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家史研究对闽台文化的意义

2019-06-03赵容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家史

赵容

[摘要]家史研究是闽台血浓于水的集中体现。通过了解闽台家庭的过去,可以进一步加深闽台人的五缘关系,共同促进海峡两岸的未来发展。本文从微观角度,依据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理论对个人家庭史的差异性、多样性与动态性进行分析,是闽台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对闽台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家史;家庭记忆;祖训家风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2-019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8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当前闽台文化的发展与研究多从宏观系统角度出发,是由上而下的官方观察视野与学术研究,抽象性、概括性强。虽然有关于历史名人的家史研究,家族宗亲文化、谱牒研究多围绕人口学、人类学展开,但对两岸家庭文化特征、文化构成、文化发展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研究,导致闽台文化在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研究存在不足。

一、家史是闽台文化血缘基础

20年代70年代末,福建前线广播电台每天播出寻亲为主的节目,收听率高,电波中时时传出“某某,你的父母在福建漳州等候你的消息……。”20年代80年代中期两岸亲人时隔30年,团圆在家乡,父母子女重逢、兄弟姐妹相见,潸然泪下、感慨唏嘘,骨肉之情未断。无论离别多少代,只要能找到家的历史,就能寻到自己的生命之源。

传统家庭中“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利他性的人伦之爱,是牵绊漂泊他乡游子的线。家庭对于闽台人是生命的起航,也是终极的港湾。家庭是文化传承的源泉与动力。闽台地域相连,血脉相同,移民迁徙以家庭、家族为群体,迁往台湾,时时返回或祭祖或省亲会护神回主庭,树与根的关系从未隔断。“两岸一家亲”,追溯家史,在不同年代,以不同方式来往于闽台间,移民开垦、商贸往来、送教求学、政务赴台等等,闽台人家中均能找到两岸相关联的痕迹,两岸的政治关系、文化发展、经济合作根植于闽台两地的千家万户。

二、闽台家庭结构变化对闽台文化的影响

台湾福建籍人占百分之八十,近现代福建人以家庭、家族为单位迁移,家庭结构在迁徙后发生较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几代同堂的主干、联合家庭,演变为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两岸因制度差异,大陆生育政策,台湾受西方家庭观念的影响,主干家庭结构逐渐被核心两代人家庭替代。

家庭結构的缩小,家庭血缘关系中姨表舅姑角色逐渐消失,家庭祖辈祖先的记忆渐行渐远,人们追溯到祖父之上,就不知是何人?曾经在何处?全球化发展促使人们离开故土,信息、交通之便捷,代沟与文化的差异,“背井离乡”的惆怅不复存在,不再眷恋故土家乡,家庭归属感变淡,不利于对维护闽台关系,闽台家史研究刻不容缓。

家史研究是从闽台普通人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情感交流、家庭教育、家风等历史演变,归纳总结家史对闽台文化的地缘、血缘、亲缘、语缘、情缘上的影响,从家庭住所、家庭成员、生活方式的传承发展,分析闽台文化在表层上的联系性;从家庭关系、家庭养育、个性发展等分析闽台文化在秩序上的一致性;从家风、家规、家庭传承分析闽台文化深层次的传承性。

三、家史研究渗透闽台文化的根本

家史研究是以个人、家庭为载体,以物件、影像、文献为线索,以结构分析法为主,探索闽台文化发展规律与特征。家史研究具有个人传记、口述史学的特点,具有时间与空间的真实性,范围广,延续性强;史料丰富,既有图片影像、书信、日记、账单等传世文献,又有家庭生活物件等实物资料,还有家庭成员生活习惯,亲历、亲闻、亲见,示范、教育的口述资料。家史资料内容具体、生动、直接,能够提供不常见、被史学家忽略的信息,是极其真实、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弥补书籍史料等第二手资料的不足,避免闽台文化研究的主观判断。家史研究从众多家庭、各类史料中旁征博引,以家史阐述闽台“地缘、血缘、亲缘、语缘、情缘”的关系。

(一)闽台家史传世文献的一致性

1.家谱史料。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是记载每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记录着家庭的起始时间与人物,反映家庭血缘繁衍的过程与状态,记载家庭成员亲疏远近的血缘关系、家庭繁衍状态、家庭成员主要活动、重要事件、家产等内容,其横向扩及到家族、宗族到氏族;纵向上通祖先、下及子孙。

