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镇江酱园
2017-04-13潘春华
◎ 潘春华
旧时镇江酱园
◎ 潘春华
俗话说: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旧时镇江的酱醋业,通称酱园,又称酱坊、酱园店,以制作和经销酱油、酱菜、豆瓣酱、香醋、豆腐乳为主,有的还兼销黄酒、麻油、食盐等调味品。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中有四样由酱园经销,可见旧时的酱园店对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重要。
旧时镇江酱园遍布城内东西南北,设于大街小巷。据《镇江市志》记载:“解放前,镇江先后有数十家酱园,20年代有9家,30年代有28家,到抗战刊号前有30余家。”如大西路上的恒顺酱园、万美酱园、人和酱园,迎江路上的益美酱园,银山门附近的德顺祥酱园,小码头街上的慎余酱园、德昌永酱园,又新街的义和泰酱园,三善巷内的裕盛和酱园、大有源酱园,小街里的德丰祥酱园,宝塔路上的谈森和酱园,龙江巷内的森和裕酱园,小闸口的谈万和酱园,戥儿巷内的万源酱园,上河边的泰源酱园,五条街附近的同裕酱园,南门大街的恒美酱园、懋顺酱园,还有恒大酱园、裕和祥酱园等等。
旧时镇江的酱园,生产工艺虽手工操作,产品质量却十分讲究。例如,香醋制作,讲究“酸而不涩,香而微甜,醇厚鲜美,色泽透明,愈存愈香”的特点,起初以酿造百花酒的副产品酒糟加入谷壳酿制,发酵依靠天然日光,周期需半年左右。谈森和酱园采用“焐缸速酿法”,用砻糠、木屑等燃料直接加温,酿造周期缩短至一个多月。恒顺酱园则率先以糯米为原料酿制香醋,采用独特严格的工艺生产,既开辟了香醋生产新途径,又创新了镇江香醋“色、香、酸、醇、鲜、浓”的六大特色,使镇江香醋享誉中外。又如酱菜制作,讲究单腌、双腌、卤泡等生产工艺,使酱菜具有鲜、甜、脆、嫩的特色。再如酱油制作,讲究周期性,清明至黄梅结束为投料期,夏秋为发酵期,冬春为榨油期。在投料和发酵期间,酱园的作坊备置酱缸数十只乃至数百只,用于投放坯料,排列作坊露天晒场自然发酵。酱色最佳,味道最鲜美的酱油叫做“三伏抽油”。
老镇江的酱园,店堂布局一般是曲尺形的柜台临街,柜台里面置有椭圆形的多层货架,上层放置瓶装的酱油、酱菜、香醋;中层放置装有各种酱菜的陶钵,酱菜有乳黄瓜、萝卜头、红萝卜干、大头菜、什锦菜、醋蒜头、咸莴苣、嫩芽姜、条干、瓶儿菜等;下层放置各种调味品。货架两侧放置散装的酱油缸、香醋缸、黄酒坛、豆腐乳坛、辣椒盆、豆瓣酱盆。货架上挂着大小不一的打酱油、醋和酒用的竹端子,竹端子是一种竹制的量具,下端是竹筒,上面留有长长的把,有一两、二两的,也有半斤的。柜台下一排抽屉里,则存放着包酱菜用的干荷叶及捆扎香醋、酱菜用的细麻绳和钱串绳等物。酱园的店招与众不同,通常置于店门两侧墙壁上,右面为酱字,左面为园字,每个字高约一丈二,宽九尺,白漆底,黑漆字,十分醒目。有的酱园在店堂还挂着一些木制油漆的红底黑字楹联:谷豆精酿源万历,酱醋美味播千年;金鼎酸咸同味好,玉缸滋味细研求。
在老镇江众多的酱园中,印象最深的是南门大街南段紧靠古通巷口的恒美酱园,老板姓蔡,大家都尊称他“大老板”。恒美酱园在镇江酱醋业中称得上是个大店,门楼、墙檐皆用水磨砖砌就,大门上方砌有阴刻楷书《恒美酱园》四字门匾一块。店堂三开门宽度,檐口高二丈一,三级条石台阶,地上青石铺面,玻璃屋顶,大白天店堂总是亮堂堂的。店堂后面是酱园的露天作坊,足有十多个篮球场大,地上一字排开埋着四百多只直径一米五的大砂缸,靠北边一百多只缸,缸上有木盖,缸下有火道,可以烧砻糠、木屑加温,用以酿制香醋。南边的二百多只缸全都用作制酱、酿制酱油,缸上架着人字型木架,是盖芦席用的。雨天盖上,晴天掀开,任其日晒自然发酵。
恒美酱园以制酱、酿醋为主,腌制酱菜为辅。在做酱醋的后作坊,有两位大师傅,一位姓高,一位姓汪,都是苏北人,不但手艺相当好,为人处事也忠厚勤恳。每年春末,酱园大量收购老青菜、老莴苣,腌制瓶儿菜、咸莴苣。这些老菜都是附近“下河头”“小教场”“大觉寺”“京岘山”的菜农用肩挑、车推送来。在收菜的同时需雇人将菜切碎便于腌制,附近的老、弱、妇便自带工具来酱园切菜。一个人起早带晚,只能挣得一升米的工钱。
恒美酱园的产品,最有名气的当数豆瓣酱,酱色纯正,味鲜可口,不单是附近住家购买,连城外银山门一带居民以及东门、南门外的菜农和东乡、南乡的乡民也慕名前来购买。每天上午九、十点钟,酱园店生意最红火,店门口息满了菜担子,卖完菜的菜农都顺便捎带一些酱油、酱菜、豆瓣酱、香醋之类的调味品回去。恒美酱园的豆瓣酱、香醋、酱菜等产品,由于品质优声誉好,还销往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九江、安庆、芜湖等地。
儿时,常去恒美酱园打酱油、买酱小菜,酱油不需打最好的,二抽、三抽就成,顺便花五分钱买一包罗卜头。酱园柜台伙计王胖子手脚麻利,一笔生意,从打酱油、酱菜称重到用干荷叶包扎、钱串绳捆扎,三两分钟就搞定了。
如今,城市大了,街道新了,面貌美了,古城终没留住昔日的酱园店。但老酱园店里飘出的酱味醋香,却始终萦绕在我们的鼻尖、心底,久久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