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GCG对致龋变异链球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2019-06-12施秀芳杨椋昕王一君王烈成王元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产酸龋病儿茶素

施秀芳,刘 雨,杨椋昕,王一君,张 晨,王烈成,王元银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病变。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mutans,S.mutans)、乳杆菌、放线菌等为常见的致龋菌,其中S.mutans的致龋性主要依赖于其产酸、耐酸及黏附性能。绿茶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而茶多酚主要是由儿茶素组成的。儿茶素组分中含量最多的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1]。研究[2]证实EGCG在保护神经系统、抗氧化及抑菌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该课题组通过观察S.mutans与EGCG在厌氧条件下的共同孵育情况,得出EGCG对S.mutans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检测不同浓度的EGCG对S.mutans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PH值及黏附能力的影响,从而探究绿茶提取物EGCG对致龋S.mutans的抑菌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国际标准变异链球菌菌株ATCC 25175(血清型c)、牛脑心浸出液培养基(brain heart infusion,BHI)购自北京陆桥公司;EGCG购自北京Solarbio公司;蔗糖购自美国Sigma公司;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成分为2 mmol/L KH2PO4、2.7 mmol/L KCl、10 mmol/L Na2HPO4、137 mmol/L NaCl等。

1.2 方法

1.2.1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MIC值 取8支试管编号1~8,1号试管中加入9 ml 100 mg/L的EGCG药液,2~7号试管中各加入4.5 ml的BHI液体培养基,根据二倍稀释法,1号试管中EGCG的浓度为100 mg/L、2号为50 mg/L、3号为25 mg/L、4号为12.5 mg/L、5号为6.25 mg/L、6号为3.125 mg/L。随后1~7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 ml的菌液,将7号试管中加入的液体作为阴性对照,空白对照为8号试管中加入的5 ml BHI液体培养基。紫外分光光度计在590 nm波长下测孵育前(0 h)及37 ℃厌氧箱孵育24 h时各试管中S.mutans的OD值,计算24 h该菌的OD增长值,即ΔOD。肉眼观察厌氧孵育24 h时8支试管中该菌的生长情况,以溶液澄清的最小浓度EGCG为EGCG对S.mutans的MIC。

1.2.2不同浓度的EGCG作用下S.mutans的生长变化 依照测定的MIC,1~5号试管中各加入4.5 ml含EGCG的BHI液体培养基,其中1号试管中EGCG的浓度为2 MIC,其余浓度依次减半。6号及7号试管中分别为4.5 ml、5 ml不含EGCG的BHI液体培养基,1~6号试管中各加入0.5 ml菌液。7支试管均置于37 ℃厌氧箱孵育,孵育前(0 h)及孵育4、8、12、24、48 h时,在590 nm波长下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各试管中S.mutans的OD值,实验重复3次。根据3次实验所测OD值的均值,绘制出不同浓度的EGCG作用下S.mutans的生长曲线。

1.2.3不同浓度的EGCG作用下S.mutans的产酸变化 1~5号试管中各加入4.5 ml含EGCG的BHI培养基(均含1%蔗糖),其中1号试管中EGCG的浓度为2 MIC,其余浓度依次减半。6号、7号分别加入4.5 ml和5 ml的不含EGCG的BHI培养基(含1%蔗糖),1~6号各加入0.5 ml的菌液,7支试管均置于37 ℃厌氧箱孵育。孵育前(0 h)及孵育4、8、12、24、48 h时取样本,离心后收集上清液,pH计检测上清液pH值并记录,实验重复3次。根据3次实验所测pH值的均值,绘制出S.mutans的pH变化曲线。

1.2.4不同浓度的EGCG作用下S.mutans的黏附能力变化 1~4号试管中各加入4.5 ml含EGCG的BHI培养基(均含1%蔗糖),其中1号试管中EGCG的浓度为1 MIC,其余浓度依次减半。5号试管中加入4.5 ml不含EGCG的BHI培养基(含1%蔗糖)。1~5号试管中各加入0.5 ml菌液,然后将5支试管倾斜30°置于37 ℃厌氧箱孵育。孵育24 h后取出,试管内液体均倒入第2批相应编号的试管中,原试管中各加入5 ml PBS液,轻轻震荡洗涤,将洗涤液移至第3批相应编号的试管中;原试管中再次各加5 ml PBS液,然后刮下原试管壁上的全部细菌;将第2、3批试管中的溶液进行离心,弃上清液,然后向第2、3批试管中各加5 ml PBS液。充分混匀后在590 nm下测三批试管中S.mutans的OD值,实验重复3次,三批试管对应的均值分别记为A、B、C。通过均值计算不同浓度的EGCG作用下S.mutans的黏附率和黏附抑制率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黏附率=A/(A+B+C)×100%;黏附抑制率(%) =(对照组黏附率-实验组黏附率)/对照组黏附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均值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检验,显著水平α=0.05。

2 结果

2.1 EGCG对S.mutans的MIC8号空白对照组溶液为澄清的淡黄色,7号阴性对照组溶液为浑浊的淡黄色,1~5号与8号相似,6号与7号相似。以溶液澄清的最小EGCG浓度为EGCG对S.mutans的MIC,则5号6.25 mg/L的EGCG即为对S.mutans的MIC。计算S.mutans在不同浓度EGCG药液中孵育24 h时的OD增长值,即ΔOD,可见随着浓度的增加,其ΔOD值减少,见表1。为了进一步验证MIC值,采用琼脂稀释法测EGCG对S.mutans的MIC,S.mutans的生长受到80%以上的抑制时,EGCG的最低浓度即为MIC。得出的结论与液体二倍稀释法一致,即6.25 mg/L为EGCG对S.mutans的MIC。

