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看中国陶瓷的前世今生

2019-04-27张歆羽孙晓明任允鹏

山东陶瓷 2019年1期
关键词:制瓷陶器青瓷

张歆羽,孙晓明,任允鹏

(1.山东理工大学,淄博 255049;2.山东硅元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淄博 255086))

陶瓷,英文名China,它是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递给世界的第一张名片,是陶器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期)就发明了陶器,在商代的中期(公元前16世纪)发明了瓷器,二者作为人们常用的生活器具被我们世世代代沿用至今。中国人崇尚五行合一,而陶瓷似乎就是冥冥之中集五行于一体的天赐瑰宝:天然黏土加水成型,以金属矿物饰之,燃木取火,高温烧制乃成陶瓷,是凝聚着中国智慧的结晶,饱含着中国千万年文化韵味的存在。那么今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共同看看陶瓷的前世与今生。

1 浴火而生的中国陶器

图1 石器时代陶器

图2 仰韵文化小口尖底瓶

传说,陶器的诞生源于黄帝时期的宁封子之手,实际上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在新石器农耕定居时期,在对生活的需要、世界的认知不断积累下,探索、凝结出的智慧果实。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晒干的泥巴在被火烧过之后会变得坚硬,可以防水,烧制后的泥碗能够满足人们取水存水、盛做饭食的需要,陶器从此诞生(图1)。[1]

这也是历史上人类第一次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让天然的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改造性质。我们相对熟悉的彩陶文化,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让我们拿出仰韶文化中的一件小口尖底瓶红陶器具(图2),看一看当时的人们在陶瓷制作中的创作思路。笔者认为,与其说尖底瓶是先民利用重心、浮力等力学原理创造出来的科学产物,倒不如说这样的创作是来自先民对生活经验的长期总结。新石器时期,人们开始畜牧养殖、发展农业,开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定居生活,在这样的生活模式下,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被陆续发明创造出来。因而说,满足使用需求,赋予用具实用性功能,是当时陶器制作的最大驱动力,小口尖底瓶的发明就是为满足当时的人们取水、运水的需求,不断总结取水、运水途中器具使用的经验,再对陶器造型进行不断改造,最终遗留下的仰韶文化经典红陶器具之一。

2 繁华千年的中国瓷器

图3 商周原始青瓷双系罐

图4 东汉越窑青瓷罐

在历史上,中国有着东方瓷国的美誉,中国陶瓷的精美曾令世界为之赞叹,也让它冠以中国之名站上了国际舞台。陶瓷的创作和发展贯穿着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陶瓷在人们世世代代的需求和使用中得到了传承、发扬与延续,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到现代,从未间断。我们能在陶瓷文物中看到各个历史时期最为真切的文化底蕴,因为陶瓷一直在我们的身边,繁华或是平淡,数以千年。

2.1 瓷器的出现

在商周时期出现的制作工艺有别于陶器的原始青瓷,如图3所示已基本具备了瓷器特征,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瓷器品,但气孔粗大杂质较多。[2]到春秋战国时代,江浙地区出现的青瓷就已经可以做到胎质薄而细腻,因与漆器、铜器相比价廉且实用,被迅速推广应用成为当时人们重要的生活器具。但此时直到西汉时期的早期青瓷与近代对瓷器的评判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2.2 瓷器的成熟

严格来说,中国瓷器的出现时期应定位于东汉时期。东汉后期,人们生产的青瓷(图4),除二氧化钛含量高,瓷体略显灰白外,已符合近代瓷的标准,青瓷的烧制工艺也基本成熟,从此人们在历史上为陶器与瓷器画下了清晰的分界线[3]。由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发展为东汉晚期的青瓷,继而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于青瓷基础上发展出白瓷,无不展现着我国制瓷工艺的日趋成熟。

2.3 瓷器的辉煌时代

隋唐以来,中国陶瓷事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上升期,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给陶瓷制造业提供了一个长期良好稳定的发展机遇。唐代瓷器有“南青北白”之说,北方人最喜邢窑白瓷(图5),而在南方人们依就喜爱越窑为代表生产的极品青瓷[4]。至唐朝鼎盛时期,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给唐代瓷器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各色陶瓷各展风采,在此时期同时出现了“三彩陶器”、“釉下彩瓷”、“花瓷”等各具特色的制瓷工艺,陶瓷在造型上也变得更加优美、加工更加精细,成形工艺也有所提高。

图5 唐代邢窑白瓷壶

图6 宋代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宋代时期瓷窑出现了“民窑”与“官窑”之分,其中民窑形成了南北方八大瓷窑体系,生产与百姓生活相关的器具,具有生活气息及艺术价值;官窑则按照宫廷设计进行生产,不惜工本,工艺上精益求精,因而在宋代出现了形式更加多样、更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瓷器种类。如图6所示,宋人追求釉色、釉质之美,制瓷工艺到达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而官窑制瓷优中选优的生产方式,更是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传世瓷器[5]。

