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美术设计在古镇改建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塍古镇高公兴酱园”影视基地改造项目为例

2019-05-20姬鹏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酱园古镇影视

姬鹏

1.古镇改建现状分析

1.1 水乡古镇的概况

长江以南的江浙地区水系发达、气候润泽,自隋代开凿运河以来,“水乡古镇”逐渐成为江浙地区汉民族临水文化的代名词。它以其特有文化脉络扎根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风貌及风土人情中。历经明清两代的演化,逐渐形成以黑白为主调的建筑样式,形成以粉墙黛瓦、水波竹影凝练出的和谐居住环境。以“水”为线,以屋舍为面建构出独特地域性的千年汉文化肌理。江南水乡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及其衰落与一定的社会背景、经济因素有关,但是,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内容如道德伦理观念、宗族血缘关系、堪舆风水学说等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传统城镇的营建和发展。因而它是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1]

水乡古镇伴水而居,因水成街,聚水成镇,发达的水系作为流通渠道,成为流动的交通枢纽与文化脉络。它们根据各自的地理特征及功能延展,在久远的历史演化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传统特质。先后历经百年战乱、以90年代前后的开发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现状。随着水乡开发的逐步完善,在嘉兴50公里范围内形成了七大古镇文化旅游品牌(乌镇、西塘、同里、甪直、周庄、枫泾、 锦溪),仅在新塍塘河区域便拥有最为著名的江南古镇乌镇与西塘。因为河道形态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由单道河流形成带形成镇;由“十”字形、“上”字形河流形成星形城镇,如南浔、甪直、乌镇;由“井”字形河流形成方形城镇,如周庄;由网状或枝状河流形成团形城镇,如同里、西塘。[2]早在世纪之交,各地政府针对有商业价值的古镇斥巨资进行大规模的迁改与整体布局规划。捆绑商业诱惑的地毯式开发,虽不乏经典案例,却也造成偏远村镇以此为模板的疲惫翻制,更甚者沉浮于开发大潮的奔流之下,尘封过往,极尽遗忘。

图1 高公兴酱园外景现状照片

图2 园内年代建筑现状照片

图3 韩国特色小镇——顺天影视城

1.2 新塍的影视规划理念

“新塍”便深藏于喧嚣之外,如撂于墙角的旧物,还了雨巷的宁静,却破败不堪、微颤而立。古镇历经上世纪的战乱洗礼,残缺殆尽,现存历史街区主要分布于陆家桥以西,凤舞桥以东,新塍塘河两岸。历史街区长约千米,南北长百米之余,以市河两岸的西南大街、三元街、西北大街、中北大街、中南大街为主。虽然东部市河以北传统格局尚存丰乐街、东北大街,但历经战火摧残,古建群落消失殆尽,千年古镇之风貌仅存气韵。新塍作为具有同等地理优势与先天资源的古镇,错失了特殊年代的伸展,更未能赶上大刀阔斧的整改步伐,只能以没落与孤寂,将曾经的喧哗与荣耀尘封于残垣断壁的历史尘埃下。身处围合的棋盘死局,变与不变都决定着这座江南古镇的格局,而选择何种理念来挖掘其潜在的价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新塍古镇选择以“影视”为特色来整合规划,对于政府及设计方都是全新的研究课题,首要前提便是找到核心的概念主线。将改造后的影视拍摄区为圆心,慢慢辐射到本土多元文化的外围圈构架其布局。以千年古刹能仁寺、关帝庙的设计与修缮完善佛道文化的底蕴筑造,突显新塍特有的宗教文化。而百年老宅屠家祠堂的设计与修缮体现为宗族脉络文化,以本镇屠家的姓氏脉络梳理出江浙范围内的宗祠文化旅游区块。凌家厅、郑家厅、朱家厅、小蓬莱的修缮则体现独特的浙北民居民俗文化。新塍影视产业园旗下的高公兴酱园博物院用以展现嘉兴传统的酿造文化,外围街巷重点打造以新塍传统特色糕点为主的特色小吃餐饮文化。除此以外,以民国风情街、新塍戏院、电影院、知青剧团、知青食堂等区块规划为一条贯穿历史脉络的民国、知青文化街区,完成对老、中、青、幼四代人的情感梳理,形成完备的水乡影视基地、年代风情拍摄街区、古镇原生态观光区,从而最终打造新塍特有的影视旅游文化。(图10)

