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转制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研究
2019-06-03陈小焱
陈小焱
关键词:科研机构;转制;绩效评估
基金项目:青海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落实青海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问题研究”(2016-ZJ-609)
中图分类号:G322.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2日
一、青海省转制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青海省于2008年对部分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进行企业化改制,真正从体制上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状况。经过十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已发生较大变化。失去财政事业费的转制科研机构,基本走出转制之初职工人心不稳、市场不熟悉、管理经验不足、创新能力不够等较为困难的局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站稳了脚跟,发挥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青海省转制后的科研机构,一方面以企业的运营机制进行市场化经营,通过各种渠道盈利谋求生存发展,自收自支;另一方面建设青海省科技统计数据监测平台、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科技文献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截至2018年,改制后的科研机构(国资公司行使资产管理职能)中,青海省新能源(集团)公司、省高原机电有限公司两家参股企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省化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逆势而上,经营目标逐年创新高,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咨询类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在全省形成品牌效应。总体上看,科研机构转制基本上解决了科研单位游离于市场之外的局面,企业有了更加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转制为企业的省属科研机构中,目前已全部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创新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转制后的科研机构,由于长期的科研积累,既具有一般企业不具备的科技信息资源,又具备一般企业必须面向市场盈利的模式,成长为青海省具有独特作用的新型科研机构。此外,转制机构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仍然以政府资金支持为主,也因此,决定了其绩效评估的独特性与必要性。通过对转制科研机构客观全面绩效评估,科研机构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不断深化创新改革,管理部门也能依据评价结果,掌握科研机构发展状况,更高效地配置科技资源,更科学地制定科研政策,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二、创新绩效评价模型
针对目前青海省转制科研机构的实际情况,依据《青海省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方案》,本文提出一种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评价模型,包括综合绩效考核和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并根据各项指标作用的大小,赋予不同的权重。以此模型分析了青海省2014~2016年转制科研机构的创新绩效,真实反映科研机构发展现状,激发科研机构创新活力。
(一)數据来源。本文选取青海省20家转制科研机构,对其2014~2016年创新绩效、创新条件和创新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
(二)指标体系。科技创新评价模型采用二元结构,一级指标有科研项目、科研产出、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创新条件、科技创新环境等五个,每个一级指标下有若干个二级指标,根据重要程度对每个二级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这些要素指标对科研单位进行分析,综合反映科研院所实际运行状态。(表1)
三、绩效分析
(一)科研资助项目。转制科研机构积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渠道争取经费支持。2014~2016年,承担项目150项,争取项目总经费为2.68亿元,平均单个项目资助强度为178.74万元,详见表2。2016年科研机构的项目经费较2014年增长了62.82%。争取项目主要分布在水利资源、信息服务领域。争取项目经费较多的单位分别是:青海省水利水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其中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近三年争取的项目经费为6,594.94万元,占总额的24.60%,主要是承担了《西北地区省级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与应用》这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经费1,017万元。青海省水利水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4年项目经费为1,426万元,2015年为1,042.44万元,2016年达到2,158.23万元,总经费4,626.67万元,主要是横向经费较多,是体制改制成功的典型例子。通过近年来科研机构转企体制机制改革,企业的自我定位发生转变,面向市场化需求,持续提高产品的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开创了经济效益增长的良好局面,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走出企业化改制发展的新路子。(表2)
(二)科研产出。2014~2016年,科研机构科研产出总计333项。2016年的科研产出相较于2015年和2014年分别提高了75.58%、57.29%。从图1可以看到,机构拥有的知识产权,国家、地方、行业和企业标准数稳步增加,科技成果略有起伏。出版专著、教材及获得科技奖励对于转制科研机构而言难度较大,每年都是寥寥无几。从图2可见,2016年机构主要科研产出为项目和论文,所占比例均为37%,知识产权占17%,仅有少量科技成果、标准和奖励。2016年此类机构发表在SCI期刊上的论文有2篇,这是很大的进步,突破了前两年零的空白。(图1、图2)
(三)科技创新条件。2014~2016年,科研机构新增科研平台5个,全为省级平台。新增大型仪器入网共享28台,呈现增长态势。新增高层次人才8名,全部为省级优秀人才,其中西宁市蔬菜研究所4人,青海省建筑建材科学研究院2人,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1人,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1人。新增3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四)经济效益。2014~2016年,转制科研机构总收入达到10.44亿元,其中技术收入4.28亿元,占总收入的40.95%。总收入和技术性收入逐年呈递增趋势。2016年总收入和技术收入分别是5.16亿元、2.23亿元,各占3年总收入和技术收入的49.46%、52.05%,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6.88%、118.59%。2014年技术收入的增长率为18.82%,两年后增长率翻了6.3倍。技术性收入较多的单位分别是青海省建筑建材科学研究院、青海省化工设计研究院和青海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图3)
(五)科技创新环境。近年来,转制科研机构提升创新意识,注重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制定激励科技成果产出和转移转化等管理制度,鼓励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方面成效显著。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通过3年对比分析,转制机构总收入和技术收入逐年在不断地增加,在企业化运作方面势头较好,为青海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从基础研究方面来看,科研机构承担的项目持续增加,科研产出呈增长态势,显现了机构科研能力的提升。但机构经营模式与提高创新能力存在矛盾,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高层次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二)建议
1、找准定位,明确各自的战略定位和主營业务。认真分析发展所面临的省内外形势,抓住核心业务,不仅要生产实物产品,用于机构生存和发展,又要发挥无形的知识、智力、技术相对集聚的优势,主动出击,探索新的技术—商业发展模式,以专利和标准等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加强骨干人员队伍建设。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支懂技术、懂市场、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培养先进的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带头人,发挥优秀人才的带头作用,带动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人才激励机制,按劳分配,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科技管理机制。从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入手,在法人治理结构、分配制度、企业管理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新服务的研发,加强科技创新活动与市场导向的结合,形成核心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培育和打造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伟倩,缪园.组合评价模型在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4).
[2]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方案[Z].2013.
[3]杨淇蘥,李健.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