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酮体乳的蛋白热稳定性研究
2019-04-26陈芮彭鑫吴雨薇周青温富勇王天坤毛学英
陈芮,彭鑫,吴雨薇,周青,温富勇,王天坤,毛学英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0 引 言
奶牛酮病又称酮血症、酮尿症,是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酮病的发生与奶牛能量负平衡及体脂动员有关,会引起体组织和乳中酮体含量的升高[1]。一般认为当成年奶牛血液中β-羟丁酸浓度≥1.2 mmol/L时为亚临床性酮病,当β-羟丁酸浓度>3.0 mmol/L时为临床性酮病[2-3]。酮病的发生导致奶产量大幅度降低、乳质变差、乳成分改变、繁殖率降低及淘汰率升高等问题[4-5]。
在患酮病时,奶牛的平均产奶量显著降低,且患酮病牛乳的成分较未发生酮病时会发生明显变化。奶牛酮体升高时,牛乳非脂乳固体减少0.28%,乳糖和矿物质降低0.19%,蛋白质含量降低0.09%[5-6],牛乳脂肪和蛋白的比值明显升高[7-8]。Kayano等人通过T-检验和回归分析研究了酮病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发现酮病会导致产奶量下降和脂肪与蛋白质的比值升高[9]。
奶牛酮病是一种在牧场中较为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目前国内外关于酮病的研究多限于对酮病的预防和治疗等,缺乏关于高酮体乳与正常乳营养成分差异的全面系统性评价,且尚未见关于高酮体乳加工特性的研究。因此,为了更好地探究高酮体乳的加工特性,本文探究了不同酮体浓度的牛奶热稳定性,为牧场的生产管理和乳品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正常乳(normal milk,NM)和高酮体乳(high ketone milk,HKM)取自北京密云河南寨牧场。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DTNB)、8-苯胺基-1-萘磺酸(ANS)、丙烯酰胺、甘氨酸、过硫酸铵、十二烷基磺酸钠(SDS)、β-巯基乙醇(β-ME)、溴酚蓝、四甲基乙二胺(TEMED)、考马斯亮蓝等为超级纯。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设备
BS124s分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L2102电子天平,伯拉莫贝林(上海);UV-26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尤尼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pH计,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DK-8B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552BR电泳仪,Bio-RAD;RF-5301PC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有限公司;DSHZ-300A恒温水浴振荡器,江苏太仓实验设备厂;TG16W高速台式离心机,长沙平凡仪器仪表有限公司;QL-861漩涡振荡器,海门市其林贝尔实验设备制造有限公司;SC-3612低速离心机,安徽中科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样品处理
取正常乳(NM)和高酮体乳(HKM,酮体含量1.6 mmol/L),向两种乳中添加质量浓度0.02%的叠氮化钠,置于4℃保存。
将正常乳和高酮体乳分装至试管中,每管4 mL。分别在65、75、85、95 °C下加热10 min。取出后立即冰浴2 min,恢复至室温。
1.3.2 SDS-PAGE电泳
根据Emmanulled的方法并稍加改动[10]。样品用去离子水稀释后,与一定体积的样品缓冲液混匀后,沸水浴5 min,冷却后摇匀上样10 μL。样品缓冲液分别是SDS还原缓冲液(质量分数10%的SDS,浓度为14.4 mol/L的β-巯基乙醇,质量分数25%甘油,0.1%溴酚蓝,浓度为 60 mmol/L的 Tris-HCl,pH值 为6.8)和SDS非还原缓冲液(同上,不含巯基乙醇)。分离胶质量分数为12.5%,浓缩胶质量分数5%。考马斯亮蓝染色后脱色到背景色很淡为止,用Canon扫描仪扫描。
1.3.3 乳清蛋白变性程度
参考Leighton的方法,并稍作改变[11]。取经热处理后的牛乳5 mL,每管中加入2 g NaCl,37°C水浴加热30 min(前15 min以100 r/min的速度震荡,后15 min静置)。然后取出,趁热过滤到10 mL离心管中。取1.8 mL滤液于另一个离心管中,加入4 mL饱和NaCl溶液混合制成滤液盐,倒置盖塞振摇,而后加入5滴10%的HCl,静置10 min,以不加滤液的盐溶液做空白,420 nm处测吸光值。每个样品做三个平行。
1.3.4 巯基含量
根据Beveridge et al的方法并稍作修改,测定乳的巯基含量[12]。取1 mL样液+5 mL缓冲液I+0.04 mL Ellman试剂于10 mL离心管中,混充分匀后置于25°C恒温保持10 min。然后取约2~3 mL样品置于玻璃比色皿中,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在412 nm处的吸光值。不加样液时作为空白调吸光度为0。
巯基含量按照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A412—样品在412 nm处的吸光值
D—稀释倍数D=6.04×2=12.08
C—样品固形物含量mg/mL
1.3.5 表面疏水性
根据Alizadeh-Pasdar and Li-Chan的方法并稍作修改[13]。样品热处理后用pH值为7.0浓度为0.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稀释,使样品液的蛋白质量分数为0.0025%~0.0125%。取1 mL上述稀释蛋白液,加入4 mL水稀释,漩涡振荡,充分混匀。加入ANS后混匀避光静置10 min,然后用荧光分光光度计下分析,激发波长390 nm,发射波长470 nm左右测定荧光强度F1,同时测定不加ANS探针时的内源性荧光强度F0。以蛋白质量分数为横坐标,相对荧光强度(F1与F0的差值)为纵坐标,得到曲线的初始斜率即为表面疏水性。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正常乳和高酮体乳的蛋白电泳图谱分析