1.3 高公兴酱园街区的现状

江南水乡古镇的建筑布局和风格均遵循“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主张布局精炼、造型简洁、色彩雅致、线条柔美的亲水理念。以“水”为源的高公兴酱园正是这座古镇辉煌历史的印证,以水布局,以水营商,也因离水而落寞的残存于塘河西岸。酱园位于新塍镇西南大街南岸,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原主体为五进三跨院的砖木混合式建筑,现残存的文保区块为典型的徽派民居院落群。(图1)沿着西南大街相望,外立面由七间木质门面房及砖混大门组成,院内各个时期的混搭集中体现了酱园历经百年沧桑的历史变迁。沿河石埠作为往来货船装卸货物的码头,院内设有门店、仓库、账房、收发验货、生产晾晒等各处功能性场地,其鼎盛期的厂房近几百余间。而非文保片区则以砖混板楼与钢构厂房为主,主体承重结构均保存完好。(图2)

2.影视美术设计的特色优势

2.1 学科优势

电影不仅涵盖综合的视听造型,电影视觉的呈现形式还决定着影片的成像风格。影视美术设计作为最重要的造型手段是影视视觉创作的核心环节,所有风格鲜明的电影作品都以电影场景的设计与制作为基础依托。影视场景设计有着自身的设计规律,除了强调建筑的还原及实用性,还要借助虚实结合的场景营造来满足影视拍摄的要求及成本把控。风格多样的历史年代场景,内外借景的拆分整合都成为影视造景的最大特色。其设计目的既不是纯粹的写实性还原,也并非体现经久耐用的实用性,而是塑造视觉创作的角色性格及满足拍摄所具备的空间调度。由于影视制作的周期与特殊性,国内外多数影视作品的场景拍摄与制作首先都以灵活多变、多快好省为基础来进行构建。因此,影视基地的多元化,设计与搭建的灵活性,成为影视城规划最为典型的基础理念。中影怀柔的影视基地、上影车墩的影视公园、横店影视基地的建设初衷不仅满足了各大影视项目的拍摄需求,更是以影视为媒介来带动周边村镇的文化产业开发,最终发展成为完善的商业体块。不仅如此,这些影视基地除了满足于正常的拍摄之外,更成为地标性文化名片,受国内外游客所追捧。(图3)

国内众多影视产业园都以国内的著名美术师为总设计师,针对地方特色展开梳理设计。例如,关东影视城就把沈阳部分特色殖民建筑与北派明清古建做了合理的整合设计,既满足了摄制组的拍摄,更重要的是以一座荒地建起的城郭,营造出了独特的“关外风貌”。“江南古镇”作为江浙一带的形象品牌象征,无论西塘还是乌镇,均以旅游为重点产业,即使偶尔与影视邂逅,也未能真正产生良性的影视业态。影视作品中的“江南”古韵多为影视城搭建的景片式街道,内部局促空间,结构、质感难有凝重的人文气息,更无法完整地呈现真实古镇的水韵脉络与沧桑印痕。因此,只有借助于影视美术独特的造景手法,凸显古镇地域特色,从而达到拍摄需求的影视基地才是关键所在。

在众多国内外知名的江南古镇中之所以未能产生影视业态,最为根本的理由就是单一按照建筑本身的年代特征去修复它,而影视美术创作的独特性不仅要求场景严谨的体现建筑的年代特征与生活质感,还必须做到既符合历史原貌又符合影视拍摄的空间需求。以综合功能的时效性为主,结合影视主题特色,以道具陈设来增添场景的生活气息。这是一般建筑设计院所无法满足的。行业所限、专属不同,究其原因还在服务对象不同,开发理念不同,以及制作要求的巨大差异。

2.2 设计依据与概念定位

依据一:新塍古镇自身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与历史原貌

依据二:周边已经成熟的旅游区块及交通条件

依据三:影视美术独特的空间整合及制作方式

依据四:影视创作与旅游开发的结合,利于“旅游”品牌的建立

依据五:影视产业与古镇保护的形态互动,利于“古镇”可持续发展

图4 酱园实景布局卫星截图

图5 酱园规划设计布局图

图6 酱园套景设计案例——内为摄影棚,外为车展大厅

图7 酱园文保建筑现状及模型图

课题方案主要体现在新塍布局规划的特殊节点,以“高公兴酱园”为影视主题产业园为研究对象。其价值不仅符合整体方案的实施,更因为原有的建筑基础样式存在多元化,完成符合影视多元化的设计思路。以影视美术的专业特色恰巧可以弥补酱园的整改缺陷,除了能够还原古建片区,也可以摘出50年代、80年代的旧厂房进行大胆的风格转化与包装,从而更好地保留其原始特征,间接改造为经济实效的全新业态。借以影视置景惯用的造景技术,以效果修复、套景贴面、氛围营造等影视手法,最终设计出符合古镇开发诉求,满足影视拍摄的整套规划理念。

