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联合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
2019-06-17李新炜
李新炜
(郑州大学医院放射科CT室,郑州 45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是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1]。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痛、间歇性跛行、下肢放射痛及马尾综合征等,严重者可导致肌肉瘫痪,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早期及时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包括X线、CT等。X线可清晰显示椎体面、腰椎侧弯及生理曲度的变化,并可作为椎间隙及腰骶椎前后位的诊断依据[3]。CT扫描的直观性较好,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也较高,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移位情况,显示黄韧带肥厚和侧隐窝有无狭窄及其狭窄程度等。现将郑州大学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经X线平片、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总结,评价两者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18~57岁,平均(39.43±11.98)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4.82±1.82)年。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其中51例单侧肢体疼痛,17例双下肢疼痛;14例脊椎不稳,38例纤维环及髓核钙化部压痛,16例脊柱运动功能受限,侧弯或平直畸形,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1.2.1 X线检查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ultix TOP型X线机。选择脐上3 cm、髂嵴上3 cm作为摄入点,进行正侧位拍摄平片。相关参数:胶片距为75~100 cm,滤线器(+),平片胶规格为11 in×14 in。拍摄腰椎正位平片时,患者取仰卧位,头部放平,身体正中面对准台面,膝弯曲,腰背紧贴台面,对准脐上3 cm垂直照射。拍摄腰椎侧位平片时,患者取侧卧位,脊柱对准台面中线,脊柱长轴平行于台面、背部垂直于台面,髋、膝弯曲。确保身体保持平衡、稳定后,对准第3腰椎垂直照射。
1.2.2 CT检查
美国GE16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体位,并维持双腿并拢稍前屈,臀部垫高,全身放松。设置参数:150 mA,120 kV,4.5 s。常规平扫L3—S1椎间盘,层距3 mm,层厚3 mm,最大倾斜角为30°,扫描视野设定为120 mm,L3—4、L5—6、L5—S1均扫3层,扫描层尽量平行于椎间隙走行,数据测量以软组织窗为准。
1.3 诊断标准
CT检查检出标准:1)椎体边缘形成唇样骨赘;2)硬脊膜囊及硬脊膜外脂肪受压移位;3)椎间盘后缘正中或偏侧软组织局限性突出;4)突出椎间盘钙化、移位或脱落于椎管内;5)神经根增粗、移位、湮没;6)侧隐窝和(或)椎管狭窄;7)许莫结节形成;8)黄韧带形成。
X线检查检出标准:1)腰椎间隙前后等宽或前窄后宽;2)椎体后翘突起或后下角骨质增生;3)腰椎生理曲度侧弯畸形或前弯变直、反弓;4)椎间孔或椎管内可见游离骨块影;5)许莫结节形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诊断
X线检查显示,患者腰椎间隙左右与前后方面宽度差异明显,凹侧椎间隙较窄,凸侧椎间隙较宽;腰椎生理曲度弯曲,部分为后弓状或侧弯畸形;下角后翘,腰椎体下方或上端可见凹弧形压迹。腰椎间盘突出发生部位为L3—45例、L5—615例、L5—S18例。
2.2 CT诊断
CT检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发生部位为L3—47例、L5—636例、L5—S122例。根据髓核突出的部位CT表现分为中央型、旁侧型、椎间孔型和极外侧型,其中中央型32例,旁侧型22例,椎间孔型6例,极外侧型5例。
2.3 X线、CT单一及联合诊断准确率的比较
X线联合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检查(χ2=6.508,P<0.05),但X线联合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与CT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3,P>0.05)。见表1。
表1 X线、CT单一及联合诊断准确率的比较
*P<0.05与CT检查、X线检查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且患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4]。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及透明软骨终板构成,随年龄增长,可发生变性,髓核、纤维环水分减少,弹性逐渐下降,纤维变脆、变粗,纤维环发生裂隙,而周围韧带松弛和动作猛烈、体位骤变、过度劳损、暴力撞击或慢性损伤刺激下,椎间盘内压增加,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相邻脊神经或脊髓,最终引发临床症状及体征。
在正常情况下,腰椎椎间隙前宽后窄,腰椎生理曲度向前,而椎间盘突出时,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X线检查为诊断腰腿痛最为简单、易行的方法,主要依据非典型征像提示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直观显示椎弓、腰大肌阴影、椎体位置、大小、形态情况,且针对腰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隙观察优于CT扫描。有研究[5]表明,X线检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准确率为40%~60%。本研究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41.18%,其诊断准确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X线平片结合症状、体征虽可初步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其分辨率较低,仅可根据直接征像判断,故临床漏诊率、误诊率较高。
随着CT诊断的广泛应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正常腰椎间盘在CT上多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若腰椎间盘偏侧或后缘可见向椎管内突出软组织块影,压迫邻近神经根或硬囊膜,造成移位,即可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张雪冰等[6]研究指出,X线平片、CT联合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准确率高。CT检查可有效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直接征像,还可显示侧隐窝及椎管狭窄、椎体及小关节骨赘、椎间盘钙化或退变等,同时还可准确显示突出物部位、大小、新旧及周围解剖关系,而X线平片主要依据腰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隙改变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7]。本研究中,X线联合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P<0.05),充分说明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X线联合CT检查能够最大限度提高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