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泥绘山水的绘画元素
2019-04-27吉昭羽
吉昭羽
图1
紫砂泥绘始于明代,有笔绘、堆贴绘、注射绘等,是在紫砂的坯体上添加上不同的色泥。泥绘作为紫砂的表面装饰,曾一度盛行于十七世纪晚期。笔绘简单来说就是用泥浆取代墨水用毛笔在紫砂器上作画的技法;堆贴绘则是用拇指替代毛笔,将装饰的泥料堆贴于紫砂坯体之上。在此基础上,后人又逐渐的加以优化,如笔绘加修、堆绘加修等,让制作出来的装饰像浮雕一般的立体效果。注射绘则是取笔绘与堆贴两者的优点,以工具注射法将泥浆绘于紫砂坯体的表面,再用橡头笔刀进一步的修饰,制作出来的装饰生动立体,具有很强的层次感。从以上三种泥绘的技法不难发现,其绘画的本质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只是将墨水替代成了各种泥料,其继承了中国画的画面特点,并且由于立体生动特性,具有比一般绘画更强烈的表现力。
说到中国画,很多人便会联想到中国的山水画,通过笔墨浓淡的自然把控,构成咫尺天涯的视觉错位意识,一直以来都是山水绘画演绎中的中轴主线。从中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中国画对于意境、格调、气韵以及色调的独特之处。这种古典的,又带有某种抽象的山水图像,能够自然而然的彰显出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情感,并从中感受到人之性情。
在紫砂泥绘山水的作品中,一般仍然会保留山水画中的几点要素:
第一、对于山的描绘塑造需要注意表现光线的变化,山有面,水有影,两者需要有大小远近之参照,山水画中的留白可以理解为泥绘中的留空。
第二、按照远近高低来排列山峰,营造出高耸的主体从而突出主题。
第三、山水有着布局的要求,往往会产生相对相立的概念,独山独水并不存在,即便塑造出来也不好看。被称为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是宗炳的《画山水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这一法则在紫砂泥绘山水的创作中同样适用,塑造远处的山水要尽量取其气势,塑造近处的山水则要确立构图的逻辑起点,让整个画面遵循视觉空间的逻辑而存在,具体创作时也是围绕着逻辑起点来构图,这一点在有限的紫砂器上尤为重要,因为作为泥绘的载体,其用于表现装饰本身的面相对狭隘,甚至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这种限制有时势必会破坏山水画整体的构图逻辑,所以适当的选择泥绘山水的逻辑起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北宋大画家郭熙把山水比喻为“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这首诗中尽览人之情感,与自然顾盼之间,艺术家拟人化了山川湖泊,艺术生命由此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
除此之外,紫砂泥绘山水亦同样具有一般山水画中的其他元素,例如房舍、岩石、草木、人物等,这些形象的塑造和表现同样遵循山水画中元素的构图特点,只是线条更为立体,线条起伏渲染的相互渗透,色彩的分布更加规律,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整体感,搭配泥绘装饰的立体感,能够形成类似于2.5D的图案效果,这亦可以看做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在紫砂泥绘上的一种延伸,如图1所示的效果。
紫砂泥绘不是单一孤立的图案创作,而是结合载体结构的形体表达,既是一种技法造型上的创作,同时也是一种构图绘画的创作。在明代泥绘创作早期,由于泥料等工艺并没有现在这样的工艺水准,紫砂器本身以及装饰都只能走粗放的发展道路,但随着原料制作工艺的日益精细化,紫砂泥绘在不断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更为精致的紫砂泥绘创作必然会不断涌现,而以往在绘画中无法细致表现的部分,如今已足以延伸开来,中国画中的绘画元素,同样也可以作用于紫砂泥绘作品本身。泥绘山水创作与山水画创作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不能够一时做到完美,它在于不断尝试,不断学习、探索。创作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体验。创作离不开生活,来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