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体验的社区共享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2019-04-28唐佩璐张玉萍
唐佩璐 张玉萍
摘 要 为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社区共享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对现有社区共享空间景观进行调研分析,借助用户体验的感官、交互、情感、社会、自我五个层次对共享空间景观设计中的需求进行思考与研究,并以成都龙湖九里晴川为例,解析社区共享空间景观设计中的用户体验,为社区共享空间景观构建提供设计参考。
关键词 用户体验;社区;共享空间;景观设计
引用本文格式 唐佩璐,张玉萍.基于用户体验的社区共享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成都龙湖九里晴川为例[J].创意设计源,2019(2):54-59.
Research on Landscape Design of Community Shared Space Based on User Experience——Taking Chengdu Longhu Jiuli Qingchuan as an Example
TANG Peilu, ZHANG Yuping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community shared space based on user experience, the existing community shared space landscape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and uses the five levels of sensory, interaction, emotion, society and self of user experience to think and study in the shared space landscape design. Taking Chengdu Longhu Jiuli Qingchuan as an example, the user experience in community shared space landscape design is analyzed, which provides design reference for community shared spac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User experience;Community;Shared space;Landscape design
社区共享空间是社区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出现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社区共享空间的景观构建是否适宜,对居民停留、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社区凝聚力的提升有赖于社区公共领域的发展[1]。经过对多个社区进行走访调查,分析其景观设计中用户体验的状况,以成都龙湖九里晴川为例,总结归纳出社区共享空间景观中用户体验重塑要点。
一、社区共享空间景观分析
(一)社区共享空间景观及现状
社区共享空间[2]是一种开放空间,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也具有娱乐和游憩的功能,同时还有一定的自然价值和生态效应,是一种向居民敞开的且为大多数居民服务的开放空间。与信息共享空间类似[3],户外共享空间具有渗透性、适应性、群体性。与自然景观不同,社区作为城市的组成单元,具有社会性,加之人为景观的介入,社区共享空间景观可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两部分(图1),且其相互作用,形成社区意象。
中国古代园林、居所等景观设计中,先贤们早已关注到人在景观设计中的核心地位,但在快速发展的消费型社会中,社区共享空间景观设计大多反映的是设计人员和开发商的需求,景观被当作视觉消费品。人的体验在效率与利益的建设过程中逐渐消失,忽略居民在使用过程中的愿景与诉求,出现社区景观功能连接的断裂,创新与地域文化的缺失,设施缺乏人性化等问题,加之大多社区居民是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职业和教育背景的陌生人,不再是以熟人为基础的生活共同体,以至于景观构建的最终形态难以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
(二)社区共享空间的景观类型
社区共享空间的景观类型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依据社区景观规模,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规模社区景观;依据建设时间,可分为新社区景观和老社区景观;依据社区景观形态,可分为点景观、线景观、面景观。由于景观类型之间是相互交叉和覆盖的,结合研究目的,将社区共享空间景观以其主要的景观导向分为以生态为导向、以文化为导向、以休闲为导向三种类型(表1)。以生態为导向的社区主要指基于场地原有生态之上或在原场地通过生态手段构建景观的社区;以文化为导向的社区主要指以商业圈、工厂、学校、景区等为核心建设景观的社区;以休闲为导向的社区主要指通过社区景观构建达成居民休闲需求的社区。
二、用户体验与社区共享空间景观构建的关系
(一)用户体验概念
用户体验是唐纳德·诺曼(DonaldA. Norman)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并推广的,以此来表示用户与系统进行互动时的用户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 [4—5] 。用户体验设计倡导 “以用户为中心”,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设计分析,深入地了解用户需求以及用户行为特征和思维习惯等[6]。体验虽然是用户的主观感受,但是通过良好的设计实验可以得到用户群体的体验共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需求[7],结合用户体验可有感官层次、交互层次、情感层次、社会层次、自我层次五个层次[8]。
(二)用户体验理论与社区共享空间景观构建
