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2019-07-01姜远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6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临床效果

姜远峰

【摘要】 目的 观察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10例。对照组患者行颞浅动脉贴敷手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行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前、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20.4±2.9)分 和(12.6±2.8)分, 观察组患者分别为(21.3±2.1)分和(6.5±1.6)分;两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NIHSS評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40.0%(4/10),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9/1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值得推行。

【关键词】 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012

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死亡率、致残率高的特点, 主要因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症所致, 当中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1]。该病的患病率呈逐年递增的发展势态, 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是威胁人类健康主要疾病, 应积极治疗。目前认为,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急性期“时间窗”内进行溶栓、取栓, 再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 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2]。但是, 对于错过最佳溶栓时间窗的患者而言, 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然而, 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术式, 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展开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出本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有效;②经头部CT等检查证实, 满足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头晕、呛咳、功能障碍等症状;③符合手术指征, 均顺利完成手术;④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①脑出血病史;②大面积脑梗死;③严重神经功能损伤; ④智力低下, 意识及精神障碍, 患者或家属无法沟通配合;⑤合并有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10例。对照组中男6例, 女4例;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58.2±6.6)岁;发病时间1~10 d, 平均发病时间(3.5±2.2)d;疾病类型:脑梗死6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 脑动脉硬化2例。观察组中男6例, 女4例;年龄45~79岁, 平均年龄(58.0±7.0)岁;发病时间1~10 d, 平均发病时间(3.4±2.2)d;疾病类型:脑梗死6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 脑动脉硬化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颞浅动脉贴敷手术进行治疗。用手指触摸或多普勒超声波找出颞浅动脉的行程, 沿颞浅动脉行程切开皮肤长8 cm, 分离颞浅动脉并保持主干6~8 cm及两侧5~7 cm筋膜完整, 同时亦要避免皮瓣过薄而致坏死。将颞肌沿颞浅动脉行程切开, 分侧牵开, 颅脑钻孔作游离骨瓣, 骨窗5 cm×5 cm。硬膜切开中间一条狭长的开口容纳颞浅动脉, 将颞浅动脉缝合到硬膜上令它贴在脑表面, 最后骨瓣复位, 缝合头皮。

观察组患者行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头偏至对侧, 给予全身麻醉(全麻), 从额颞扩大翼点入路, 搭桥血管都取手术同侧自体桡动脉为移植物, 离体前的长度约8 cm, 离体后约6 cm。术中断颧弓后与颞肌同时向下掀起, 有效展露颞下窝, 在其内找到颌内动脉第二段, 将其彻底分离。根据翼点开颅, 开启骨瓣, 分开侧裂, 展露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电凝结扎颌内动脉第二段的分支, 远处结扎后离断, 再以颌内动脉第二段为供血动脉, 和桡动脉移植物进行吻合。以大脑中动脉近端为受血动脉, 和桡动脉行端侧吻合。缝合颅外血管吻合处时, 张力应适宜, 不可太高。术后24 h密切观察颅面部皮下移植血管的搏动情况;皮下注射肝素5000 U/d, 连续3 d, 之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 至少服用1年。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采用NIHSS评分进行评估。②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判定标准[3]:治愈:NIHSS评分降低>90%;显效:NIHSS评分降低46%~90%;有效:NIHSS评分降低18%~45%;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治愈+ 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NIHSS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20.4±2.9)分和(12.6±2.8)分, 观察组患者分别为(21.3±2.1)分和(6.5±1.6)分;两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患者治愈1例, 显效 1例, 有效2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40.0%(4/10);观察组患者治愈3例, 显效4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0.0%(9/1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颅内大动脉和颅外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原因, 在我国中青年患者中则以颅内血管狭窄为主, 特别是大脑中动脉狭窄[4]。目前, 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血管搭桥治疗, 其中血管搭桥治疗是一項较成熟的技术手段, 国内外均有这方面研究报告, 且已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

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是血管搭桥治疗的主要术式, 有利于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供血现象。当患者的大脑出现缺血以后, 在缺血的核心区域即“ 半暗带 ”脑组织会处于血流量供应的临界状态, 及时恢复患者的脑血流则可以挽救神经细胞。另外, 将患者的颌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进行重建, 可以使得血液直接向大脑缺血组织, 有效提高大脑局部血流, 提升患者的脑血管储备能力, 增加对抗脑梗死耐受力;还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原负荷血管血流的压力, 由于通过旁路移植进行的血管代偿脑组织进行供血, 降低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并发症, 降低致残率、死亡率[5]。

本次研究对比颞浅动脉贴敷手术与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即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优于颞浅动脉贴敷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 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值得 推行。

参考文献

[1] 李国胜, 胡福广, 梁朝辉, 等.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成人缺血性烟雾病的疗效分析.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24(6):346-349.

[2] 刘卉, 方江雨, 韩彤.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 17(6):210-211.

[3] 王华, 张小广, 方树民, 等. 尤瑞克林与颅内外血管搭桥术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 中国民康医学, 2018, 7(1):83-84.

[4] 盛建春, 李创忠, 王大宝, 等.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8, 13(10):173-174.

[5] 张广林, 李天晓, 王本瀚, 等.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12例疗效分析.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7, 16(5): 460-462.

[收稿日期:2018-12-05]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临床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