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2019-05-21王芬

丝路视野 2019年7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队伍辅导员

王芬

摘 要:高校辅导员由于其岗位特殊性,拥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他们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一负责人,参与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阶段,对每位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高校辅导员制度从产生距今已65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制度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也在不断扩大,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危害性不容小视。本文结合S大学在职辅导员的实际案例,在充分了解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含多个方面,结合教育部24号令中列举的辅导员工作职责,本文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总结为五个方面:1.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相关的工作;2.与大学生道德品质、优良品格、自我能力提升等相关的教育活动或实践;3.与大学生的班级建设、规范化管理、日常事务管理等相关的工作,包括班干部的选拔培养、考勤、奖助贷等;4.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相关的工作;5.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相关的工作,包括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矛盾冲突等。

(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以S大学为例)

本文通过列举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来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现状,从而探索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如:曹某,男,25岁,在S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担任专职辅导员已3年。曹老师说,当初本科毕业的时候,学校针对优秀毕业生有一项可留校任职的政策,因此他选择了留校任职辅导员。在3年的工作中遇到了不少突发情况。学生宿舍楼晚上11点就会禁止进出,有一个大二的男生晚上12点多想偷偷地去网吧上网,就从二楼宿舍的窗户上跳了下来,结果造成左腿骨折。曹老师第一时间把学生送到了医院并通知了学生家长,他将情况如实反映给了家长,学生的父母认为辅导员没有尽好对学生的看管责任,非要校领导给个说法,最后学校不得已对曹老师进行了取消当年评优评先的处罚。

结合上述案例,可以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由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可知,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众多的大学生,工作内容是和大学生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对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辅导员的任务不仅仅是“带”学生,而是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各方面的难题,帮助他们成人成才。因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

2.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繁杂、耗时长又循环往复,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过大,工资和福利待遇低,晋升难度大,职业生涯发展有限,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原因,很多辅导员都选择了调岗或离职,很少有人能够长期的坚持,因此辅导员队伍的更新速度比较快,增加了培养专业化辅导员队伍的难度。

3.辅导员人数欠缺,师生比例配备不达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高校专职辅导员要按1∶200的比例配备,但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不符合这一要求,这就造成了一個辅导员带的学生过多而兼顾不过来,从而产生巨大的工作负荷和压力。

4.缺乏职称评定优势,晋升空间小。

高校的职称评定一般都比较看重个人的科研能力,但辅导员的时间几乎被学生管理工作占完了,所以在科研数量和能力上就比普通教师落后很多,这就在根本上为他们的职位晋升设置了一个障碍,导致他们享受不到同期入职教师的工资和职位待遇。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

Hamann和Gordon将职业倦怠视为职业危害。职业倦怠是长期工作疲劳的一个反应,多发生于需要长期付出情感的行业,教师就是一个高发群体。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Maslach和Jackson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反应,是工作压力的结果之一,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10]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有以下三方面的具体表现:

1.身心、情绪和认知方面:生理和心理都感到疲倦,易劳累且身体素质变差;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下降,逃避和排斥工作,进而产生离职的想法;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等认知能力发生变化;情绪低沉压抑,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活力等。

2.工作态度方面:责任感下降,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应付工作;对待学生冷漠且缺乏耐心,不会主动接近学生,甚至厌烦学生主动来找自己等。

3.自我效能感方面: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缺乏自信心和成就感,不认同自己的工作价值,消极情绪越来越严重,与刚入职的时候相比,越来越缺乏上进心,更因为工资低待遇差等造成心理上的失衡。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职业倦怠有着很大的危害性,探究其出现的原因有利于从根本上采取应对措施,从而预防或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造成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个体、职业特性、学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个体方面。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价值追求、对压力的承受和调节能力等综合影响着个体的工作状况,对职业倦怠的产生起着主要的作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其价值追求也较高,当付出较多努力却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就会产生落差感,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个体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和处理方式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产生,以积极主动的方式面对工作压力将体验到较少的倦怠感,反之消极被动的方式将体验到较多的倦怠感,这就要求个体要提高自己的调节能力,选择合适的方式减压。

2.职业特性方面。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着工作超负荷的现象,他们的工作量过大,要常常加班,而且由于自身必要工作技能的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个人的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同时,辅导员大多在工作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精力、脑力和情感,但往往却得到很少的回报,他们的薪酬和社会地位都不高、个人价值也得不到体现,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学校方面。学校往往认识不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忽略了辅导员的自身需要和发展,同时对辅导员的工作没有明确的界限,无形中扩大了辅导员的工作范围。除此之外,学校缺乏对辅导员技能的专业培训,对辅导员的考核和职称评定办法也不够完善。

三、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改进对策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影响着大学生的成人和成才,根据以上辅导员的工作现状、职业倦怠的表现和成因,找出相应的改进对策,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有利于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一)校正自我认知,提高抗压能力

1.辅导员要校正自我认知,根据自身的兴趣、性格和能力等,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期望值,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避免产生较大的落差感和压力;

2.在遇到工作压力和挫折时,要积极应对,学会宣泄消极情绪。找亲人朋友倾诉、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痛快地哭一场等都是很好的宣泄方式。同时,也可通过听音乐、做运动、睡觉、旅行、给自己找些其他事做等方式转移工作压力上的注意力,更要避免将工作上的消极情绪带回家里或传染给其他同时,因为消极情绪有很大的传染性,容易使生活和工作环境变得消沉。

(二)减小工作负荷,确保付出和回报的等价性

1. Singh在1989年通过研究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因素得出结论:职业倦怠是由于身体和精神压力而出现的。[11]因此校领导一定要认识到工作负荷过重对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可知,工作压力过大或过小,得到的工作效率都比较低。[12]

上图的压力-绩效曲线表明,适度的工作压力才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因此,学校一定要给辅导员减负,扩大辅导员队伍的数量,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并通过必要工作技能的培养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增强他们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2.在付出与回报方面,学校要注意辅导员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首先提升辅导员的薪酬待遇,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其次制定一些激励政策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组织一些竞赛类的活动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从而减轻职业倦怠感。

(三)明确工作职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科学考评

1.学校应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减少模糊的工作范围,避免给辅导员安排较多的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从而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生身上,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管理工作上。

2.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关系着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应从入职的时候就开始,学校可以对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和管理学生的方法,随着入职时间的增加,可通过“老辅导员”传授经验、专家的系列讲座、专业技能培训、经验交流会、专业技能比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3.科学公平的考核和职称评定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在考核时,要綜合考虑每位辅导员在工作上的付出、失误、个人能力、优缺点等,做到考核的公平公正;制定职称评定制度时,可根据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适当降低科研所占的比例,但具体的实施还需学校进一步完善,减少辅导员个人职业规划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感。

参考文献

[1]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务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徐瑾.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人格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周良书,朱平,俞小和,等.中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burnout[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1.

[5]Hamann,D.L.,Gordon,D.G.Burnout:Anoccupationalhazard[J].MusicEducatorsJournal,2000,(3).

[6]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5).

[7]孙红.职业倦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队伍辅导员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大雁的飞行队伍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
气象行业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还剩多少人?
“有为”也应“有位”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