在有了对保护的认知措施以后,还得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有力量来实现保护的要求。首先还是要全面地研究乡镇的经济发展,综合解决乡镇的发展方向、发展布局,以及这些建设与保护古镇风貌之间的问题。[3]保护与开发并存成为设计的核心出发点。所有古镇建筑群落的通识及惯性开发理念,都以此为中心展开,唯有设计元素及服务主旨的差异性不同。江南古镇几乎都以打造古镇“酱园”文化单线旅游品牌,其利用价值仅仅是旅游观摩收益。按照著名古镇规划专家阮仪三教授的建筑风貌分类法来分析,新塍酱园除了古建遗存的文保片区为一类建筑,其它建筑群多数为“三类建筑”、“四类建筑”。对于四类建筑的常规处置多以新建为主。酱园中心区域多次翻建的建筑体达60%,如果仅对这些建筑群进行大规模的拆建将耗资巨大,新塍政府难以负担,吸引社会资金注入则更为艰难。(图4)即便如此,针对文保片区的建筑群采取修旧如旧的办法,依然面临拆迁的巨大工作压力,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采取新建,更难以保存原酱园的古朴遗韵。然而,借用影视美术“真假结合”的特殊情景制作法,规避大规模的重建既可以更好地保护原有历史风韵,还能实现特殊年代的跨代组合施建。以不同的历史区段为界限,通过影视美术来诠释“内外结合、外贴内设”的独特理念,以不同历史街景来分切整合为一座城池,从而建成更具特色风貌的“影视”水乡古镇。“拍、看、展、论、游”五位一体,功能齐全。即兼具“影视拍摄、影片观看、产品展示、高端论坛、特色旅游”各大功能。

2.3 整体设计布局

遵循影视美术特有的包容性原则,梳理出新塍古镇特有的江南文脉、古建风貌、名人传记,深化认知高公兴酱园的建筑形态与肌理特征。针对我国影视基地现有的策划概念与新塍产业的特性来进行整合,从而凭借场景设计将荒废之园转化为存旧立新、成本可控、功能多元的影视产业综合体。

整个酱园开发以影视拍摄基地的策划概念与产业需求来进行整合,利用酱园现有的平面布局,主区块划分为晚清工坊区、民国历史街区两大主体。工坊区以酱园博物馆与染坊为特色,不仅能够保护与修缮好高公兴酱园文保辖区内的古建遗址,还能够结合嘉兴酿造文化与丝织文化来改造古建筑群。而针对现有的砖混厂房片区则划为南北两大区块。北面筛选保留建筑主体较好的结构,利用原有的布局来施展易容术,规划为以民国火车站、警察局、戏楼等节点,形成完备的街道及民巷。南面多以简易钢构厂房为主,可以在红线范围内拆除重建,最终结合东沿线打造为北派的北平街道,以集散地的主入口建设城楼,打造成东线城墙的标志性节点。以此布局层层深化,纵横交错而节节开花。最终以精致舒缓的街道变化涵盖民国酒店、明清茶楼等内景,凭借影视美术的魔术造景手法搭建起独特的影视风情建筑群。以古镇文化旅游品牌和影视观摩体验为亮点来带动新塍其他区块的影视旅游资源,以此延展至配套服务产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图5)

图8 酱园码头设计模型图

本课题的研究团队通过对高公兴酱园的数据分析与实地测绘,在27000平米的建筑群落中依照年代、样式、破损度进行详尽的分析归纳,通过文保片区、非文保片区两块最终划定出概念方案的实际面积:改建面积6600平米、新建20400平米(真实搭建18200平米,景片搭建12200平米)。再根据原有的街面宽度与拆建布局把街区规划为:高公兴码头、旧址酱文化陈列馆、羊城街区、北平街区、梨园府邸街区、民国厂房街区、重庆老街区、教堂街区、石库门街区、监狱片区等。在如此小的建筑面积内,以现有的建筑为依托,实现如此多元化的混搭布局实属不易,结合实际情况来规划出不同类型题材的拍摄空间及旅游导览线路。[4](图6)

2.4 片区节点特色

江南水乡的历史建筑大致特点如下:第一,结构以传统的硬山式为主,多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第二,高度层数一般以一两层为主;第三,建筑色彩风格多为黛瓦粉墙式,相对朴素;第四,建筑用材不一而足。等级高者,采用斗拱。等级低者,采用梁柱作。一般主要结构采用木结构,围护结构采用砖结构。[5]文保片区虽然仅占酱园偏安一隅,却完全符合阮教授对于江南古建的定性,三跨四进的院落虽有落败,主体建筑却近乎完整。现存院落的主体框架为石库大门(60年代翻改)、沿街门市部、账房、银楼、工房、食堂及仓库。原北侧两进主楼为晚清砖木建筑,穿抬混合式梁架结构。主楼坐北朝南,进深五柱,廊下保存有精美的木雕雀替与垂花柱,瓦口为花檐滴水。这一区块的设计偏向遵循原有布局的修缮原则,以影视美术特有的复制、修旧手法施以效果,再结合陈设的气氛营造,得以复原当时的室内陈设样式,再现百年喧嚣的厅堂与静怡的别院。(图7)