城市化过程中,设计师们注重和擅长于社区空间里物质的配置和经营,但却缺乏对社区往后活力激活的考虑,为景修景,忽视了景观对于人与人、人与景、人与城市以及社会的纽带作用,邻里关系被大为削弱[9]。用户体验所关注的人的主观感受、动机、价值观等正是社区共享空间设计所欠缺的部分。在社区共享空间景观构建中,用户体验是指社区居民在社区共享空间中所有的经历体验,普遍认为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涉及用户、产品和交互环境三个方面[10]。在景观构建中,用户指社区居民;产品或服务指构建的景观内容;交互环境指社区的共享空间(图2)。从中可以看出,居民作为景观构建的使用者,构建景观与社区共享空间始终围绕社区居民所展开,居民需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所在。通过对居民的需求进行分析,才能真正发挥景观构建促进人、景、物之间交流互动的作用,最终使“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在社区共享空间景观设计中真正地得以实现。
三、社区共享空间景观构建中的用户体验
(一)感官层次
人的感官层次可以分成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种。视觉是最早对环境做出反应的感官,视觉对景观构建的判断包括视觉形象的直觀展现、景观层次对空间的展现、景观设计对活动的适宜程度。听觉刺激对环境起到烘托作用,引起人的无限遐想。一般来说,自然声是最令人愉快的声音[11],喷泉、小溪、特殊声学构筑物等人工声环境都能带来不同的声景观效果。如日本的“Shiru-ku Road”公园里通过设置了一些喇叭型的听音装置,可以听到地表的昆虫活动声和空中树叶的沙沙声。触觉可以感受环境的冷暖、软硬、糙平,自然的风、阳光等。在触觉和视觉的共同作用之下,我们可结合触觉经验,以视觉感受景观,如看到木材感到温暖,看到石材感到冰冷。嗅觉和味觉主要来自气味及品尝,这也是其他景观要素所没有的特殊特质,它们具有导向性和情感唤起的作用,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关联,带给居民安全感与归属感。
(二)交互层次
交互层次是使人们能够主动参与并能从中获得满足感与愉悦感的过程,具有主体自发性的向往与探索,注重的并非景观本身,而是景观作为纽带使人与景产生的互动性,是人景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社区景观交互的多样化,可以带给社区不同的交往空间与交流机会,建立起人与景之间的共生关系。
从底特律菲茨杰拉德复兴项目中的在空闲地块中实施多样化景观举措到我国的上海创智农园,都尝试以种植为媒介,将居民以相互探讨种植良方、相互提醒浇水收菜、在周末举办相关的社区文化活动、学习相关知识而联系在一起。此类自治景观带来了深度的公共参与,不仅增加了居民对共享空间、对社区乃至对一座城市的认识,还建立起对社区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了整个社区的归属感与幸福感。同时,借助感官刺激实现行为互动的交互装置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主要有物理装置(如互动构筑物、互动器材)和借助互联网、电子媒介的电力装置(如灯光交互、界面交互)。在成都麓湖生态景观设计当中,多以物理装置作为媒介,提高社区的活跃度。而电力装置可以实现游乐性、装饰性、服务性的方方面面,如游乐性的交互活动、装饰性的灯光交互、服务性的信息获取。值得注意的是,交互装置虽然具有很强的互动吸引力,但也要避免盲目置入,应设计符合社区需求的互动设施。
(三) 情感层次
情感层次是指居民在景观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态度,良好的景观会带给使用者积极的反应,而糟糕的景观会让使用者产生消极的反应。针对不同的活动性质和使用人群,可以使整个社区共享空间景观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感层次首先是通过感官层次对景观环境进行初步判断,如景观是否优美、布局是否适宜、设施是否完善等;其次是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如植物的配置是否适宜场地类型、设施摆放是否符合场所的功能等;最后,通过具有相似活动意向的居民聚集而形成场景,并逐渐加深对场所的认识,形成记忆与联想,产生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达到反思层次。
(四) 社会认同层次
社会认同是指群体对于某个事物或事件产生一致的看法。社会认同包括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三个方面。地域的差异造就不同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文化特点,如重庆桃源居社区中心(图3)依据山的地理条件,将房、景、山协调地融合在一起;泰国Quattro景观设计在主庭院中保留了据说有40年历史的漂亮雨树,唤起儿时对家的记忆。(图4)地域认同就是以不同的地域特点来满足居民的领域感。文化认同是深挖地域居住文化和居民居住的特征,将其融入到共享空间景观设计当中,如当地所讲究的风水、特定植物的特殊含义等。马克斯·舍勒认为价值大小等级是有一些普遍标准的,如价值越大越持久,整体价值大于局部价值以及满足感越大价值越大等。所以,在社区景观构建过程当中,如何利用原有的资源,如何加入新的文化元素,是依据居民的价值认同所决定的。
(五)自我层次
自我实现层次是体验的最高层次,是指居民在景观环境当中能够引起自我实现的情感共鸣,如自我个性的张扬、自我价值的体现、自我品味的展示等。因此人们在选择居住社区时,景观是否能够体现自我身份、自我品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用户体验五个层次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重叠、相辅相成的。感官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景观体验层次,而自我实现是基于多层次、多方面的共同积极影响形成的最高层次体验。
四、成都龙湖九里晴川的共享空间景观设计中的用户体验解析
我国对社区共享空间景观的关注较晚,对共享空间景观的用户体验研究不足,导致景观仅仅是社区内的观赏品。以成都龙湖九里晴川为典型案例,提出挖掘社区景观特色化、置入互动化景观、提升景观生态亲民化三个要点,并对其中的用户体验予以解析。
(一)挖掘社区景观特色化,呈现感官体验
