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腭部与植入上颌颊侧16、17牙根之间推磨牙向后在正畸治疗中的效果
2019-04-18郑凌云
郑凌云
江都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苏省扬州市 225200
口腔畸形是临床口腔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正畸治疗是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而支抗可因口腔矫治力而产生反作用力进行抵抗,成为口腔矫正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在推磨牙向后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的治疗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可有效提升口腔正畸技术[2]。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部位主要有腭部或上颌颊侧16、17牙根之间这两种位置。有临床研究表示[3],微型种植体支抗的植入方向、植入点等若选取不当可能对患者的牙根造成损害。因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在正畸治疗中,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腭部与植入上颌颊侧16、17牙根之间推磨牙向后的效果,特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轻中度拥挤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现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轻中度拥挤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进行研究,均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本组研究开始实施,研究目的、矫治方案均被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根据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15~20岁,平均年龄(16.01±2.33)岁;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15~18岁,平均年龄(15.81±2.45)岁。经过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均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常规口腔检查、口腔CT检查等符合关于轻中度拥挤安氏Ⅱ类错颌畸形的诊断标准[4],确诊为轻中度拥挤安氏Ⅱ类错颌畸形;②患者牙周情况良好,有足够的间隙;③患者口腔无上颌18牙胚存在或已拔出上颌18。(2)排除标准:①不能够进行推磨牙向后的正畸治疗;②相关临床资料不够完整;③患者依从性差。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上颌颊侧16、17牙根之间治疗,具体如下:在上颌颊侧16、17牙根之间,拧黄铜丝,并拍摄根尖X线片,来确定位置,植入微型种植体支抗时,使用微型种植体配套专用工具(宁波慈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确定位置后,将种植体支抗钉在偏向牙根方向2~3mm处顺时针旋入(软组织不需要切开),植入时略倾斜,保持与骨面向牙根方向的角度大约为45°。微型种植体与牵引钩之间,应用短链橡皮链牵引,并在 0.019(英寸)不锈钢丝上,整个上颌牙列向后远移。观察组患者进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腭部治疗,具体如下:(1)浸润麻醉:首先应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接着于植入部位黏膜注射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液0.2ml;(2)于腭部16牙根方向与腭中缝 1/2稍靠外侧,植入2颗微型种植体支抗(宁波慈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1.6mm×9.0mm),植入过程中,须用手指来感受阻力的大小,并留意询问患者的牙齿感受,按要求留出口外的位置。若阻力过大,应降低用力,避免种植体折断或触及牙根。16、17牙根之间粘接戴入加力装置,换到硬的0.019(英寸)×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后,每个月常规复诊时,减少橡皮链与牵引钩间一个链环的距离,逐步加力,直至咬合呈安氏Ⅰ类,轻度过矫治,并保持1个月以上。
1.4 观察指标
1.4.1 对比两组患者的X射线投影测量值:X射线投影测量值主要包括UI-NA、UI-SN、槽座角(SNA)。UI-NA:鼻根点—上齿槽座点与上中切牙切缘之间连线的垂直距离;UI-SN:前颅底平面与上中切牙长轴相交的下内角;SNA:鼻根点、上齿槽座点和蝶鞍中心形成的角度。
1.4.2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总体加力时间:满意度的判断标准[5]:根据患者的侧貌美观度、矫正时间、咬合舒适度、牙列整齐等相关指标进行评分,具体如下:分数为88~100分:特别满意;分数为68~87分:满意;分数<68分:不太满意。满意度=特别满意+满意。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X射线投影测量值对比 两组牙列拥挤均得到解除,侧貌美观度也得到改善;观察组的UI-NA、UI-SN、SNA与对照组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X射线投影测量值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总体加力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体加力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总体加力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安氏Ⅱ类错颌畸形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发病率,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与患者遗传先天因素以及替牙障碍、外伤、牙周病、不良口腔卫生习惯等后天环境因素均有一定的关系[6]。安氏Ⅱ类一分类错颌畸形患者常表现为上颌前牙唇倾向倾斜,前牙深覆合深覆盖,开唇露齿。安氏Ⅱ类二分类错颌畸形患者常表现为上颌前牙舌向倾斜,即内倾型深覆合。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口腔正畸治疗,极易影响患者颅颌面的正常发育,导致面部畸形的发生,影响患者颜面部的美观度,同时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降低其正常咀嚼功能,进而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7-8]。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对于轻中度拥挤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常采用推磨牙向后进行治疗,可达到安氏Ⅰ类的良好咬合关系,并避免因拔牙矫正而导致患者面型凹陷的发生,有较好的美学效果[9]。支抗设计与控制是正畸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以往临床采用颌间牵引、唇挡等作为支抗,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够理想,可能有前牙移位等情况发生,并且存在不确定性,极易降低患者的舒适度[10]。微型种植体支抗设计具有体积小、植入方便、手术操作时间短等优点,可移动需移动的牙齿,不移动无须移动的牙齿,手术方式简单,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治疗[11]。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微型种植体支抗钉植入骨组织后,通过机械嵌合力与骨组织机械的固位,在较短时间内施加外力,能够承受天然的正畸力,避免移动等情况的产生,具有良好的稳固性,并基本不需要骨性结合,同时与颌骨之间的结合度较低,对患者的创伤较小,使用完取出便捷,舒适性较高[12]。在支抗控制方面,微型种植体支抗的牙齿控制只需患者做好口腔清洁卫生,基本上不太依赖患者的配合程度。微型种植体支抗钉可以使推磨牙向后更容易,而植入上颌颊侧16、17牙根之间这一植入部位,由于存在垂直向分力,进而对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的前牙深覆盖、露龈笑等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推磨牙向后的治疗中,总体加力时间会有所增加,延长患者牙齿达到理想位置的时间,同时不便于患者清洁、维护[13]。有研究发现[14],正畸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有稳定的支抗,并尽可能避免感染的发生。腭部是角化程度较高的区域,该区域组织表面相对致密,对外界封闭,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腭部有利于种植体的清洁、维护,显著降低口腔相关感染的发生,同时在磨牙到位后内收前牙时,微型种植体支抗钉可能会对前牙牙根产生干扰,而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腭部可促使整个牙弓、牙体的整体后移,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此外,还能够明显缩短加力作用时间,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的口腔咀嚼功能[15]。
综上所述,对于轻中度拥挤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来说,在正畸治疗中,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腭部与植入上颌颊侧16、17牙根之间推磨牙向后均有较好的效果,其中前者能够更好地缩短总体加力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