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初探
2019-05-04张青
张青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关键之处,让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中的美点,能使学生品味经典;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空白处,能使学生和文本形成对话;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瑕疵”处,能使学生深化思维;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情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0-0005-02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情况,还要组织学生展开个性化的文本探究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技术展开探究式学习,而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探究美点,含英咀华
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文本探究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中的美学因素。编者在编写初中语文课本的过程中常常会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优美文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挖掘文中的美点,鼓励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语句,感受作品中的美。这样能让学生与作品形成情感共鸣,起到陶冶性情的效果。
《春》是一篇唯美的文章。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精美词句,并说说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春天的美,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笔者首先提问:“作者分了几个篇章来展现春天的美?”学生发现:“作者通过盼望春天来临、描绘春天和春天礼赞这几个部分来展现春天的美。”此后笔者又提出问题:“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形容春天的呢?”学生发现:“作者用了三个形象化的比喻。”笔者追问:“这三个比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发现:“这三个比喻之间形成了排比,气势越来越宏大,这样就能更好地展现春天的生命力。”然后笔者与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那么,作者为何要写出这样唯美的语句呢?他为了表现什么?”“作者是为了要展现出对于春天的期盼,表现出春天的魅力。”“对于作者这样的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的人,春天的美让他的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呢?”“他感受到了春天的希望和灵动,内心世界也变得充满阳光了。”
在探究美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作品中的语句的精美,分析作者为何要选择这样的词句展开写作。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美,这样能起到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空白,形成对话
接受理论提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产生,因为这是在读者和作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文本中常常会有一些空白,在阅读中如果能围绕这些空白展开探究,则能和作品形成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社戏》一文的结尾留下了一个空白,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抓住这个空白展开分析,并与作者进行对话。笔者提出问题:“文章最后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你们觉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笔者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尝试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试着补充这个空白。有学生提出:“我觉得‘我是因为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认为这种淳朴之风正是自己所期盼的,因此觉得好。”还有学生提出:“鲁迅的很多文章都展现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批判,我觉得其实在他的心中有着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而《社戏》中的平桥村就代表着这个桃花源。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迅哥儿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把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思索表述了出来。正所谓不破不立,如果说其他讽刺封建势力的作品都是‘破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其实就是‘立。”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不仅填补了课本的空白,还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意思。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探究作品的空白处,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想象,学生可以逐步填补文本中的空白,走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并和作者进行对话,从而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三、探究“瑕疵”,深化思维
虽然教材中收录的文章都是精美的典范之作,但是金无足赤,其中也有可能会出现“瑕疵”。笔者鼓励学生抱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想法展开阅读,尝试探究文本中的“瑕疵”之处,并深入思考出现这些“瑕疵”的原因。
在学习《社戏》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自己在文章中找到了一个“瑕疵”:“在前面写到小伙伴并没有看到想看的翻跟斗,而‘我也没有看到蛇精和黄布衣跳老虎,老旦的演唱又让“我”感到十分疲倦,‘我明明是不喜欢这戏的,那么为何后面又会提到‘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展开探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辅助阅读的文章,让学生了解“我”是如何评价在京城看戏的,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说说“我”喜欢的是什么,不喜欢的是什么。学生发现:“‘我其实对戏的内容并不关心,主要看重的是看戏的氛围。在京城看戏,‘我看到的只有拥挤的场合、迂腐的人,‘我因此而不悦。但是在故乡,‘我却感受到了小伙伴的热情,‘我因此而欢喜,所以才会觉得这戏好。”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认识到,其实并不是作品出现了“瑕疵”,而是自己之前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在深入探究“瑕疵”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都有了更深入的感悟。
由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有时学生认为是瑕疵的地方未必真的是瑕疵。在这种时候笔者会采用顺水推舟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会逐步发现自己在理解上的偏差。通过探究所谓的“瑕疵”,能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探究情感,升华情怀
在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不少作品都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如果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探究作品中的情感,那么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深刻。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和作者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悟。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如果学生在阅读时只是感受到了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之妙,那么就证明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其实还是不够深刻的。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可以发现作者其实在山东居住过多年,并且将山东称为第二故乡,他常常怀念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后,在济南居住的日子,而文章创作时中国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更能激发作者对于自己生活的土地的热爱之情。学生由此而认识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描写济南的景物,表达自己对济南的深情。如果让学生拓展阅读其他诗文作品,学生就会发现,这样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古已有之,如杜甫的《春望》就通过描写春天的景物表现出了其对于国家的担忧之情。拓展阅读让学生的阅读视野更为开拓,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手法是中国文人常用的手法,主要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对于家乡山河的关怀和喜爱之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逐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能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探究作品中的情感,则必然能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
探究式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个别探究和相互讨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所感悟、了解、质疑,这样才能得出他们的个性化阅读见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指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探究方式,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