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特点及作用
2019-07-11郝丽婷
摘 要 视频博客(VLog)是短视频的一种新形式,在2019年两会报道中被广泛使用,#两会Vlog#话题在微博上颇受关注。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新样态,视频博客有着时长短、密度大、个性化、专业化等特点,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有助于拉近受众距离、彰显报道力量、记录重大瞬间、提升报道格局。
关键词 视频博客;重大主题报道;#两会Vlog#;特点;作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8-0019-02
重大主题报道是新闻媒体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决策或社会热点而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报道。两会报道就是典型的重大主题报道,是一年一度的媒体盛宴。在2019年两会中,视频博客被广泛使用,表现抢眼。
1 Vlog:新闻传播的新样态
Vlog是“Video Blog”的缩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视频博客,通常以个体的所见所闻为主要呈现内容,以某段时间或某个事件为拍摄单位,是一种新兴的短视频形式。视频博客最早诞生于2012年的Youtube平台,近几年在国内大受欢迎。
1.1 博客的延续和衍生
博客是典型的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在2000年开始进入中国,2005年各大门户陆续推出博客业务,2009年又相继推出微博。从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的长篇博客到140字符以内的微型博客,虽然外在形式不断变化,但其开放、个性、互动、及时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视频博客,以“记录”为出发点,通过对视频素材的个性化剪辑而成,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为受众提供立体化的观感体验,个人化、互动化、开放化特征显著。观其本质,其实仍是博客的衍生品。
1.2 视频的浓缩和进阶
视频是一个通俗且涵盖范围颇广的名词,从传播介质可细分为电视视频、网络视频等,从时间长短可划分为长视频、短视频、微视频等;从呈现内容可细分为新闻视频、电影视频、电视剧视频等。视频博客时长偏短、呈现内容多样、多在网络平台上传播,且越来越多地在手机App上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视频博客通过个性化的剪辑压缩时长,是对传统长视频的一种浓缩,但其自主化的叙事性、个性化的审美又使其区别于一般的短视频或微视频,因此是一种进阶化呈现。
1.3 新闻传播的新样态
视频博客兴起后,除了受到很多个人用户的欢迎,很多新闻媒体也利用该形式进行新闻报道,是2019年两会新闻报道的一个新趋势。新华网两会专题中设置的“全媒汇”版块与抖音合作,在抖音App上发布了一系列视频博客。人民网两会专题中开设了《两会夜归人》,当两会遇见VLOG,产生了不一样的化学反应,效果很好。
视频博客在新闻媒体的利用下,输出的新闻内容既有新闻机构一贯保持的及时性、真实性、高质量等特点,又有视频博客特有的个性化、活泼化、年轻化等特点,实现了UGC和PGC的有效结合,即PUGC的发展模式。其个人化的拍摄模式、日常化的内容呈现则呈现一种高情态性的视觉画面,互动性和代入感强,增强了新闻事件的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
2 Vlog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特点
微博上的#两会Vlog#话题,导语为“以代表委员、记者等一线人员视角拍摄VLOG,记录两会时间”,截至2019年3月18日9:25,该话题被阅读1.5亿次,讨论2.5万次。从3月1日到3月17日,该话题标签发出微博1 568条。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会议期间,两会Vlog热度尽管有高有低,但一直在持续。本文以这些Vlog为主要研究样本,经分析,Vlog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有限时长内的高密度内容输出
这些视频博客的平均时长在2分钟左右,最短的是@中国青年网发布的“开会时快递来了咋办?政协委员张云勇:靠它飞上天,轻松送手边”,长19秒;最长的是@中国日报发布的“第一次跑两会有点激动,还有点飘,都敢去敲副总编辑的门了!”,长5分36秒。
但时长短不代表其内容单一,恰恰相反,这些Vlog涵盖了会议日程、记者手记、代表观点、民意调查等多种主题。即使拿一条Vlog看,短短几分钟内或输出了有效的观点、或展示了两会台前幕后的情况、或呈现了代表们的参会情况,内容密度大。
2.2 个人视角下的专业性视频创作
