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三“自”凸显三“化”

2019-06-11林雪微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自我反思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

林雪微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已成共识。教师可以运用“引导自主提问的学习方式三重境、引导自我反思的学习方式三层次、引导自觉践行的学习方式三类型”的三“自”学习策略,以“活化”“内化”“深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这三“自”学习策略,或自成序列、一线贯穿,或相辅相成、一体融通,从而让深度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自主提问;自我反思;自觉践行

随着课程理念的深入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已成共识。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基础上学生能评判性地学习,能进行触及事物本质的知识迁移,能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事实上,面对升学压力,课堂上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学生学得无奈、学得低效、过于依赖、不会学习甚至厌学等现象依然存在。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改变学生学习中知识碎片化、方法简单化、反思虚无化、行动乏力化的现象,我们积极进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问、自我反思、自觉践行”的三“自”学习的种种探索,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力的提高。

一、活化:自主提问三重境,促深度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催化剂,也是素养形成和测评的载体。在学习中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提问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善于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与能力,我们着力在一堂课的课前、课首、课尾引导学生有步骤有重点地形成自主提问的三个递进的阶段即三重境。这些问题均依据环节流程需要由学生提出,一堂课中的自主设问与解答贯穿始终,形成一个问题链,随着问题的深入与不断解决,学生的深度思考真实发生。具体如下:

1.课前预学,因惑而问。教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时提出对内容的困惑,这里的自主提问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针对不懂地方加以提问,这是引导学生养成预学习惯的基本做法;二是在课前预学中学生自己对学习思路的梳理并转化成问题。

2.课首探学,针对而问。教师在导入新课后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问探究。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设计问题,即对教师引导下的内容设问。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后,提供一定的思维支架,如引导学生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思路展开,以此探讨课堂核心内容。

3.课尾助学,质疑而问。在课堂小结后学生针对自己在本堂课的掌握程度提出质疑,互助解决。在课堂最后环节,教师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再思考、深思考,去设疑互辩。学生质疑有可能出现片面或模糊的笼统理解,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收边”,引导释疑。

以上三重境主要着手一堂课教学内容的操作,着力把教师问题变成学生问题,通过创造自主提问的条件,尝试自主提问的方法,实现以问题串课的新转变。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关键词而问,联系生活实际而问,针对身边现象发散问、逆向问、总结问,敢问、想问、好问。这条问题线一脉相承,承接这三重境而在同一课堂中的贯穿,是一个问题层层递进、思维步步提升的活化过程。

【课例1】一堂学生自主设计问题课引起的思考——以“法律为我们护航”为例

在学习统编七下教材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法律为我们护航”中的“特殊保护”时,教师通过“走近保护、探究保护和感悟保护”三个板块,把学习目标贯穿落实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前预学环节提出“为什么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特殊保护的内容有哪些”等问题。在上第二个环节“探究保护”时,教师将全班學生分为“家庭保护组”“学校保护组”“社会保护组”与“司法保护组”,每一大组再四人一小组,分发学习探究资料,尝试让学生自主设问、合作探讨。整堂课下来,学生设计很多精彩的问题,教师针对性地归结梳理四大保护的含义地位、内容要求等。解决这些问题后,接下来就第三步的助学,学生抛出自己学习后的疑点而问:公安部门的保护是司法保护还是社会保护?父母为教育孩子而查看孩子QQ信息是否符合家庭保护?学校为了学生安心学习,查看学生书包有否带手机是学校保护吗?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加强消防演练是学校保护还是社会保护?等等。于是课堂就此进行师生、生生互助,共同解决问题。

整合以上“三问”要求在一堂课中的实践,我们提炼了促进深度思考的自主提问课堂模式即“三步任务学习法”。

(1)任务布置:(生)根据要求、梳理预学问题;(师)深透备课、预设潜在困惑。

(2)任务实施:(生)指向目标、交流探学问题;(师)合理组建、掌控方式时间。

(3)任务反馈:(生)质疑释疑、解决助学问题;(师)善于等待、有效引导激励。

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教师从“牵着手”到“半放手”再到“全放手”的过程。从初疑到主疑到质疑,这是一个预学—探学—助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疑解疑释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教师从主宰到主导,课堂从封闭到开放。

二、内化:自我反思三层次,促深度对话

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学生学习自我消化、自我提高的内化过程,是课堂深度对话的重要手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些学生缺乏学习中的自我反思和结合自身行为表现的反思,容易导致知识与行为两张皮的现象。反思的表现方方面面,这里的自我反思,主要指一堂课中对所学阶段性知识的整理反思、对所学内容联系自身的行为反思和对整堂课学习的自我评价反思,这是深度学习的一种体现,是对自己学习成效的考量,有利于学习的系统架构,以促进课堂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具体如下:

1.对知识归结的回顾反思。一堂课就某一重点、难点知识的巩固和突破,采用归结式整理反思,这是课堂自我反思的第一层次。如在“人身自由”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如下总结反思。

【课例2】制卡维权 反思明理——以“人身自由”为例

在教学统编教材八下第二单元第三课“公民权利”中的“人身自由”权利时,一位教师将课堂设计为“总体感知 畅谈权利—小品表演 解读权利—拓展延伸 法律护权”等几个环节,在“维权环节”,安排全班推选3-4名同学上台当“小律师”,针对其他同学联系现实生活或结合课前寻找的案例,进行“现场法律专题热线”答辩。教师在小结后,要求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小组合作制作一张维权卡。

[“人身自由”维权卡

在发生前: 。

在发生时: 。

例:当身体受到非法搜查时,正确的维权方法是: 。

受到伤害后: 。 ]

通过制作维权卡反思总结,进一步落实维护人身自由权利的正确方法,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同时通过学生小结交流,努力培养道德思维能力。