闽台人有文字记载的族谱大部分从唐宋起,续修到今天,传至第三、四十代。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以福建、台湾为主的112个姓氏家谱,闽台各姓宗亲后人,通过族谱查询,修编家谱,寻亲探源,了解本族本家发展的来龙去脉,追根溯源,从同宗共祖血缘群体世系人物和事迹,确认闽台人的血缘、亲缘关系。家谱家乘是记载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珍贵历史图籍,是家史的权威基础文献,伴随社会发展,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

福建族谱中还记载某房某世某人“往台湾”“外出台湾”“出居台湾”、详细的登记,对某人赴台之后又回乡定居。族谱还记录着赴台族人“往台湾失船”“自台回籍,失船没海”、某人“往台无考”的事件,后人因此得以知晓祖先在闽台之间的艰辛开拓过程。

2.家书信件。“家书抵万金”家书是闽台人之间信息与情感沟通的珍贵记录,是跨越海峡的无形桥梁。游子叙述境遇,抒发心情,表达对人对事的看法,家人收信“尺牍书疏,千里面目”。林则徐家书叮嘱长子林汝舟:“若于世事,则应息息谨慎,步步为营……此为父五十年阅历有得之谈,用以切嘱吾儿者也。”叮嘱儿子择友及做事、做人的原则。沈葆桢家书“福州百物昂贵,家中何以度日?此间万难支持。”表明廉政态度,对子女教育“家中诸事以俭为主,持家者尤须以身率之。”林觉民《与妻书》为情书之经典。

在海峡两岸开禁初期,福建省东山县“寡妇村”以书信寻亲,书信代笔人黄镇国几十年代笔近千封海峡书信,成为闽台亲人的诉衷情、盼团圆的“海峡鸿雁”,也是修复两岸离散家庭的重要依据,从寻亲、报平安、诉离情,到返乡探亲、定居、化解隔阂,是闽台关系上极为特殊的历史记载,成为研究现代闽台人政治、经济、文化冲突与磨合、家庭离散聚合的重要史料,也为后人认识这段特殊的历史留下珍贵史料,成为闽台博物馆重要的馆藏。

日记票证账本史料。先人长辈的日记是家史的重要档案,日记记叙家人生活的琐事,每一天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是人们常用的记事方式,从最简单的账本到家中重要事件记录,都记载着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林则徐日记》“写家书一封,托盐馆林道和年伯寄省。”(《壬申日记》嘉庆十七年十一月初五)记录林则徐写家书的时间,传送方式及收信人。《严复集》中的严复日记,记录自己生活起居、服药治病、家庭收入和各项支出,事无巨细如“买螃蟹去洋一元”。以流水账形式,记述日常生活和读书生活。日记的自由放松与不加修饰的真实,为闽台社会历史提供翔实的资料。

3.家庭音像史料。家史研究需要复苏记忆,影像资料对记忆的再认,具有非常直观的启发作用,老照片能唤醒家庭成员埋藏深处的记忆,特别是看到已故祖先的生动影像,血浓于水的亲情油然而生。家庭影像史料包括,照相馆时代,照张全家福是闽台人在每年春节家人团圆之际,重要的家庭活动,记载着家庭团圆与新一年的开始,每一年的全家福,家庭成员的人数、容貌的变化,能够说明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的变化。生动的音像资料,详尽记录着家庭的发展与变化,动态信息更真实地反映家庭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情况,是家史中的全息资料。

4.家庭长者口述回忆。家庭长辈的口述回忆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拉家常是家庭成员间沟通的常见方式,闽台人之间的频繁往来,特殊历史,成为两岸家庭道不尽的话题,因此闽台人好“讲古”“攀讲”,长辈与晚辈间的交谈,多是长辈讲述其人生经历、家庭变迁,家族先人轶事,反映时代的特征和家庭长辈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今健在的长辈多为20世纪20-3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依稀能叙述父辈与祖辈的逸闻趣事,能追溯到清末民国初的家庭往事,经历改朝换代、抗战与内战、两岸别离等惊心动魄的人生历程,晚辈们在交谈中感受家庭长辈的人生奋斗精神与闽台之间可不断的血脉与亲情。

