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椎体不稳定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9-04-18呼艳立
呼艳立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骨外科二病区 455000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骨质疏松椎体不稳定骨折的发生率逐年提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进行治疗,能够快速而有效地稳定骨折椎体,恢复脊柱序列,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有研究指出,单一手术方式虽能够有效恢复前中柱的稳定性,但对于后柱的稳定性效果欠佳[1]。本文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PVP,应用于来我院就诊的57例年骨质疏松椎体不稳定骨折患者,取得较佳的治疗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13例老年骨质疏松椎体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63~79岁,平均年龄(70.99±6.99)岁;骨折节段:腰椎35例,胸椎21例;致伤原因:高空坠落13例,交通事故25例,跌倒18例。观察组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1.02±7.03)岁;骨折节段:腰椎33例,胸椎24例;致伤原因:高空坠落16例,交通事故19例,跌倒22例。两组患者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经骨密度、DXA、CT等检查确诊,符合老年骨质疏松椎体不稳定骨折的诊断标准[2];(2)纳入患者年龄均>60岁;(3)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椎体部位定骨折;(4)患者知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排除标准 (1)有手术禁忌证患者;(2)凝血功能障碍患者;(3)合并全身多处骨折患者。
1.4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PVP术,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C型臂X线机确定椎体位置,于正位椎弓根上经皮穿刺直达椎体1/3,穿刺点选择椎弓根上方右侧2点钟及左侧10点钟,随后确认穿刺位置,成功后拔出穿刺针,将调好的骨水泥于透视引导下灌入,注入量腰椎4ml左右,胸椎3ml左右,灌入过程中密切监测,如出现骨水泥渗漏,立即停止灌注,随后穿刺针停留10min,在骨水泥硬化后拔出,压迫2min;观察组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PVP,全麻后取俯卧位,腹部悬空,于后正中进行切口,暴露椎板棘突关节突及伤椎,于C型臂X线透视下置入螺钉2枚,预弯钛棒,固定螺钉并撑开给予加压处理,锁紧后检查伤椎恢复效果,选择弯棒、连接棒并拧紧螺钉,置入骨钻直至椎体前中1/3处,注入骨水泥,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常规抗感染,48h后去除引流管,2周后拆线,术后随访1年并对比疗效。
1.5 观察指标 (1)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2)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压缩比、疼痛评分及胸腰椎功能改善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价,共计10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痛感越轻,依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腰椎功能改善效果,共计10个问题,每问题最高得分5分,总分=实际得分/50×100%;(3)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疼痛、脊柱后凸角、胸腰椎功能及压缩比比较 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ODI评分及VAS评分对比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2.3 安全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3例,迟发性后凸畸形1例,松动折断2例,并发症发生率10.71%(6/5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术能够快速而有效地恢复患者锥体的稳定性,提升强度,随着微创手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方案,其中尤以PVP为代表性,其在影像学的辅助下,应用穿刺针经皮肤穿刺至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在其凝结后达到加固椎体的效用[4]。本文显示,对照组患者术后Cobb角、ODI评分、VAS评分均显著改善,且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证实其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性及微创性,但是,由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整体疗效。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多合并后侧韧带复合体损伤,后侧韧带复合体对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其在损伤后极易引起生物力学的不稳定,PVP术仅能够对机体的前中柱形态进行恢复,后柱的改善效果欠佳,术后仍有损伤脊髓及再次骨折的风险,同时提升了后凸畸形的发生率,且脊柱的稳定性仍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5]。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短节段固定虽能够提升后柱的稳定性,但是其对于机体伤椎的恢复效果较差,极易导致椎体空腔的形成,无法恢复前柱的完整结构,进而导致生物力学不稳定,及椎体高度持续丢失,最终导致内固定断裂或者后凸畸形的发生[6]。本文中对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PVP,通过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提升脊柱的稳定性,联合骨水泥灌注填塞伤椎骨缺损处,两种术式联合应用通过椎弓根钉内固定弥补了PVP术后椎体强度的不足,骨水泥的灌注又可促进椎体成形,恢复椎体高度,促进脊柱的重建及其载荷传导的恢复,降低内固定应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相互结合,互补不足,既能够保证前中后柱的稳定性,又能够恢复椎体的完整性,进一步提升生物力学稳定性,两种方案结合,起到增益的效果[7]。本文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Cobb角、ODI评分、VAS评分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术后无并发症发生,证实其能够产生更优于单一术式的手术疗效,但是,其亦有不足之处,由于两种手术方式的结合,进而延长了手术时间,提升了术中出血量,增加了对患者的损伤程度,本文中亦证实了这一点,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对于体质较差的老年患者可选择单一术式,避免影响患者的预后,而联合术式更适用于体质较佳的老年患者。
综上所述,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PVP,通过维持脊柱稳定,恢复椎体高度,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不稳定骨折效果显著,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多,临床应用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其仍不失为一种较佳的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