2.4 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元朝为蒙古人建立,持续时间不足百年,因而元代瓷器在文献中鲜有提及,但元代陶瓷的发展亦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环。例如,我们最熟悉的青花瓷(图7),人们对青花瓷烧制工艺的钻研始于唐宋时期,却成熟发展于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在元代以前,北方陶瓷的生产从北宋灭亡以来受战争的影响而衰落;而景德镇、龙泉等南方瓷窑在一直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里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并在元代和平年间陆续出现了青花瓷、枢府器、龙泉青、釉里红等优质新品,使陶瓷制造业出现又一片繁荣发展景象。

最后来看看明清鼎盛时期的瓷器,从东汉后期青瓷正式诞生算起,制瓷技术已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发展了千年,中国的制瓷工艺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创造出斗彩、五彩瓷器、粉彩、珐琅彩以及釉上蓝彩、墨彩、金彩等多项工艺[7],如图8所示乾隆粉彩镂空瓷瓶是代表作之一。在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让中国瓷器走向世界,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在清代瓷器样式及加工工艺中我们看到更多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身影。在明清时期,技艺高超的瓷器艺术品见证了中国瓷器发展的巅峰时代。

3 待苏醒的中国当代陶瓷

3.1 战后陶瓷制造业的恢复

每当经历战争后,国家及人民首先忙于经济恢复和满足基础生存问题,一项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就会因此滞后,中国的陶瓷业发展也是如此。清朝末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及陶瓷手工艺人受困于战乱,很多传统制瓷技艺及国家陶瓷瑰宝在此期间遗失,中国陶瓷业的发展自辉煌巅峰跌落低谷。图9为建国早期日用瓷碗。

图7 元代青花象耳瓶

图8 乾隆粉彩镂空瓷瓶

图9 建国早期日用瓷碗

图10 改革开放后日用瓷餐具

3.2 建国后陶瓷产业的发展

建国后五十余年,国家从经济角度出发对陶瓷行业进行了有效恢复,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日用陶瓷种类样式也日渐丰富,像陶瓷碗、盆等日用陶瓷生产进入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模式。但中国工业发展起步晚,机械化生产作业制造出的日用品陶瓷与中国传统手工艺陶瓷相比缺少匠心工艺美,而与外国机械化生产的陶瓷相比又落后于技术,在款式设计与精致程度上远远不足,如图10所示。因而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日用陶瓷生产陷于模仿外国同类产品的尴尬境遇。

那曾经令世界为之倾倒赞叹的中国陶瓷技艺被西方工业化生产进程超越,失去了曾经的文化影响力,中国陶瓷正在等待着苏醒,期待在新时代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4 科技时代中国陶瓷发展新机遇

生活用陶瓷的种类分为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两类,艺术陶瓷属小规模化生产的工艺品,陶瓷艺术家们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创作精美绝伦的陶瓷工艺品,体现着高超的制作技艺和卓越的审美能力,更体现了我国制瓷者的匠人精神、文化底蕴。笔者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制瓷水平,除了看少量精品艺术陶瓷代表作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批量化生产、走近人们生活的日用陶瓷的生产水平。

在崭新的科技时代,只利用手工技艺去挽回中国陶瓷发展大势彷如螳臂当车。中国陶瓷走向规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会使未来的陶瓷行业更强大。在中国制造2025年步入制造强国的发展契机下,“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五项方针[9],也将为中国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4.1 创新驱动

随着科技进步发展,新型陶瓷材料开发、3D打印陶瓷等新兴技术的应用都将为未来陶瓷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3D打印技术为例,利用电脑数字化建模就能打印生成尺寸更精准、形状更为复杂的陶瓷模型,使陶瓷的制作工艺简单化。3D打印陶瓷技术可以为陶瓷模具的制造、陶瓷造型的设计与研究等环节服务,有着大大缩短制造时间、节省原料成本、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劳动力等诸多优点。发展中国陶瓷制造业,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与装备的引进带来的创新。

4.2 质量第一,绿色发展

从目前国家对重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中,不难看出国家对于各行各业绿色发展的高度要求,因而绿色生产是中国陶瓷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而向绿色生产的转型,正要依赖科学技术的革新以及规范的企业管理。让我们生产的陶瓷产品质量为先,让中国陶瓷、中国制造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恢复中国瓷器品牌影响力,也正是未来中国陶瓷制造业的努力方向。

4.3 结构优化,人才引进

未来中国陶瓷制造业,将要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和市场结构等多个维度进行优化。在此过程,需引进设计、科研、生产、管理、营销、技术、市场开拓等各方面人才,推动陶瓷制作从艺术创作走向综合发展。共同促进中国陶瓷在饱经历史风霜的洗礼后,重新在中国这片孕育它生命的土地上,在这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

猜你喜欢

制瓷陶器青瓷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龙泉青瓷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青瓷出越窑
耀州窑传统制瓷工艺的交互展示方法研究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