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美食文化打造魅力课堂

2019-06-11杨仕保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魅力课堂道德与法治

杨仕保

摘 要: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讲究“色”“香”“味”“形”“意”“养”的和谐统一。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借鉴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科学选材,显课堂教学之色;萃精补需,透学科教学之香;巧设妙引,调课堂教学之味;继承创新,塑课堂教学之型;造境激情,达课堂教学之意;正心笃志,汇课堂教学之养。如此,定能打造知识与生活融合、趣味与实效并重、教师与学生和谐、形态与神韵兼备的魅力课堂。

关键词:美食文化;道德与法治;魅力课堂

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华美食不仅解渴充饥,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讲究“色”“香”“味”“形”“意”“养”的和谐统一。细细体会,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美食在功能价值方面有颇多相似相通之处,教师完全可以借鉴美食文化,以“烹小鲜”之举,打造知识与生活融合、趣味与实效并重、教师与学生和谐、形态与神韵兼备的道德与法治魅力课堂。

一、科学选材,显课堂教学之色

色彩作为美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体现了美食文化的审美特征。在美食文化中,“色”当仁不让地排在了第一位,这是因为美食的颜色不仅体现着其自身的营养价值,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食欲。美食要想出“色”,选择好的食材是关键。道德与法治教学也是如此,一节成功的道德与法治课,选材要基于课程标准、挖掘教材资源、联系时政热点。

1.基于课程标准,绘就学科底色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选材不能漫无目的,也不能简单追求形式上的花里胡哨,要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服务于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精挑细选,科学组织。只有这样,道德与法治教学才能绘就学科底色,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策略得当,扎实有效。

2.挖掘教材资源,增添课堂亮色

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也是烹制学科大餐的上乘“食材”,用好教材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正文内容是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单元导言、阅读感悟、相关链接、图片资料等,具有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开阔学科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之效用,若能合理利用、借题发挥,往往能增添课堂亮色,起到平中见奇、出奇制胜的效果。

3.联系时政热点,突出课程特色

时政教学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富有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联系时政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不仅能使课堂充满时代气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发展的道德情感,从而落实学科的实践性特征。

二、萃精补需,透课堂教学之香

中華美食诱惑难挡,多半缘于一个“香”字,且不说满屋飘香令食客垂涎不已,路人闻香下马、大快朵颐的也大有人在。美食香味的生成,需要质地优良的食材和高超的烹饪技巧。道德与法治课堂之“香”与美食之香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学科内在价值和教师课堂调控艺术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在学科价值的挖掘、学生需要的满足、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发等方面。

1.挖掘学科价值——浮动暗香

道德与法治课堂之“香”离不开教师对课程价值的正确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奠定基础的课程,教师要立足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感悟道德规范,滋养法治精神,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科价值充分彰显,生命成长备受呵护,这样的课堂就会绽放智慧之花,暗香浮动,韵味悠长。

2.关注学生需要——洋溢醇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敏锐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学习的内在需求,在此基础上,或教育学生调适逆反心理,或帮助学生走出交友误区,或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网络,或启发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做到“教在其时,教得其所”。这样的课堂犹如摆在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前的烤鸭,醇香四溢,必然会有效吸引和打动学生,做到事半功倍。

3.激发学习欲望——散发清香

学习欲望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的智言妙语则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金钥匙。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压力;运用激情的语言,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运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走向成功。教师巧言激励,学生乐学善思,这样的课堂自然会清香袅袅,沁人心脾。

三、巧设妙引,调课堂教学之味

人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华美食之所以广受欢迎,关键在于它独具魅力的风味。烹饪师巧妙搭配、精心烹制,将食材的本味、加热后的熟味、配料的鲜味以及佐料的香味等调和在一起,让食客吃起来津津有味,念念不忘。与之同理,一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也应是一道美味的“精神”佳肴,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乐在其中。

1.关注生活,永葆鲜味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基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而构建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既要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来展开,又要落脚到服务学生生活、引领学生成长上来。一名优秀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既应熟知教材内容,又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引领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才能祛除“陈腐味”,远离“说教味”,始终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才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2.敦本务实,散发真味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道德与法治课的“真味”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首先,教学内容要求真。道德与法治课堂应展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同时不回避社会阴暗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差距,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并做好应对准备。其次,教学过程要求真。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精心预设,但同时也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应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积极回应课堂生成性问题,让课堂灵动鲜活,真实有效。再次,教学目的要求真。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关注学生发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感悟、内化的基础上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从而实现育人目标。相反,如果课堂教学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或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重知轻行,这些都背离了教育的本真。

3.精彩收尾,留有余味

“编筐编篓,贵在收口。”优秀的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重视用引人入胜的导入吸引学生,同样会设计精彩的结尾,以达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功效。采用提纲挈领的归纳式结尾,突出重点、升华主题;采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评书式结尾,设置悬念、激发思考;采用拓展延伸式结尾,链接生活、学以致用;等等。这些结尾方式都是不错的选择。