2.对学生导行的促进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就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及时联系自身实际行为的反思,这是课堂自我反思的第二层次。如教师在上述“人身自由”权利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维护人身自由权利”反思单

(1)我受到的人身自由被侵犯的事情,当时的感受与处理: 。

(2)我无意中侵犯了其他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及结果: 。

(3)接下来我将(生活上、思想上……): 。 ]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的反思与交流,有利于巩固运用前面所学内容,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将维权落实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同时,学生寻找身边事例,谈自身感受,从情感上理解不侵犯他人权利的法定义务,使交流对话更贴心深入。这样做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一步引导行为达成。

3.对课堂表现的评价反思。对一堂课的总体表现进行反思评价,这是对课堂自我整理的重要方式,是对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达成的一种自我评价与考量,亦即第三层次。如在课堂的最后环节由学生进行一句话小结课堂与自我评价。学生根据原先的学习目标,利用教师给出的分数形式(给出 0,1,2,3,分别代表其对问题的认识程度,0代表不能,3代表完全能),反思课堂效果,发现不足及时加以改进。评价反思是学生自我反馈的过程,通过这一反思及时知晓自己在课堂上的效果及存在问题,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上述“公民权利”课堂教学,通过评价反思,发现有学生将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内容混淆记1分、有学生参与制作维权卡反思表现不够积极记2分等,教师及时予以分析指正。这样,学生在自我剖析中,能较好地实现品德的内化。

自我反思三层次其实就是一课三反思,将一堂课的反思进行到底。课中的小结反思,归结知识与方法;课尾的联系反思,引导行为实践;整堂课的回顾反思,直奔目标与效率。当然,上述三层次学生自我反思方式,都需要教师的合理干预和方法引领,需要激发学生自我反思和对话的动力,从而让深度对话切实发生。

三、深化:自觉践行三类型,促深度拓展

自觉践行是道德与法治课深化教学的要求和落脚点,也是课堂深度拓展的重要体现。这里的引导践行三类型主要指课堂教学中,通过现场情境、反馈展示、评析辩论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深刻的自觉体验与行为实践,引导知行统一。

1.“现场体验”式践行引导。要引导学生自觉践行,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让教学核心环节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现场情境的创设很能引发学生的触动,能积极充分地让学生感悟,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实践行动。如一位教师在“调节情绪”一课教学中,通过“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的方式,以及组织学生分小组情绪词语大PK后,调查学生的现场感受,顺势引导到相应的情绪体验上来,让学生体验认识情绪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复杂性,学会正确评价与调节自己的情绪,凸显了在现场情境中生成的巧妙,有效地引导学生践行。

2.“行为导向”式践行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知行统一,给学生以榜样示范,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促行。当然,这种引导需要技巧。如在“弘扬民族精神”的课堂教学中,一位教师以“家书”为线索,在系列的读家书、品家书、悟家书后,让学生写“微”家书引导行为落地。

【课例3】简约设计 无缝对接——“家书”让学生的行为落地

高扬民族精神是统编九上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中的内容,重点是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难点是让弘扬民族精神成为学生自觉实在的行动。在写微家书引导学生行动中,我们作了数次尝试。

第一次尝试:弘扬民族精神,对我们学生意味着什么?请大家给自己父母、母校或祖国母亲写一封“微”家书,说说我们的打算和努力。(温馨提示:民族精神的内容很丰富,就你最有感触的一个方面谈启发;从自己的学习、生活着手,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诠释;情真意切,不喊口号)本以为这样的设计要求明确,在前面学习家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家书的环节显得自然巧妙,但因为时间短,又缺乏具体情境,学生写出来大部分是套话。

第二次尝试:在写家书之前给予一定的情境支撑,呈现父母、老师、学校为学生付出的相关图片,说明我们要感恩,请写一封“微”家书。这次学生写的大都是感谢话语,而讲自己行动的也是说好好学习之类的比较宽泛的内容。教师再次强调要写出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具体行动,结果基本也是相差无几,学生还是没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第三次尝试:再具体地进行行为引导,如“升国旗时严肃认真的态度、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运动场上的拼搏身影,都是一种践行”。这样,教师增加了提示语,说明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轰轰烈烈的壮举中,也体现在我们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请大家写一封“微”家书。同时,为了更好地细节引导,呈现本班学生活动时的照片作为示范,让学生有亲切感。最终课堂上因学生积极表达了自己如何切实践行民族精神的具体行动,精彩纷呈。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学知导行、知行统一的无缝对接,使行动落地。

几易其稿的尝试说明课堂引导学生的自觉践行需要:有效情境的铺垫渲染;正确明晰的要求指向;提供一定的行为示范;学生行动的支架搭建;教学细节的认真推敲。这样,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发挥出精致和高效。

3.“多方并举”式践行引导。要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提升行动力,还需要在课堂采取多种方式恰当并举。如一教师在上“人生当自立”一课时,通过自立与否的材料对比例证、现场折叠校服自立体验、“是否赞同签订家务劳动合同”辩论、自立反思和自立宣言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培育学生的学科认同力、思辨力和选择力,使学生在“入境—体验—明理—动情”的過程中积极参与、乐于尝试。这样,让教学的深度拓展行为引导真实落地。

总之,自主提问、自我反思、自觉实践的三“自”学习策略,或自成序列、一线贯穿,或相辅相成、一体融通,通过活化—内化—深化教学,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反思为保障、以践行为抓手的三“自”三“化”策略,是凸显自主学习核心素养的三大支架,它就是利用有限的课堂阵地与适当的课外延伸,以最高效的安排着力学生学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和行动力,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性质与价值追求。

猜你喜欢

自我反思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小学数学高段复习课中学生自我反思力的引导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