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2019-05-04曲良锋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曲良锋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提高的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还要在语文基础教学实践中实现“文道统一”,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道统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0-0013-02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但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兼具了综合性、实践性、科学性等特点。新课程标准重点强调了语文就是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进行统一的语言文字课程。所以,语文既是重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时时处处彰显出工具性之外的人文性。

一、认识“文道统一”

在古代,人们将文章的中心思想称为“道”,将文章的表达形式叫作“文”。“文道统一”指的就是语言与思想的有机融合,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提出“文者以明道也”,元代名儒郝经则认为“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等,这些都从不同角度阐明“文道统一”的重要意义。

在当代中学语文教学中,“文”指的是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不仅包含了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还包含了自然的、社会的等多方面的知识,它们是教育工作者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甄选出来的,能够尽可能地满足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道”指的就是思想道德,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特别丰富,涉及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诸多方面。“文道统一”则指要将知识教学与德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想要将有关思想道德的教育渗入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就要摒弃传统教学中将两者割裂开来的做法,既不能简单地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也不能把语文课异化成政治课,要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做到“润物细无声”。唯有如此,才能将德育与知识教学紧密结合,完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二、“文”与“道”的渗透

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教学的开展要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同时思想品德教育要包含在语文教学中。在现代教育中,“道”被赋予了更多内涵,例如感恩意识、环保意识等。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将德育与知识教学相统一,将德育慢慢渗透到语文基础训练中。教师想要有效实现“文道统一”,就要在开展语文知识教学时找到合适的渗透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种类较多,不同类型的文章所体现的中心思想不尽相同:有的课文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比较容易理解;有的比较隐晦,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才能掌握其中的思想内涵,才能了解创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所以,找到德育的渗透点很考验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教师要把握分寸,避免出现与实际不符的生硬联系。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教学中就完全可以文章对“背影”的刻画为渗透点,把父亲对“我”的爱和“我”的感情变化逐步展现出来,从而把亲情教育、感恩教育融合到文章的解读当中。

三、“文道统一”的方法与策略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道”不像基础知识那样显而易见,能够让学生轻松地理解,“道”更多的时候是深刻的、隐晦的,与基础知识相结合的。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在合适的地方渗透德育。教师可以在解答问題时渗透,可以在剖析中心思想时渗透,还可以在拓展阅读时渗透等。总之,教师可以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渗透德育。

1.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中国的通用语言和文字分别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他们能够彰显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是国家统一团结的纽带。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崇拜之情,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学好语文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语文教学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要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将文本内容与文本的创作背景联系起来,跳出教材的限制,避免主观臆断或人云亦云。在对学生进行教导时,要利用合适的机会结合教材中恰当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他们的气质,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从小就有高尚的品德,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且充满正能量,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笔者认为:像《三峡》《故都的秋》《游褒禅山记》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秀篇章,对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情怀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宇宙的边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国宝——大熊猫》等科学类文章,一定会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的好奇对于宇宙的探索之心;像《沁园春·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的人》等歌颂伟大理想的篇章,一定能够对学生人生目标的树立、个人理想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语文教材中大量优秀的学者、哲人、政治家、革命者,都能够成为莘莘学子的楷模,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小橘灯”。

2.要结合生活实际

语文教学中的很多内容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现象,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偌大的世界逐步成为“地球村”,交通越来越便捷,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杜绝封闭式教学,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文本内容与社会生活存在着密切联系,这也为渗透德育提供了良好契机。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让学生能讨论与分析社会事件,以身边的真人实事为切入点,从而在教学中实现“文道统一”。而语文教师本身也要具备开阔的视野,要能够敏锐捕捉热点事件,具备良好的教育智慧,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还要善于触类旁通,将热点事件的内部关联找出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思想觉悟都有所提升。例如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2013的“神十天宫对接,嫦娥玉兔奔月”、2015年我国海拔2000米以上高原地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六盘山隧道正式全线贯通、2017年建军90周年举行的盛大阅兵等,都是学生应该关注的热点话题。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教育学生,让他们对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这样他们才能够在成才后积极投身到祖国建设之中。

3.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社会是发展的,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道”的含义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更新。语文教师要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着怎样的使命,要具备积极进步的思想观念,用新时代社会主义的“道”去熏陶学生,引领学生,全面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要始终紧跟时代的脚步,坚持始终如一,不忘初心。现在的中学生是在新世纪成长起来的一代,未来必将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品质会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全面发展,防止出现“残次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时时刻刻紧抓德育,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己任,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从而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完成新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比如在教授《“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饱含深情的新闻叙述方式,还要学习我国航天员的优秀品质和了解这次航天飞行对我国载人航天的伟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出师表》中所蕴含的忠君思想,教师也应在教学中巧妙渗透,以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语文教学应与时俱进。

4.要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中学时代是最宝贵的,这时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期,他们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兴趣。但由于年齡偏小,自制力不够强,遇到问题时容易冲动,他们还没有形成积极正确的“三观”,容易受不良风气影响而出现思想扭曲、逆反心理,同时具有盲从性与效仿性。所以,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比如,在学习古典名著时,学生往往更喜欢《水浒传》与《西游记》,对《红楼梦》或《儒林外史》并不十分感兴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做到简明扼要,不做过多延伸和解释,最好用直白的语言向学生进行讲解。教师提高学生的素质切忌揠苗助长,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与自身特点,进行全面考量,最终水到渠成。同时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丰富语文活动,举行书画比赛、朗诵大赛、文学活动、登山郊游等,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综上所述,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将教书育人作为终极目标,充分展示出语文课特有的优势,不但要“授业”,更要“传道”,实现“文道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在建设家国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继东.试论“假语文”的特征、诊断及其矫正[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0):61-63.

[2]  叶飞.从“德育忽视”走向“德育自觉”:学科教师的教育使命[J].教育导刊,2011(7):15-17.

[3]  王晓霞,王显槐.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J].江西教育科研,2004(6):35-38.

[4]  王尚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J].内蒙古教育,2005(1):24-25.

[5]  于漪.心存敬畏,回归教学本原[J].思想理论教育,2013(4):4-6.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