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科体验的教学改进意义与策略

2019-06-11谷保庆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学改进思想政治意义

谷保庆

摘 要:在以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升学科体验已成为实施活动型课程、增强深度学习效果、提升素养测评水平的重要内驱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围绕“提升学科体验,落实素养培育”的主题来实施教学改进,使学生在主题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在思考辨析中增强理性体验,在实践课堂中收获社会体验,在感悟经典中增强文化体验。

关键词:学科体验;思想政治;教学改进;意义;策略

当前,人们对生命体验的关注度日益提升,甚至有学者将21世纪称为“体验的時代”[1]。在以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新一轮课改中,提升学科体验在活动型课程实施中的价值愈加凸显,并逐渐成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驱力。

一般意义上的“体验”是指个体在一定的交往情境或对象化活动中经由亲历而在内心形成感受、产生情感、引发理解、生成意义的一种过程。[2]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此处的“学科体验”是指学生在活动型学科课程中,通过情境感召、思辨感知、实践感触、文化感悟等具体途径,形成以学科价值和学科素养为核心的一种综合性内在品质。相应地,学科体验从其获取渠道来看,也大致可以分为情感体验、理性体验、社会体验、文化体验;而提升学科体验的教学改进策略则是一种以议题为中心、以核心素养的生成为目标追求、以关注生命成长为核心理念、以深度学习与体验教学为其组织形式的素养培育策略。

一、提升学科体验的教学改进意义

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改进策略中,学科活动只是学科素养提升的平台,而学科体验才是推进学科知识向思维品格、学科素养转化的关键,即唯有增强学科体验,才能将学科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没有触动心灵、增强体验、激发思维的学科活动是低效或无效的,只能流于形式,归于喧嚣,最终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具体而言,提升学科体验的教学改进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推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实施

众所周知,以议题为中心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课的新样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建议”中特别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3]40。因而,“新课标”关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相关界定与实施要求决定了这也是一门关注心灵成长、增强学科体验的课程。然而,正如李晓东教授谈到近年来由北京师范大学承担的“中学政治课堂的教学改进实践的研究”中所发现的,目前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有教无育”与“以教代育”等背离学科本质的现象。其实,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学生在“活动”教学中的学科体验,没有正确把握学科体验生成机制与核心素养达成过程的内在关系。可以说,无体验则无生成,无生成则无践行,无践行则无素养。必须明白,学生所接触的一切新知识必须经过真切体验才有可能积淀为核心素养,而基于提升学科体验来改进教学也自然成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内在要求。

2.有助于促进情境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触及心灵深处的学习,它以深层动机、切身体验、高阶思维、深度理解、实践创新为着力点。学科体验的教学改进是贯彻深度学习理念的实践要求,它可以使学生在更深刻体验的基础上,激发探究欲望,获得更积极的学习情感,使学习过程更加高效,认知水平更加深入。活动型课程要求以议题为中心优化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深度学习。而事实上,情境主题只是为素养提升提供了思维土壤,而能否在活动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塑成必备品格,其关键还在于活动体验达成的效度。因此,提升情境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品质,必然要求我们通过增强学科体验来优化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在辨析中增强理性体验、在实践中收获社会体验、在熏陶中增强文化体验。

3.有助于提升学生素养测评的表现水平

当前,在以“一体四层四翼”为核心的高考改革理念指导下,思想政治学科通过整合活动任务、学科内容和测评情境,已形成了以任务情境活动为核心的测评新思路;而该测评思路的教学要求之一就是强调拓展体验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能够在真实典型的社会生活中增强学科体验,提高知识转化能力。如,2018高考作为“新课标”公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很多试题凸显了这一要求。其中,全国高考文综Ⅰ卷第38题让学生分析“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其实该题就是结合十九大报告关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一项提升活动体验的研究性议题。因而,新形势下我们要认真把握素养测评的这种新转向,拓展活动体验的向度,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学科知识,培养学科思维,进而提升其在素养测评中的表现水平。

二、提升学科体验的教学改进策略

提升学科体验在素养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围绕“提升学科体验,落实素养培育”的主题,积极探索教学改进的策略。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做了如下有益尝试。

1.重视情境创设,提升情感体验

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因而,在活动型课程实施过程中,把抽象的学科原理寓于真实具体的主题情境和生动活泼的体验活动中,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进而使其得到思想洗礼与精神震撼的情感体验。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主题情境的创设,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情境中的价值立意,因为这是增强情感体验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与生活实际,主动感受教材的价值引领,精准把握其中蕴含的诸如爱国、诚信、道路认同、文化自信等情感要素,在尊重教学目标、价值导向和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选择更为细致、亲和的方式,创造性地将宏大的“课题”转化为微观的“议题”,使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收获真切体验。例如,在讲授“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教学中,笔者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通过展现东莞绿色产业转型典型案例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华阳湖湿地公园”转型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以及由此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其真切感悟到树立新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同时,随着课堂环节的推进,适时设计“建设美丽东莞,我为华阳湖官宣”的活动,使学生在树立公共参与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其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2.注重思考辨析,增强理性体验

