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下的后现代课程观教学实验

2019-05-20荣俊蔚叶双贵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后现代艺术设计课程

荣俊蔚 叶双贵

在信息时代,各种讯息通过不同的渠道自东南西北涌来。大众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等途径主动获取信息从而对事物做出独立的判断。[1]在教育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学生们更迫切地需要在创造和选择的艺术上得到训练,而不再仅仅满足于被动的接受和遵循命令。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叶双贵教授的“开放课堂”实验教学为例,将后现代“开放课程理解范式”作为基础,分析处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后现代课程观的发展状况,以期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探索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解放学生天性、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

1.自媒体时代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传播、互动性能很强的自媒体作为人们之间共享新闻和信息的媒介,在公众中具有非常广的受众面,其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应当重视这些情况给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带来的变化,利用好自媒体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1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自媒体时代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面对信息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着选择的主动权。老师口传心授的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大量的信息和资源通过互联网、视频等实时通讯渠道传出,学生可以通过浏览艺术网站、观看展览现场视频、收听高校公开课等形式来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同时,艺术家们通过微博、微信、视频等网站分享自己的创作和灵感,这也给学生提供了更新颖有趣的学习途径。可以看出,在自媒体时代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主导地位渐渐减弱,逐渐聚合成以信息为中心的多元交互式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更加强调学生自主主动的对信息进行感知、分类和判断,更为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1.2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的课堂形式具有局限性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面授课堂。这种教育有计划,有意识,但是对时间、场地等都有较高要求,限制了一些特定活动的开展,很难满足教学计划外的知识传递要求。由于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创新性和灵活性,在一定情况下需要根据授课内容而改变上课环境。这时,传统的课堂教育形式就有了局限。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教育的这种缺点,不仅在教育时间上实现了“化整为零”,教育地点也不受限制。学生可以自主自由支配学习时间,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教育内容,学习呈现出即时性、灵活性等特点,更适合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1.3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信息来源单一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基本上是通过教师讲授课件、专业绘画课程的训练及相关软件的学习。这个过程侧重于信息的单向传递,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的提高有一定的限制。随着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每天都能接受最新的社会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设计展、学术论坛,扩大视野,了解社会的需求。自媒体时代为学用并重的教育生态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

2.后现代课程观的发展

在以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提出的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课程理论中,由于教学目标已经被事先确定,因此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被忽略,缺少了因材施教的条件。结构化的教学内容经由他人预先设计,排除了学生探索理解的自主思考过程,限制约束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得现代课程理论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因此加大后现代课程观的教育力度,使之更好地辅助现代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m E·Doll)运用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原则、问题与方法,提出了以“丰富、回归、关联、严密”为核心的“4R”说来替代以泰勒原理为核心的现代课程理论。“4R”代表的课程理论框架,不仅是知识体系的载体,更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方式。它的内容不是由教育者提前设计好的,而是在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形成。[2]正是因为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不可预测因素,因此才更需要这样一种能够对此类因素的意外变化具有高度反应的方式来处理。

图1

图2

后现代课程观能够摆脱教育因素对教育者的控制,可利用的资源非常丰富。网络资源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教育载体由校园资源向社会资源拓展,由现实空间向虚拟领域拓展。家庭成员、学校生活和社会环境中的其他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载体,而且这种教育的手段和形式也非常适应大学生的需要和自身特点的差异性。自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较好地解决了以往一些专业课程、学生实践技能培训等在时间载体诸方面的限制,使这种开放性教育平台得到了极大拓展。后现代教育观已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手段。

由于后现代课程观倡导不直接公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教育的实施隐匿在学生生活和周围的环境中,通过营造差异化的情景效应感染学习者的心理,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由此看来,后现代课程观和自媒体一样没有强制性,都是通过学生的自我选择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之中。从这方面看,利用自媒体进行后现代课程观教育具有先天优势,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3.基于自媒体时代下的后现代课程观实验教学

后现代课程专家多尔认为,“关注课程在促进学习者的心灵成长方面的价值”是后现代课程观的一大理论创新[3]。课程并非是传播特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工具,而是有知识的教师指导求知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教育者认为课程是一个多样庞杂且难以描述的开放体系。就犹如一张网一样,它不再是一个基于传统教学封闭、单一的输送过程,而是一个处于开放、多元的自媒体时代下,主动、积极的双向学习过程。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叶双贵教授的“叶双贵开放课堂”就是这种新时代下的后现代课程观实验教学。在叶双贵的课堂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释放他们的创造潜能和天性。例如:在开放课堂中,学生可以凭自己的想法尽情对作品进行创作,没有过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在素描课程中,学生不需要对素描静物苹果进行写实,而是通过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普通的苹果进行创新,得出不同形式、“千人千果”的苹果造型(图1)。在学生进行创作时,教师只是对同学们的思想进行引导,不会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同时,教师对创作过程进行拍照、录影,并通过微信和QQ等自媒体传播平台,实时的将课堂进展情况向外界输出。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会鼓励学生对课程进行回顾,将这一节课的体会用120字精炼地写出来,并将配有学生自拍照和创作草图的学习心得在线反馈(图2)。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使得学生自信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进行创作。这从后现代课程观的角度来看正是“关爱了学生的心灵,促进其成长”。[4]而限定字数的课后总结,更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言简意赅的总结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温习,将无形的知识用文字进行了二次输出,加深记忆。在反馈学生学习心得时要求学生配有自拍和创作草图,是为了鼓励学生们敢于面对自己,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心态。此外,教师通过自媒体将课堂情况与外界进行交流和分享的过程,打破了传统课堂教育的局限,凸显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即时性。学生可以利用课堂、课间休息、吃饭等零散的时间,用碎片化的三四分钟对教师分享的信息进行浏览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可以汲取到自己所需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同样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一来,教学就变成一个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有利于对学生主体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培养(图3)。

4.总结

基于自媒体时代下的后现代课程观的实验教学,旨在打破传统设计教育的封闭性、模式性和程序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利用自媒体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具有探索精神。这体现了一种互相学习、相互尊重的传统美德,是“人性化”在教育工作中的表现,是一种教育责任、社会责任的隐形呈现。

“开放课堂”与学生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将课堂当成一个开放的体系,允许、鼓励教师和学生将个人的经验感想通过自媒体的形式进入教育和课程之中,并将这些经验和感想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种开放的课程理念表现出后现代课程观对教育者和学习者主体性的重视与尊重,凸现了课程在促进人的心灵成长方面的价值。正如著名批评家王林先生所言:“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其重中之重乃是在因材施教中因势利导,让那些真正有创造力的独立个性得以自由生长。”[5]

注释:

[1]徐宏任:《论自媒体时代的信息营销法则》,《活力》,2014年第7期,第164页。

[2]解学仁:《后现代课程观与教师角色转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第6期,第80—82页。

[3]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

[4]何洁,贺美艳,尹文燕:《信息时代的设计教育:泰山学术论坛·设计艺术学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纪实》,《设计艺术》,2012年第1期,第4—7页。

[5]艺术中国:《“苹果”的另一种吃法:叶双贵当代艺术教育之路展》,http://art.china.cn/zixun/2016-12/08/content_9212073.htm,2016年12月8日。

猜你喜欢

后现代艺术设计课程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星.云.海》
《花月夜》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90后现代病症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