表1 不同浓度EGCG抑制S.mutans的ΔOD值

2.2 EGCG对S.mutans生长的影响EGCG浓度为1/2 MIC时即可在共孵育的各时间段均能抑制S.mutans的生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h:F=17.918,P=0.013;8 h:F=319.461,P<0.01;12 h:F=241.725,P<0.01;24 h:F=2 038.812,P<0.01;48 h:F=3 835.226,P<0.01),随着药液浓度的增高,对该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见图1。

图1 不同浓度的EGCG对S.mutans生长曲线的影响

与菌液组比较:*P<0.05,**P<0.01

2.3 EGCG对S.mutans产酸的影响EGCG浓度为1/4 MIC时即可在各时间段抑制S.mutans的产酸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h:F=120.032,P<0.001;8 h:F=37.020,P=0.004;12 h:F=102.400,P=0.001;24 h:F=317.793,P<0.001;48 h:F=92.571,P=0.001),随着EGCG药液浓度的增高,对该菌产酸能力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见图2。

图2 不同浓度的EGCG对S.mutans产酸变化的影响

与菌液组比较:**P<0.01

2.4 EGCG对S.mutans黏附能力的影响EGCG浓度为1/4 MIC时与菌液组相比黏附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195,P=0.001),且随着EGCG浓度的增加,黏附率逐渐降低,黏附抑制率逐渐增加。见表2。

表2 不同浓度的EGCG对S.mutans黏附的影响

黏附率:各实验组与菌液组比较;抑制率:低浓度组EGCG与相邻高浓度组比较

3 讨论

龋病是人类常见的口腔疾病,是在具有产酸及耐酸性能的乳酸杆菌、S.mutans等作用下分解、破坏牙体硬组织所造成的[3]。细菌致龋的先决条件是菌群以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方式黏附于牙面,相互聚集形成菌斑生物膜。S.mutans是世界上公认的主要致龋菌之一,其能够利用生物膜中的多糖提高牙菌斑中酸的含量[4]。研究[5]表明,与低糖或无糖相比,高糖浓度下S.mutans的产酸、耐酸、黏附毒力更强,由此推测,随着糖浓度的提高,S.mutans的致龋能力逐渐增强[6]。

绿茶有着几千年的饮用历史,具有防癌、降血脂、抑菌等多种功效。绿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茶多酚、蛋白质、糖类、生物碱和氨基酸等[7]。研究[8]证实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炎、抗菌等多种功能。也有研究[9]报道,茶多酚与木糖醇联合应用可明显抑制菌斑的形成。国内研究[10]表明茶多酚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细菌细胞壁的破坏。而国外研究[11]显示茶多酚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茶多酚主要由儿茶素类化合物组成,研究[12]证实儿茶素类化合物能抑制S.mutans的产酸能力。已知EGCG是儿茶素类化合物中含量最高、最具生物活性的成分[13],具有最强的抗感染潜能以抑制各种微生物的生长及生物膜的形成[14]。但EGCG对致龋S.mutans的抑制作用及具体机制仍待研究。

为探讨EGCG对S.mutans的抑菌效能,本研究利用二倍稀释法检测EGCG对该菌的MIC,将不同浓度的EGCG与该菌共孵育,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590 nm波长下各浓度EGCG药液中该菌的OD值,pH计测该菌产酸的pH值,并利用OD值评估该菌的黏附性能。该研究结果表明,EGCG对S.mutans的MIC为6.25 mg/L,EGCG浓度为1/2 MIC时即可在共孵育的各时间段抑制该菌的生长,EGCG浓度为1/4 MIC时即可抑制S.mutans的产酸能力且与菌液组相比黏附率降低;随着EGCG浓度的增加,S.mutans的OD值逐渐降低,pH值逐渐上调,黏附率逐渐降低。鉴于EGCG对S.mutans的抑制作用,其可能在龋病的防治领域有重要作用,为龋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方向。但本研究尚缺乏在体实验的支持,进行在体实验的关键是龋齿模型的建立。该课题组采用4~5周龄的雄性SD大鼠,喂养高糖食物并隔天涂抹S.mutans菌液,以期3~4个月的时间导致龋齿从而建立SD大鼠的龋齿模型。但由于SD大鼠本身不易患龋齿且长期喂养存在不可控性的死亡等,多次造模均未成功。接下来课题组将改进造模方案,争取造出龋齿模型,用在体实验进一步研究EGCG对龋病的影响。

猜你喜欢

产酸龋病儿茶素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儿茶素
龋活跃性与年轻人龋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薄荷复方煎液对龋病及牙周病常见致病菌生理活性的抑制作用
产酸沼渣再利用稻秸两级联合产酸工艺研究
芍药总多糖抑龋作用的体外研究
180例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调查研究分析
全甲基化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制备
婴幼儿龋病的综合性治疗效果
儿茶素酶促制备茶黄素的研究进展
高致龋性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初步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