未经热处理的正常生乳和高酮体生乳的非还原电泳图谱如图1所示。
图1 正常乳和高酮体乳的电泳图谱
从电泳图来看,在上样量相同时,高酮体乳的β-CN、κ-CN、α-LA条带颜色更深,宽度更宽,说明高酮体乳的β-CN、κ-CN、α-LA比例高于正常牛乳。而对α-CN、LF、BSA,两种乳之间的条带并不存在肉眼可见的差异。
2.2 热处理对乳清蛋白变性程度的影响
经过65,75,85,95 °C分别热处理10 min后,乳清蛋白变性程度结果如图2示。
图2 不同温度下乳的乳清蛋白变性程度(*P<0.05)
根据乳清蛋白氮指数原理,OD420可表征乳清蛋白变性程度,OD值越高,蛋白变性程度越低。对比两组乳样可知,在加热温度到达65°C时,两组乳的OD值略有增加,可能是温度升高促进了蛋白溶解所致。在温度不高于75°C时,未变性乳清含量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乳蛋白均未发生明显的热变性。当温度达到85°C和95°C时,乳样的吸光值均显著下降,说明样品中的蛋白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性,且正常乳的OD值显著高于高酮体乳,说明正常乳的变性程度显著低于高酮体乳。随着热处理强度的进一步增强,OD值逐渐减小,说明未变性乳清蛋白的含量显著减少。乳清蛋白在热处理过程中暴露活性巯基,活性巯基通过二硫键形成小聚集体,当热处理强度进一步增加时,小聚集物通过二硫键和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形成较大的聚集体。在加热过程中(85°C、95°C),正常乳呈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
2.3 热处理对乳蛋白表面巯基含量的影响
样品经65,75,85,95 °C分别热处理10 min后,样品表面巯基变化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温度下的表面巯基含量(*P<0.05)
样品经65°C热处理10 min与25°C热处理10 min的样品相比,表面巯基没有明显变化。当热处理强度增强至75°C时,高酮体乳的表面巯基含量明显升高,并在95°C时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25°C时的表面巯基含量。将高酮体乳与正常牛乳的表面巯基对比,发现温度达到85°C时,高酮体乳和正常牛乳的表面巯基显著增加,且高酮体乳的表面巯基含量高于正常牛乳。当温度达到95°C时,两种原料的表面巯基含量进一步增大,蛋白质变性程度增加。综上分析可知,高酮体乳蛋白热稳定性较正常牛乳差。高温处理时,β-LG变性,分子链展开,内部隐藏的巯基暴露,表面巯基含量增加[14]。
2.4 热处理对乳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样品经65,75,85,95 °C分别热处理10 min后,乳蛋白疏水性变化如图4所示。
总体来看,乳蛋白的疏水性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且在95°C时达到最高。在加热温度为75°C、85°C、95°C时,高酮体乳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均显著大于正常牛乳,说明在高温处理下,高酮体乳蛋白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性。温度升高会使乳中的疏水性位点增加,在85°C和95°C下,乳蛋白发生发生比较显著的变性,疏水性位点也逐渐增加。蛋白间的疏水相互作用与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有紧密联系,疏水性互作用降低,则说明蛋白分子的二三级结构水平较高[15]。
图4 不同温度下乳的表面疏水性(*P<0.05)
2.5 乳蛋白SDS-PAGE电泳图谱随加热强度的变化
对不同热处理的高酮体乳和正常牛乳进行电泳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不同温度下的正常乳与高酮体乳电泳图
在非还原条件下,发现对于高酮体乳来说,当加热温度为65°C时,乳清蛋白条带开始变浅,说明此时部分乳清蛋白发生了变性,但还没有明显的聚集物产生;当热处理温度升至75°C时,加样孔中开始有聚集物出现,同时酪蛋白条带变浅、乳清蛋白尤其是α-乳白蛋白条带变浅,且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程度加剧;当加热温度达到95°C时,酪蛋白条带和乳清蛋白条带明显变浅,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条带几乎完全消失;这说明当温度达到75°C及以上时,乳清蛋白自身或酪蛋白与乳清蛋白之间发生交联,形成明显的聚集物。
还原条件下,加入β-巯基乙醇还原二硫键后,65°C、75°C热处理样品的加样孔蛋白聚集物完全消失,且乳清蛋白条带及酪蛋白条带恢复至与25°C处理样品相当的水平;热处理温度为85°C的样品加样孔蛋白聚集物完全消失,但乳清蛋白(尤其是α-乳白蛋白)条带稍浅;热处理温度为95°C的样品加样孔中仍有聚集物,且乳清蛋白(尤其是α-乳白蛋白)条带也比25°C样品浅。这说明对于两种乳来说,热处理过程中,蛋白主要通过二硫键作用形成聚合物,但当温度较高(85°C、95°C)时,蛋白的聚集可能有其他作用力的参与,如疏水相互作用等。从电泳结果来看,高酮体乳的热稳定性更差。
3 结 论
两种乳在75°C~95°C处理下下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性,在温度达到75°C时,高酮体乳已经发生变性,电泳加样孔中出现少许聚集物,而正常牛乳未发生明显变性。在温度达到85°C和95°C时,两种乳均发生明显变性,但是高酮体乳的变性程度更高,热稳定性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