四、继承创新,塑课堂教学之型

美食文化中的“形”是指美食要有一定的造型和装饰。名厨做菜讲究“因势象形”,或造型独特、寓意深远,或生动活泼、意趣盎然,让人赞叹不已,遐想无限。教学则讲究“因材施教”,道德与法治学科之“型”,是指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要反映课程性质,符合教学任务要求,顺应不同教学方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创新,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1.反映课程性质之别

课堂教学之“型”首先要反映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特性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大致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健全人格、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五方面的内容。它们不仅明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也界定了本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之处,从根本上规定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课型设计和操作程序。

2.体现教学任务之异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型”,还表现在按照教学任务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新授课一般包括情境导入、新知探究、归纳总结和达标训练等环节,复习课包括考纲展示、体系构建、深化拓展、巩固演练等环节,讲评课则包括答题情况分析、学生合作纠错、重点试题讲解、错题变式训练等环节。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来设计课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环节清晰、过程流畅,给学生以有“型”之美。

3.顺应教学方法之变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不同,课型设计也会有所差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多种。讲授法比较传统,适合于理解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讨论法能够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丰富认知,锻炼表达能力;活动体验法则注重学生体验感悟,有利于促进学生明理、践行,增强教育效果。每节课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来合理设计课型,不仅便于教学活动的推进,也会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精彩纷呈。

五、造境激情,达课堂教学之意

在美食文化中,“意”是从“色”和“形”中升华出来的,菜品的名称与造型、食材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菜有形而美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和情调。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同样也需要意境,好的课堂意境能够愉悦师生心情,启迪思维创新,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教学实效。

1.造境激情

创设情境是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或创设视听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或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创设热点情境,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或创设表演情境,促进学生心理体验……境中寓理,境中含情。这些情境的创设,为引导学生认知、激发学生情感、指导学生践行搭建了有效平台,是营造课堂意境的起点。

2.入境会意

造境本身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尽快入境会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设置恰当的活动,提出合适的问题,或者辅之以必要的氛围营造,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境中之意,感受境内之情。有了理解和体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也就有了生命和灵魂,道德践行、法治信仰的种子才会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3.出境悟道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能靠思想强制,也不能倡导学生迷信或盲从,它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理性选择。富有意境的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所创设情境中的情与意,更要善于以境中之情拨动学生心中之情,引导学生基于情境而又超越境中之意进行思辨,以达到学生生成新知识、提升新能力、生发新情感的目标,并逐步形成學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六、正心笃志,汇课堂教学之养

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强调药食同源、进食进补,不仅让食客心情愉悦、大饱口福,更注重营养搭配、健康养生。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强调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德育为先,精彩的问题情境,清晰的教学环节,活跃的课堂氛围,唯美的课堂意境,这一切努力都应立足于实现立德树人、养育人性的学科价值,立足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否则就会犯本末倒置或喧宾夺主的错误。

1.养心

养心,就是提升道德涵养,增强法治修养,培育健康素养。道德与法治课天然具有陶冶情操、洗礼心灵、养育人性的功能,能够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要我们常怀慈爱之心,无私地热爱每一位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常存宽容之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出错,帮助学生改错;常抱敬畏之心,在品行方面严于律己,在工作方面精益求精,就一定能以人格塑造人格,用心灵陶冶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养脑

养脑,就是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升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直面学生困惑,倡导实践反思,引领人生航程。因此,它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学生的法治信仰,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矛盾、挫折乃至危险时,能够更加从容睿智地找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真正的使命不在于传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逐步提升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

3.养颜

养颜,就是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优雅大方的举止、发自内心的善意。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豁达大度、明礼诚信、开拓进取等精神品质。同时,这些思想、精神外显在人的面容、形体和言谈举止上时,就会表现出谈吐儒雅、从容自信、举止得体、睿智和善、光彩照人,大大提升个人的“颜值”。道德与法治课要教给学生的,不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概念或教条,而是身处困境仍能微笑,面对掌声依然清醒,接人待物不卑不亢,终身学习内心充盈,这份坦然宁静的美丽心态,才是最长效的美容佳品。

“采得他山石,琢为自家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中华传统美食虽然行业不同、属性各异,但也存在着诸多相似、相通之处。只要我们能认真参悟中华传统美食文化,从色、香、味、形、意、养等方面着手,借鉴其中有价值的理念和技法,就一定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技能,丰富教育方法,增长教育智慧,打造出别有韵味、独具魅力的精品课堂。

猜你喜欢

魅力课堂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魅力课堂
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打造魅力小学数学课堂
论开展小组合作构建中职会计魅力课堂
巧用教育软件,增添课堂魅力
以“魅力课堂”改革撬动学校跨越发展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注重学法指导实现数学魅力课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