(二)家庭物件是闽台文化的物质载体

家庭物件是祖辈遗留下来的非文字的实物,闽台家庭中都有一些传家物件,有最基本的祖屋老宅,最主流的金银财宝,最普通的锅碗瓢盆、家具什物等,或许是有特殊寓意的一支笔、一把扇子、一件陶瓷器皿,闽台人家中特有脱胎漆篮子、餐具、油纸伞、陶瓷木制品等老物件。物件虽然是单个零散,不如文字史料系统完整,但传承性强,因为是长辈遗存,格外珍惜。特别是闽台人离家习惯带上家中有庇护、珍贵、代表性的物件,有母亲妻子缝制的衣物,父兄赠予的信物等,寄托着家庭成员的情感与精神,见证家族的荣辱兴衰,打上家族的特别烙印,蕴藏无数家庭记忆,代代相传,成为价值连城的传家宝。

家庭保存下来的老物件,又成为后人追根溯源的重要依据。如林则徐父亲家的一盏两根灯芯的油灯。记录了林家安贫乐道,诗书传家的家庭美德,超然物外,志存高远的家风。家传物件是历史的见证,史料的可靠来源,具有形象直观性。如福州古民居福传统厅堂,灯梁放置的位置与灯座数量记载着家庭男丁的事业的方向与数量。闽人家中有出门在外的亲人未归,在节庆或家中重要活动时,饭桌摆放上碗筷或亲人曾经用过的餐具,代表其在家,表达家人对游子的牵挂。台湾乡亲回故里,眼见家中老宅、老物件,恍惚离别只是昨天,叶与根的血脉亲情顿时涌上。

(三)家庭生活方式保留了闽台家庭的秩序传承

家庭生活方式包括家庭生活条件、生活观念和生活行为三个基本要素。家庭生活方式涵盖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生育、教养、消费、休闲、交往等领域,形成特定的形式与行为表现,如家庭饮食、起居习惯、生活态度。家庭生活方式既有传统的家庭习俗,又有繁衍新增的内容,家庭生活方式连接着家庭的过去与现在。闽台小吃丰富相似,是闽台人家庭共有记忆中妈妈的味道,体现闽台家庭饮食的特殊性,经过几代人的沿袭,成了祖传秘制的私房菜,闽台家传地方菜的关联性强,汇集成具有闽台地域特色菜系。饮食习惯还是闽台家庭生活的秩序与规则,如福州线面、闽南面线糊是每个闽台家庭的日常主食,家庭必备之物,伴随一生:是结婚定亲的“喜面”;家中添丁的“福面”;产妇的“落地面”;婴儿的“长命面”;请客的“迎客面”;家人远行的“太平面”;生日的“寿面”。线面“牵丝挂缕”连着闽台家庭过去与现在,承载着家人的情感与期盼。

(四)闽台两地家庭重大活动的相同秩序

闽台人家庭重大活动包括婚丧嫁娶、节庆祭扫,程序复杂、规制严格、仪式隆重、家庭成員参与度高,并留下书面、影像及口述资料。重大活动在仪式上均依照祖宗之法,摆放祖先牌位,祭天地祖先后方可进行。祭祀祖先活动遵循传统规则或摆放先人生前所好之物,祭祀过程中长辈时常会讲述祖先的逸闻趣事,要求晚辈按规矩祭拜祖先,强调后人必须遵循的家庭责任与义务。

(五)祖训家风是闽台人的精神传承

祖训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寄托着先人对家族后代们的期待。祖训家风是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家庭制度、精神境界、传统作风,是家庭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收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著名人物的家训格言共200余则,家风故事30篇。内容涉及范围广,形式多样,有治家教子的训诫,修身、涉务之道,治家之道。家训内容以儒道释为指导,结合家庭,通俗易懂,以诗歌、格言、楹联的形式,文辞浅显,朗朗上口,意义深刻。严复家训的“群先己后”为后人的座右铭。刘家祖训“耕心”为后人提高自身素养的原则。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促进后人英才辈出。祖训家风是对下一代的启蒙、教化并贯穿于其终身。祖训家风世代烙印在后人的灵魂深处,其传承的稳定性、持久性超越家庭的物质传承。

猜你喜欢

家史
春节“家”年华
《黄河东流去》创作考论
家史
家风传家训
7个家庭70年的“家史”
把握深度融合特征讲好国企红色“家史”
在中学德育教学中渗透家史的措施研究
从《家史》到《阜平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