在社区共享空间景观设计上,应保持景观的整体性与主题性。社区各部分景观是属于构成景观主题的一部分,要协调各个景观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合理地安排景观构建之间的排布序列。成都龙湖九里晴川(图5)的整个景观设计思路以主题樱花轴与主题水轴贯穿连接,主要体现在以花为灵感的平面设计、以樱花为主要引导植物的樱花道路、以花为主题的水轴以及贯穿其中的水景。社区景观的植物配置富有艺术性,通过植物摩擦、水景喷泉、动物叫声等自然之音的环绕,高低平缓的地形设计等,传递出自然景观的气息与活力,实现对各种感官的刺激。除此之外,各景观元素均从景观全局、系统进行考量,满足各个景观元素的和谐统一。共享空间中的路灯、草坪灯、垃圾桶、指示牌等配套设施,在外形设计、颜色考虑上都与建筑和景观相呼应,实现景观全局的统一性与主题性,将景观之间的共性与多元表达的个性统筹,建立各个景观区域以主题文化为内在联系的体验感,以达到居民情感层次的满足与社会认同的实现。
(二)置入互动化景观,实现交互体验
景观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纽带,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更多的接触和互动,在互动中获得物质层面所无法实现的心理满足感。除了基本的五官感知,随着对体验互动要求的提高,通過科技手段与艺术门类融合的方式,形成体验层次的变化来营造丰富的体验效果。成都龙湖九里晴川不同区域的景观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引导和强化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如百草园、涟漪园、樱花园等景观区域,通过设计符合使用群体的活动设置、植物配置、公共设施配置等,有意识地引导居民进入场所活动和休憩。而中心草坪是共享空间景观面积较大的共享绿地,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举行集会和活动的景观场所。绿地以一棵独植为中心,辅以灌木围合空间,并展示了贯穿社区共享空间的以鹿、羊为主题的雕塑小品,与整体景观相呼应。同时,景观小品与主体人的互动是近距离的,感官刺激和体验更能勾起人的无限遐想,从而使人自发地融入到景观小品所塑造的环境中去[12],增强居民与景观互动交流的趣味性与参与度。
(三)提升景观生态化与亲民化,诠释情感与社会认同体验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导向,景观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发掘绿色生态的设计内涵,通过社区中植物、水景、地形的合理设计,改善社区小气候、微气候,使景观达到自我更新与再生。在访谈中得知,部分老人在搬入社区后,由于空气与环境质量的提高,身体状况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加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在植物的配置与排布上,除了颜色搭配的美观性、季节性、层次感,还利用植物建构多样化的小道、休憩空地、乘凉场所,营造共享空间与半私密、私密空间均匀协调的状态。
在老带孙的中国传统背景之下,将以老人群体为主的果香园与儿童活动的涟漪园相邻,以灌木围合,一是形成出入口以及空间的围合感,二是保证照看者视线的可达性。除此之外,为溜宠物的居民提供方便,设置有宠物便箱;为提供舒适的无蚊虫活动空间,设置有蚊虫驱赶庭院灯;为满足学习植物之便,在不同植物上挂有信息牌;为儿童的健康着想,在儿童活动区设置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洗手台、物品放置箱等,这些设置都将用户体验深入景观设计中(图6)。并且社区内的各类设施均依据周边环境而设计,如社区中至少可以看到6种不同外形特征的座椅,其他的包括灯具、树池、廊亭等,其形态、材质都因地制宜,加强了共享空间的整体景观视觉效果。此类基于现代社会需求与个人感受特征的景观设计,正是大多居民所期待的亲民化景观设计。
结语
用户体验是使用者感受的体现,良好的体验必然对应适宜的景观构建,反之亦然。以成都龙湖九里晴川为例,对景观用户体验构建解析,探究社区共享空间景观设计的构建方式,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要点,希望可以为社区共享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蔡禾,贺霞旭.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3-151.
[2]简霞,韩西丽,李贵才,等.城市社区户外共享空间促进交往的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11,1(117):34-36.
[3]曾翠,盛小平.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进展[J].情报杂志,2009,28(12):70-73.
[4]郑方奇,赵宇翔,朱庆华.用户体验视角下数字阅读平台人机交互界面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5(7):50-58.
[5]侯莹.基于用户体验的手机界面视觉表现分析[J].包装工程,2016,37(10):151-154.
[6]欧阳波.用户研究和用户体验设计[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5A):55-57.
[7]戴力农.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66-67.
[8]汪海溟,兰玉琪.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化母婴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
2017,11(22):261-265.
[9]徐磊青.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10]丁一,郭伏,等.用户体验国内外研究综述[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4,19(4):92-114.
[11]余洋,陆诗亮.景观体验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12]梅小清,田颖.基于互动理论的居住区景观小品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36-7937;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