正如大教育家别林斯基所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教学改进中所强调的学科体验不仅仅是一种以感性为出发点的情感体验,更是一种以对学科知识深度理解与逻辑分析为支撑的理性体验。为此,教学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开放的辨析式学习路径,引发学生对类似“利益博弈”“两难困境”等热点问题的思考辩论,使其亲历自主辨析的过程,并在反思中校正自身思想与行为的偏差,由此增强理性体验,实现活动型课程有效的价值引领。例如,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领导一切的”这一议题的探讨,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基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从党执政的历史逻辑、自身逻辑、现实逻辑等去全方位思考,通过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辩证的理性体验,帮助其增强制度认同与道路认同。再如,结合当前共享经济领域内诸如“滴滴出行”“大数据产业”等案例评析市场机制的优点与弊端,通过对“为什么‘两只手优于‘一只手”的探讨来辨析经济运行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在教学实践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思辨效果。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质疑之声、另类之声、反对之声,因为这也是建立在辨析思考基础上理性体验的一种表现。总之,我们要更加注重课堂的思维碰撞与辨析反思,提升生生互动与师生交流的思维含量,达到不断提升理性体验的目的。

3.走向实践课堂,提升社会体验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3]46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更为广阔而真实的活动情境,它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访问及各种职业体验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中通过体验、认识、发现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养成自己的品格。为此,我们要加强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生活教育的空间,积极采取学科内容与社会活动体验相互嵌入的方式组织教学,以此加深学生对周围社会的认识与体验。例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精神”之前,安排学生对我校莫公璧校长的抗战事迹进行实地走访与调查,并在课堂上展示所搜集的访谈录与图文资料,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到我校校史中的这一光荣传统。从实施效果看,这使学生在提升历史感知、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身为龙中人的荣耀与责任。此外,在面对“怎样理解价格与价值、供求的关系”“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怎样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等议题时,引导学生去周围农贸市场实地考察调研获得真实感受,走访位于当地的广东众生药业公司了解其管理机制与企业文化,到所在社区开展“民主管理”的社会调查等,这都使得学生在体验践行与自我感悟中更深入地理解了学科知识,提高了合作与交往能力,取得了良好的体验与学习效果。

4.感悟传统经典,增强文化体验

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一种经过岁月积淀而形成并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品质,也必然来自于学生对传统经典予以感悟反思后的文化体验,通过这种体验可以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融入个体的生命,对学生未来成长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现代快节奏社会带来的“视读”“速读”等浅层阅读是无法带来深度思考与素养积淀的;而重新唤起学生对传统经典的重视,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更能提升未来社会国民的人文素养。为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适时引导学生走近传统经典,使学生在诗意的栖居中、在文化的熏陶中舒展生命情怀,领悟人生意义,实现生命的幸福成长。例如,在探讨“哲学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议题时,选用导语图文中再现古代四位文士“绕松静思”的画面来开启哲学探索之旅: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王昌龄在那个时代的“悲”与“喜”,感悟诗人那种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国家观”与“义利观”,使学生体味到哲学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蕴藏在最平实无华的历史与现实生活的主题中,这样在传承经典文化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认同。总之,对传统经典的解读与感悟是个体在反思中的情感进阶与素养成长的重要方式。重视经典传承中的文化体验,回味的是历史,立足的是当下,而着眼的是未来。唯有久久为功、营造氛围,才能实现“体味传统经典、涵养精神世界”的目的,也方能在更广远的视域中夯实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

三、教学改进中对体验提升度的测评建议

对教学改进过程中体验提升度的测量与评价是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与社会活动中综合学习状况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测评不仅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主动地多样化健康发展。

“新课标”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强调,“素养测量与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3]40。为此,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在情境感召与探究活动過程中的课堂情感与精神面貌。一般而言,置身于深度体验中的人都会精神高度集中,课堂参与感强。其次,要观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科思维能力,以及在讨论辨析中所提问题的质量。能否提出有价值性的问题,是衡量学科体验度的重要观测标准。当学生能够善问、追问之时,便是学科体验向高阶进阶与思维品质发展的最佳契机。第三,要观测学生在纸笔测试表达中的逻辑分析能力与论证条理性等思维品质。纸笔测试是素养测评中学科体验与思维品质的可量化表现。我们不仅要观测其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看其知识迁移的分析与论证能力。第四,要考查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在专题调研、职业体验、研学旅行等活动中的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特别是参加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研究性学习报告、课题答辩的状况与创新作品的质量等。

总之,如何提升学科体验来改进教学是“活动型学科课程”构建中一项庞大复杂而又十分紧迫的实践课题,它不仅需要我们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方式,而且对学校保障机制、教师自身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做好增强体验的“先行者”和推进体验的“发动机”,不仅自身要富有激情,还要营造和谐愉悦的师生氛围;同时,要着眼于增强学科体验,注重价值引领,把握教育契机,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利天.21世纪:体验的时代[J].长白学刊,2001(2):39.

[2]张彩霞.体验教学的德育价值意蕴[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教学改进思想政治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MOOC参与的安全实验课程教学改进研究
《微电子工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进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