@央视网发出的“我的上会Vlog:9点开会5点就要起床。来看两会记者有多拼,3月5日,全国人大十三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上会记者们几点入场?记者们最拼的是什么?带你体验3 000多名中外记者的幕后工作。#我们都是奋斗者# ,一起来追更女记者Vlog!”,该视频结合了自拍和他拍的形式,以一位女记者个人视角来看两会记者的日常,不論是画面还是语言风格都区别于央视网其他严肃新闻视频,个人化色彩浓厚,但在2分54秒的视频里每一帧都不浪费,画面构图合理,色调平和,剪辑紧凑,彰显了制作者的专业性。
2.3 流行表达中的体验式传播互动
脱稿播音、口语化表达、时髦语的运用等在两会Vlog中表现抢眼,贴合当下网民的交流习惯,传播效果佳。@中国青年报3月14日发布的【#两会VLOG#之青小豹探班#两会青年说#】为受众呈现了《两会青年说》节目的幕后,跟随记者的镜头,用户仿佛也经历了从出发、到目的地、拍摄现场介绍、离开的过程,这种体验式的互动更有代入感,也更直接更吸引人。时长3分44秒的Vlog中,将流行表达运用到了极致,除了上文所说的特点外,视频的字幕也是一大亮点,如在1分04秒时的字幕“小碎步哒哒哒~~”,1分22秒时的字幕“大家都非常滴认真(肯定句!)”等,不仅发挥了传统字幕的提醒、解释作用,更因流行性语言和符号(包括表情符)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互动效果。
3 Vlog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作用
3.1 注重网感,拉近受众距离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媒体受众多聚集在网络平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年轻、个性、活泼是用户特有的标签,更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特点。“网感”,即当下新媒体在吸引用户方面的一种基调,是迎合网民喜好、煽动网民情绪的表现,有利有弊。两会Vlog正是抓住了其在传播正能量上的优势,利用受众对两会的期待,提供与传统新闻媒体差异化的内容,如两会委员乘车进京、两会记者的一天等受众渴望知道的新奇内容,让两会新闻轻松活泼,拉近了与受眾的距离,获得了很大的关注度。@新华视点的《两会新闻中心5G炫体验》,记者戴上VR眼镜观看现场直播等体验,让受众仿佛置身其中。
3.2 表达活泼,彰显报道力量
“活泼”是两会Vlog在表达方面的最大亮点。首先,得益于Vlog的个人化叙事视角,形成了一种“面对面”的假象,调动起了受众观看的积极性,其次是语调上的轻松明快,不同于以往重大主题报道中主流媒体的严肃感,让人耳目一新;再次是语言的活泼化,时髦用语的信手拈来,为视频注入了更多时尚元素;最后是剪辑节奏快,内内容密度高,不拖沓。这种活泼的表达形成了一股另类的报道力量,提高了两会话题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如@安徽日报发布的《融媒体“小白”成长记》中,记者们自创的打油诗:“融媒时代要求高,报社发了4G包。上会不能只写稿 ,老记变成小菜鸟……微博微信客户端,移动传播少不了。对标一流迈开步,融合发展在今朝。”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获得大量转发评论,传播效果佳。
3.3 以微见大,记录重大瞬间
“短、精、快”是VLog的特点,这决定了其必须以微视角切入,问题导向鲜明,即一个视频聚焦一个点,如@中国网两会VLog《不一样的“开箱”!代表进京带了啥?》,聚焦人大代表的行李箱,以谁带了“最大”的行李?谁的宝贝最“惊艳”?谁的物品沉甸甸?等为导向展开,以这样的微视角解答受众疑惑,满足受众好奇心,同时实时记录下这些瞬间,反应了代表们建言献策的辛苦,选题巧妙,以微见大。此外,很多Vlog实时记录下了记者招待会、部长通道开启等瞬间,互联网另一端的受众则可以通过转发、收藏等形式加入记录的行列,经过社交软件的病毒式传播发酵,实现记录的升级。
3.4 侧面选题,提升报道格局
细分这些Vlog的主题,以记者体验和感悟、揭秘现场和幕后、代表采访和观点三类内容居多,由于版面或时长的限制,这些内容很少出现在传统新闻报道中,它们像是一些“边角料”,看似无关紧要,但却有锦上添花的效果。这些侧面选题通过Vlog的形式呈现在公众的面前,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重大新闻事件,让台前与幕后无缝衔接,让严肃与活泼产生化学反应,让片段和整体实现默契配合,搭建起了一个更加立体化的报道格局。
参考文献
[1]隋岩,刘梦琪.视频博客(Vlog)的内容特点及其治理[J].学习与实践,2018(11):61-67.
[2]映雪.微视频:党媒时政报道的新形式与新探索——以2018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8(20).
作者简介:郝丽婷,山西大学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网络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