沿河石阶埠头仅剩地基,这里曾经作为酱园各色产品运输的集散地,借此基础设计为新塍水路旅游路线的上下船码头。一则符合整个河道旅游的布局及游客集散;二则用于强化酱园特殊的水路节点,配合东侧的门市及北门的出入口,设计一个极具民国遗韵的石库门码头。作为旅游集散与影视拍摄的一个涉水平台,它成为酱园北入口的重要场景。(图8)

一进院落的老门市与二进的账房作为保存最为完善的北院区块,则作为连楼设计,借用古镇特有的走马楼形式南北贯穿,待主体修缮后补齐门窗的窗花及雕花雀替,再以当时的场景陈设布置。这样既再现了酱园昌盛时期的盛况,又腾出了最为典型的阁楼来用以拍摄内景,互不妨碍,相得益彰。中院的灌装车间及蒸馏车间围合成为该建筑群最阔达的院落。这里原来用做晾晒及发酵,院中酱缸的位置从新布置陈列,则再添生机。最南面为一间现代的砖瓦房,可配合整体晚清风格设计,前脸拆除多余墙体后贴山花墙面改造,两侧山墙施以锅耳墙美化,建成一座以酱园文化为主的文献陈列室。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宣传高公兴三百年的历史风貌,还可以简单陈设后用作拍摄办公场景,形成一个独立于前院的拍摄地,从而最大程度来发挥其实用价值,不去破坏酱园西侧的主游览线路。

此外,非文保片区的节点更具特色。本文篇幅受限不能逐一列举,仅以单个案例论证其价值。酱园南片区的规划必须依托现有的建筑立面,适当融入个别地域元素来展开小空间打点式设计,尤以影视美术的套景方式来处置狭长的墙角空间,力保布局合理、稳中求胜而不失添花纳锦。“因地制宜”“节省空间”成为节点设计的理念,利用外立面干挂及局部花纹贴面的处理,吸纳并利用大型建筑的结构墙体来做支撑。例如,车站大厅北墙(内部为摄影棚)与羊城大街骑楼南墙(内部为商铺)所形成的狭小犄角空间,本来仅作墙角的储物空地,而经过团队设计师深化设计最终转换为上海弄堂的石库门巷。(图9)即便没有足够的内景空间,以“之”字折线设计成一条窄巷反而别具特色,满足了部分枪战追逐的特殊曲线空间。而内景则刚好利用一侧的摄影棚拆分搭建,有力地实现了受天气制约的外景限制,实现了内外景拆分及大小配属空间的有效叠合。总而言之,方案力求在酱园设计中把建筑的每个转面、每一区域都能物有所用,成为游客可以拍摄的小型景点。除了石库门巷,北平街道的芝麻胡同也是应运而生的设计产物,布局紧凑且小巧精致。这样的补充设计不仅冲破了原有主体建筑群的单一与呆板,同时营造出特有的南北街巷市井文化。

图9 弄堂区块模型截图

图10 新塍影视产业布局图

3.结语

今天,作为古镇规划的研究与设计几乎都以建筑专业的行业标准与“水乡”时代的商业范本来进行设计,巨大的改造成本,同质化竞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一些地理位置偏远,建筑面貌残破的微小型古镇而言,这样大兴土木的开发是难以实现的。随着影视产业的繁荣,部分西南古镇以影视为切入口进行跟风设计,确难以抓住影视行业的命脉。落得丧失本土风貌不说,还被影视剧组所摒弃。以“影视”为主题的古镇改造项目必须从影视美术行业抽调精英来做前期规划,方能真正符合影视拍摄的特性及诉求。而基建与水电铺装则应该交给建筑规划院来深层细化,从而更好地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及耐用性。这样的跨学科结合既满足了影视场景规范,也达到了各项建设指标的限规。对于新塍古镇“高公兴酱园”的转换设计应用研究正是这一案例的尝试,以此摆脱固态的传统古镇设计模式,借助影视美术造型的创新之举来营造酱园的风姿独韵,探究古镇文化产业多元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注释:

[1].阮仪三,李浈,林林:《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第11页。

[2].阮仪三:《阮仪三与将那水乡古镇》,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8月,第16页。

[3].阮仪三:《阮仪三与将那水乡古镇》,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8月,第173页。

[4].姬鹏:《影视美术设计在浙江村落影视产业开发中的创新方法研究》,《电影评介》,2017年8月第15期。

[5].阮仪三,李浈,林林:《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第10页。

猜你喜欢

酱园古镇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济美酱菜,每一缸都有故事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老长沙人的酱园生活
影视风起
同里古镇
影视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