIMI分级判定标准 TIMI分为4级, 0~3级:0级:无灌流, 無前向血流充盈;1级:微灌流, 前向血流在任何时段都不能通过闭塞段至远端血管;2级:部分灌流, 前向血流可通过闭塞段至远端血管, 但充盈速度缓慢;3级:完全灌流, 充盈速度迅速。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比较

观察组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50%情况、术后TIMI

3级血流情况、植入支架数量比较 观察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50%患者26例(92.86%), 对照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50%患者18例(64.29%);观察组术后TIMI 3级血流患者25例(89.29%), 对照组术后TIMI 3级血流患者18例(64.29%);观察组植入支架数量为(1.25±0.57)枚, 对照组植入支架数量为(1.41±0.56)枚。观察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50%率、术后TIMI 3级血流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88、4.909, P<0.05);两组植入支架数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0, P>0.05)。

3 讨论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临床主要治疗方式, 可帮助患者改善预后情况及缓解自身病情状况, 且可一定程度上减少病死率[5]。但该手术易引发患者慢血流、无复流问题, 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持续增大至心力衰竭、左心室不良重构、心包积液及心律失常等不良情况[6, 7]。临床资料表明, 慢血流及无复流问题主要是由多种因素互相作用致使患者微循环解剖功能出现障碍或其结构受到损害导致, 一般包括个体易感性、微血管再灌注损伤、微血管缺血性损伤及冠状动脉微血管栓塞等。现阶段预防方式主要包括药物强化抗栓及血栓抽吸导管。

药物大多使用替罗非班进行治疗, 该药物可帮助患者提升内皮细胞介导的舒血管能力、抑制患者血小板激活及梗死部位远端血管收缩, 且可降低血小板在患者激活时释放的炎症因子及缩血管物质, 疗效较佳[8]。而血栓抽吸导管则可为患者抽吸出炎性物质、斑块片及血栓等, 且可为其提供预防及对抗该病继发性高凝状态中的有效灌注药物途径。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50%率、术后TIMI 3级血流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88、4.909, P<0.05);两组植入支架数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0, P>0.05)。由此证明血栓抽吸导管及替罗非班对急诊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患者疗效较常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 在急诊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患者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及替罗非班进行治疗, 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保证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裘存新, 章锡林, 汪靖, 等. 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39例临床分析. 安徽医药, 2017, 21(11):2038-2041.

[2] 姚敏, 赵红丽, 王帅, 等. 血栓抽吸导管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介入术中无复流及术后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5(21):2734-2737.

[3] 刘强, 左辉华, 王丽丽, 等. 血栓抽吸后联合药物注入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6, 24(4):386-390.

[4] 黄永培, 林良才, 罗招川, 等. 替罗非斑联合Diver血栓抽吸导管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的作用. 西部醫学, 2017, 29(7):974-977, 981.

[5] 周跟东, 张晓红, 班向阳, 等. 血栓抽吸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价值.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 31(2):159-161.

[6] 邵强. 支架置入术后再次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 24(2):94-97.

[7] 常书福, 朱雯晴, 马剑英, 等. 冠状动脉血栓高负荷初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7, 25(6):307-312.

[8] 郑玉水, 宋伟, 崔惠康, 等. 血栓抽吸联合比伐卢定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6, 25(2):171-175.

猜你喜欢

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中慢或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研究
芪参益气滴丸、双嘧达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与安全性
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替罗非班的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