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术治疗中青年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2019-07-01杜丙权
杜丙权
【摘要】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术治疗中青年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中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 42例。观察组行显微外科夹闭术治疗 ,对照组行血管内介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良好率为 71.43%, 高于对照组的 5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 (16.42±3.21)d, 长于对照组的 (11.59±2.64)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为 (78214.31±897.54)元 , 高于对照组的 (61254.33±841.56)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4.76%(2/42),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26.19%(11/42);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对动脉瘤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显微外科夹闭术的治疗效果明显更优 ,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但手术费用较高、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因此 ,在选择术式时 ,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治疗方案。
【关键词】 显微外科夹闭术;血管内介入术;颅内动脉瘤;中青年
颅内动脉瘤是指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 在脑血管意外中, 仅次于脑血栓与高血压脑出血, 发生因素尚不清楚, 但多数学者认为与颅内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及腔内压力增高有关, 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临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显微外科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术均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常用术式, 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比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4例中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2例。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20~40岁, 平均年龄(31.25±3.76)岁;发病部位:后交通动脉8例、前交通动脉7例、大脑中动脉7例、大脑后动脉4例、大脑前动脉13例、基底动脉3例。对照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20~43岁, 平均年龄(31.87±3.96)岁;发病部位:后交通动脉6例、前交通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8例、大脑后动脉7例、大脑前动脉15例、基底动脉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脑动脉瘤的诊断标准, 且经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发病至手术时间≤72 h;术前神经系统功能(Hunt-Hess)评分分级为Ⅲ~Ⅴ级。
1. 2. 2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伴有其他脑部疾病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行血管内介入术治疗。常规消毒铺巾, 建立静脉通道, 采用微量汞输注适量尼莫地平, 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股动脉穿刺, 在双侧椎动脉与劲动脉行血管造影检查, 同时在侧位、旋转等均进行造影, 明确动脉瘤情况, 观察周围组织关系。更换引导管, 行全身肝素化, 导丝通过导管, 进入目标肿瘤, 选取合适的微弹簧圈介入, 对患者开展栓塞操作。对栓塞情况进行核实, 无误后, 即可完成栓塞, 在栓塞过程中, 需要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栓塞完成后, 实施造影检查, 确定动脉瘤中无造影剂残留后, 将微导管与导引导管撤离。术后6 h即可拔鞘, 在穿刺点上方1 cm处, 轻微按压股动脉, 检查出血情况, 时间约为15 min, 无出血情况, 即可对患者进行包扎。
1. 3. 2 观察组 行显微外科夹闭术。常规消毒铺巾, 全身麻醉, 以扩大翼点入路。于显微镜下打开患者劲动脉池, 释放脑脊液, 同时将瘤动脉与瘤颈充分暴露出来, 形成良好的操作空间。当控制性的低血压形成后, 缓慢分离瘤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将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 时间约5 min, 注意对时间进行严格把控。根据肿瘤情况, 选择适合的动脉瘤夹, 将瘤颈夹闭, 进行止血。在完全止血后, 对脑膜进行缝合。如患者出现水肿现象, 可采取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抗凝。
1. 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颅内感染、切口感染、脑积水、脑血管痉挛)、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
1. 5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可正常生活, 但具有轻度缺陷;轻度残疾:生活能够独立, 且在保护下可进行工作, 但伴有残疾;重度残疾:意识清醒, 生活需要帮助;植物:仅具有最小意识反应;死亡[2]。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良好率为71.43%, 高于对照组的5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6.42±3.21)d, 长于对照组的(11.59±2.64)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32, P=0.000<0.05)。观察组住院费用为(78214.31±897.54)元, 高于对照组的(61254.33±841.56)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338, P=0.000<0.05)。
2.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2/42), 其中颅内感染0例、切口感染0例、脑积水1例、脑血管痉挛1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19%(11/42), 其中颅内感染2例、切口感染3例、脑积水2例、脑血管痉挛4例。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72, P=0.007<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在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出血前, 患者多无明显症状, 患者可带瘤生存, 但是瘤体一旦出现破裂, 易引发出血症状, 病情会急剧恶化, 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3, 4]。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致死率与致残率, 及早给予干预, 可提高治療效果, 避免病情进一步扩大, 减少并发症发生, 改善患者预后。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 血管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恢复快等特点, 但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且在手术过程中, 动脉肿瘤伴有破裂风险。显微外科夹闭术曾被公认为动脉瘤治疗金标准, 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血管内介入治疗更为患者接受[5-7]。显微外科夹闭术具有较低复发率, 同时手术费用较多, 且在治疗过程中, 如出现动脉瘤破裂能够及时清除血肿, 但痛苦较大, 术后恢复时间较长[8]。
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84例中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良好率为71.43%, 高于对照组的5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6.42±3.21)d, 长于对照组的(11.59±2.64)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为(78214.31±897.54)元, 高于对照组的(61254.33±841.56)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2/42),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19%(11/42);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对动脉瘤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显微外科夹闭术的治疗效果明显更优, 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但手术费用较高, 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综上所述, 显微外科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术治疗中青年颅内动脉瘤均具有较好疗效, 但显微外科夹闭术治疗效果更优,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少, 治疗费用更高, 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两种治疗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 在选择术式时, 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戴桂良. 血管内介入与外科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比较. 临床医学工程, 2017, 24(11):1593-1594.
[2] 张青松, 陈谦学, 周毅, 等. 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中国医药导刊, 2016, 18(10):1011-1013.
[3] 孙德举, 苏美. 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中国医药科学, 2016, 6(7):195-197.
[4] 刘小雷, 王海波. 显微外科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术治疗中青年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评价. 西部医学, 2017, 29(2):245-248.
[5] 许晶廷, 程洋, 田园园. 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比.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21):114-115.
[6] 郭金满, 胡火军, 王雄伟. 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中国老年学, 2012, 32(8):1600-1601.
[7] 夏熙双, 牛光明, 张鹏远. 显微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5, 34(4):362-364.
[8] 于晓波, 张可帅, 金丽丽. 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62例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8):175.
[收稿日期: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