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探析

2019-06-11任青保洪武

南方农业·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

任青 保洪武

摘   要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我国实现全民小康的掣肘,而普惠金融的提出成为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区域差距较大,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支持成为普惠金融实施难易的关键门槛。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困境和实施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改善普惠金融发展的软硬件条件、健全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协调普惠金融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等建议。

关键词   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发展;信用体系建立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020

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完善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使得全社会的所有阶层都能够获得金融服务。2006年我国正式引入“普惠金融”的概念,并在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盘活经济存量的关键,是新时代背景下应对市场新形势、新变化的战略支点,发展普惠金融具有跨时代意义[1]。虽然我国金融发展方式、财富分配自改革开放以来已不断优化,但是我国财富的“二八定律”还未发生实际性的改变。现在的优质财富和大量的资金依然集中在城市、大型企业,农村的普惠金融体系尚待构建,只有增加贫困地区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扶贫工作效率与质量,才能做到金融的真正普及。

目前,我国政府为了巩固贫困地区的经济基础,出台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并在2016年颁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剖析普惠金融发展的当下困境和未来趋势,对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意义

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效益十分明显,能够直接改善“三农”发展环境,助力农民快速脱贫,提升农村地区金融的物质资本效应,提升贫困人群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为更多的需求人士提供外源性融资,盘活区域经济活力[2]。同时发展普惠金融的间接效应也比较显著,能够间接提升贫困人群的教育、道德素质,促进乡村移风易俗,提高贫困人群参与生产性活动或投资的积极性和社会认同感。

1.1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金融的趋利性质,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设施、资金、人力等供给不足。发展普惠金融,政府会提供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引入企业进驻当地,改变第一产业为主的现状,提升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农村银行网点增设,金融服务人员增加,空间上提高金融服务密度与范围[3]。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特点,提供信贷服务,提升家庭生产效率,促进家庭推进经济发展。据人民银行统计,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增长继续加快,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7.73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比上季末高2.5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9 595亿元,增量相当于上年全年水平的1.6倍;同时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26.49万亿元,同比增长6.6%,农户贷款余额 9.0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而这些变化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情况,提高了农民的家庭收入[4-5]。

1.2 促進农村“引资引智”

随着互联网经济和物流行业的发展,基础设施普及到各个县镇已经是不可延迟的一项社会工程。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其中一环便是要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吸引“资本下乡”,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同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也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与消费,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为边远地区提供了人才和技术的支持。

1.3 增强农民理财意识

普惠金融发展不仅从硬实力上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削减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成本损耗,而且随着普惠金融的真正落实,金融知识的广泛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理财观念,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农民使用金融产品的意愿,以及处理财务推动家庭式经济发展的理性[6]。

2 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困境

2.1 农村金融发展硬环境差

农村发展普惠金融除了政策提供支持外,要实行下去最大的障碍在于这些地区的硬环境。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参与,但是因为交通、效益和风险等不稳定因素,机构进驻较少,从2011年至今,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从最初的2 945个,锐减近乎零,这也是近些年互联网交易和物流行业发展的推进作用,金融覆盖度已经极大提升,但是机构数量、服务质量和服务的人员配置依然不足,风险规避意识和管控机制建设落后,而虽然金融机构已经进驻农村地区,但是大都以农业发展银行这类机构为主,提供的服务有限,普惠金融的实施与发展会因为实际条件而受限制[7]。

2.2 农村软环境建设落后

除了硬环境,农村软环境也是发展普惠金融的一个掣肘。农村地区发展金融,为大家提供便利,信用体系建立是软环境建设的一方面。但是作为公共资源的一种,信用信息收集成本较高,加上农民的守信意识不强,加上联系的不便,尚未形成有效的农村社会环境的信用信息管理方式和失信惩戒制度。除了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农村地区人群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接收程度,理解能力偏弱,提升这些人群对经济发展的认知需要很长时间,也需要系统而详细地讲解。影响普惠金融推进的因素除了以上的简单分析,还包括了经济发展水平、结构性、人口地理因素、金融资源价格等,也是我国各地政府发展普惠金融时需要着重注意的。

3 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对策

3.1 改善普惠金融发展的软硬件条件

总的来说,发展普惠金融最主要的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将更多的人群纳入到金融服务的体系中,可以调节社会资金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还能实现金融服务行业的收入增长,形成良性互动[8]。而且发展普惠金融还需要注意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加强金融理财观念。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现象较为严重,分支机构和自助设备较少,应加快完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增加各类金融机构的数量,在乡、镇甚至自然村,增设新的银行网点、ATM机,增加金融服务人员等[9]。通过金融服务硬件上的完善,逐渐普及金融教育能够提升农民的金融意识,不仅在供给方面提升普惠金融程度,也在需求上促进金融普惠程度的提升。

3.2 健全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

发展普惠金融的时候,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是新鲜事物,务必需要由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推进,出台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相关文件,但至今没有出台任何关于普惠金融的法律,没有明确规范市场经济活动、金融服务提供准则,没有明确普惠金融相关主体的责任和权利,这不利于普惠金融的推进,应健全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律,明确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引导和规范普惠金融的发展,满足农村地区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彰显普惠金融的优势和作用[10]。

3.3 协调普惠金融发展的数量与质量

我国基尼系数高达0.47,贫富差距超过国际水平。发展普惠金融时,需要注重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情况,逐渐改变城乡发展失衡的局面。需要解决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服务覆盖面与产生的福利影响三者关系的协调问题,保证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持续有效地为“三农”事业提供支持。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投资设立机构,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从而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形成竞争,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积极构建一批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贴近“三农”、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 陆岷峰,徐博欢.普惠金融:发展现状、风险特征与管理研究[J/OL].当代经济管理.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81022.1528.002.html.

[2] 古琳君.關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0):230-231.

[3] 朱天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0):40-41.

[4] 周宗莉,杨俊玲.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基于四川泸州市的调查数据[J].中国商论,2018(28):22-23.

[5] 胡若梅.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云南省的经验研究[J].河北金融,2018(10):61-68.

[6] 姚梦歌,梁文博.金融创新角度下普惠金融的发展研究[J].经贸实践,2018(19):147,149.

[7] 谢丽霜,董玉峰.数字金融:西部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新动力[J].北京金融评论,2018(2):41-52.

[8] 邢鸿雁.如何做好普惠金融工作[J].金融经济,2018(18):116-118.

[9] 李祺,许舜威.我国普惠金融空间差异及影响要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5):67-71,159.

[10] 赵鹤.普惠金融服务下小微企业营商环境探析[J].特区经济,2018(9):130-135.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
关于校园资金互助平台模式的研究
普惠金融的研究进展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小额信用贷款行业竞争战略分析
建设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普惠金融下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剖析
国内P2P平台风险控制比较分析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