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情境创设的课例探讨

2019-06-11徐兰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道德与法治

徐兰

摘 要:实现德育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追求,必然要求德育教学能够回归生活,回归真诚,回归人情常态,注重创设育人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真实问题,力求回归育人的价值追求。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活动化情境、问题化情境、冲突化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真实体验,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成为助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活动化情境;问题化情境;冲突化情境

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必然要强化学科的价值引领和核心素养的培育;置身课堂变革,要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含金量,实现“品德教育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追求,必然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回归生活,回归真诚,回归人情常态,注重创设育人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真实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听课调研,围绕教学情境的创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情感参与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只有植根于生活的沃土,教育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真切的生活实际,创设富有生活化气息的教学情境,让情境真实可信,让学生的情感自然生发,真正达到润物于无声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爱在家人间”这一课时,何老师以当前的二胎政策热点切入主题,设计了“大宝的烦心事”系列化故事情境并设问:面对即将要出生的小宝,身为大宝如何看待与他“分宠夺爱”的小宝,扮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这一情境生发的问题立马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独生子女的心态,引发了学生们的高度共鸣。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学生置身其中皆“心有戚戚焉”,因为情境的创设极具生活气息,激发了同学们的真实感受。在讨论、交流环节,大家畅所欲言,反思深刻,令听者动容。有两位与大宝有相同人生体验的同学阐述了自己角色转变后的心路历程,由一开始的不情愿、小嫉妒到后来的理解、担当,主动帮助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妹,感受着自己成长的喜悦,这样自然深化了这节课“亲情之爱”的主题,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精心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将学生自然带入到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主动性,既能理性地审视、分析现状,又能站在人性道德的角度思考、展望未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能够触碰到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引领学生过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

二、创设活动化情境,注重实践体验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恰当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操作中进行深入的领悟思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生动到抽象,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情感体验的升华。

在执教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情绪的管理”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情绪失控的危害,并初步感受情绪是可控的,林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她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根橡皮筋,然后让学生们把橡皮筋套在自己的手腕上,跟随她的指导语进行操作。“请大家想象令自己愤怒的事情,强烈感受这种愤怒的力量,同时拉伸手中的橡皮筋,你的愤怒不断膨胀,到达极限时,放手!”放手的刹那,学生的手腕被皮筋打得生疼,林老师关切地询问:“疼吗?”学生纷纷点头回应。林老师接着用温和的语言进行引导:“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将皮筋拉伸到愤怒的极限位置,现在请你想想松手之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想想令你愤怒的原因,这一切是否真的不可原谅呢?想想生活中那些一直关爱着我们的亲人、朋友,想想……此时再来体验你的愤怒,如果可以请将它降级,你会……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看看手中的皮筋是什么状态?”此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手中的橡皮筋是松弛的。通过两次活动的对比体验,学生谈感悟并进行深刻的反思,最终自觉得出结论:“负面情绪可能会危害身心健康,还会影响人际交往。”“愤怒等负面情绪是可控的!”“我们可以通过放松、改变认知等方法管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借助一个小小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细腻地体察内心感受,学会理性思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了道德认知,于无声处实现明理导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三、创设问题化情境,提升思维品质

将问题寓于情境中,借助情境的渲染烘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思考,辩证思维,积极探寻问题的真相。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学习、调用新知识,发现、解决新问题,获取、消化新体验,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思维品质锻炼的过程。问题化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是关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能激发学生的积极体验,使学生有勇气和信心克服困难,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洞悉过程,更是思维走向理性、深刻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精心设问,激发学生思维,使其入境。例如,在一次赛课活动中,夏老师执教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敬畏生命”一课时,选用刚刚流行于网络的视频《小叽鹬的成长》故事生动导入,围绕着这只可爱的小鸟,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这段动画中,小叽鹬遇到了什么事情?大家注意观察它的动作,能猜测它的内心感受吗?遇到困难时,妈妈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如何理解这份“母爱”?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地引领着学生的思维,助推着话题的深入,学生开始审慎地思考“生命”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面对人生的风浪,生命是脆弱的,生活是艰难的,但是人生的风浪终究只能自己独立面对,而生命的坚韧、顽强正是在这个摆脱依赖的过程中铸就的。有了这些关于生命感悟的铺垫,才能真正读懂妈妈“狠心”的深意。一段视频,教师根据小叽鹬的成长变化分为两部分播放,在学生充分感悟交流的基础上,继续播放小叽鹬的变化,由一开始的害怕、逃避到最终的笑对风浪、勇敢面对,优美的画面、曲折的故事情节、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引导,使学生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再到情感升华,使学科素养、美德教育自然渗透。学生畅谈感悟时,自然发出“成长就是这样,有些事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生命也因直面的勇敢而更加神圣庄严,我们敬畏生命”的感慨。

四、创设冲突化情境,引领价值判断

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人们的内心存在着理想与现实、道德与法治、利益和操守等诸多冲突,这些冲突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更错综复杂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也成为我们德育课堂所要突破的难题。所以真正的德育课堂,应该是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充满问题与矛盾的真实课堂,既有情与理的交融,亦有取与舍的纠结。只有置身于真实的,带有冲突色彩的情境中,才会引发真实的思考,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教会学生思考人生、心系家国,陶冶家国情怀。

在执教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一课时,梁教师选用了感动中国秦玥飞的事例,针对“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而是出人意料地到湖南衡山县当起了大学生村官”,教师这样设问:耶鲁大学毕业,拥有双学位,去跨国公司做高级白领是一种选择,去艰苦的农村做村官也是一种选择,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抉择?请说出你的理由。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必要的情境渲染,学生的回答很可能与教师的期待不符,也很难真实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所以,教师没有急于讓学生回答,而是给他们的思考留白,继续播放视频,让学生带着内心的困惑仔细观看秦玥飞的事迹,设身处地地去感悟他的另类选择。当视频看完,教师把之前笼统的大问题进行分解:(1)中国的村官很多,为什么秦玥飞感动了中国?(2)请你尝试推己及人地谈谈对他所作出的选择的看法。(3)他这样做值吗?如果值,值在哪里?如果不值,为什么?(4)假设有一天,你像他一样拥有这样选择的权利,你会如何抉择?通过教师的问题分解、追问,学生由观看视频的感动走向思辨中的理性,再回答问题时,不再是表面的敷衍,而是多了一份深刻和坚定:把自己所学用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地方,不贪恋优越的物质条件,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的人生追求更显出胸怀和气度,这样的高贵和感动,一定要努力体现在自己身上。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创设有情有味的教学情境,以境染情,涤荡学生的心灵,借助问题驱动,依境悟道,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课堂德育情真意切,真正激扬起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素养。

猜你喜欢

生活化情境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高中政治课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的策略分析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理创设
生活化情境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实现
巧妙选择生活化情境,助推高中政治教学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
嵌入生活化情境的中学物理教学策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