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2006—2015年度呼吸道传染病与气候因素关联分析∗

2019-04-18叶雯婧陈彩粼吴生根欧剑鸣洪荣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7期
关键词:风疹麻疹水痘

叶雯婧 陈彩粼 杨 林 吴生根 陈 武 欧剑鸣 洪荣涛

1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福州市 350001; 2 福建省人兽共患病重点实验室; 3 福建省气候中心

重点监测呼吸道传染病包括肺结核、猩红热、风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水痘等,这类疾病传播效率高,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病种。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也表现多样,部分疾病冬春季高发,部分疾病雨季高发,我省气象因素对此类传染病影响的规律性需要探讨,当前气象监测技术日新月异,已采用大数据化管理,为能利用气候因素预测疾病趋势,本研究分析2006—2015年重点监测呼吸道传染病与气象因素的关联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个案信息、人口数据资料分别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基本信息系统,统计规则为发病日期由2006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现住址范围为福建省。气象数据(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雨量、风速、相对湿度、气压)来源于福建省气候中心监测点同期逐日监测结果。

1.2 方法与内容

1.2.1 重点监测呼吸道传染病疾病定义:本文分析的重点呼吸道传染病含肺结核、猩红热、风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水痘,疾病类型为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

1.2.3 疫情个案信息描述指标:采用发病数(例)、发病率(/10万)等指标描述疾病的分布特征。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6—2015年全省9个区市和1个综合实验区87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共报告发病449 49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20.95/10万。各年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07,P<0.01),年平均递减率为2.0%。见表1。

表1 福建省2006—2015年度重点监测呼吸道传染病趋势概况(/10万)

分病种看,肺结核、风疹、流腮、麻疹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年平均递减率依次为7.0%、24.0%、6.0%和13.0%,其中流腮、风疹于2009—2012年出现疫情高峰后缓慢下降,麻疹于2009年断崖式下降至谷底后于2013年小幅上升。流感、水痘和猩红热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递增率为28.0%、8.0%和17.0%。

2.2 季节分布 全省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呈现双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4—7月,第二个高峰出现在11月至次年1月,且第一个高峰的峰值及持续时间均大于第二个高峰,第二个高峰存在短暂缓慢爬坡现象。分病种看,流腮、水痘和猩红热有较明显的双峰表现,流腮和猩红热的第一个高峰的峰值和持续时间大于第二个高峰,水痘则相反;流感常年流行,但冬春季存在流行小高峰;风疹和麻疹仅有一个流行小高峰,3—6月为风疹的小高峰,4—7月为麻疹的小高峰,肺结核1月和3月是高峰,2月有一个流行低谷,到3月后疫情进入持续下滑阶段。见表2。

表2 福建省2006—2015年度重点监测呼吸道传染病及同期气候因素月度分布概况

注:降雨量单位为mm/24h,气温单位为℃,湿度单位为%,气压单位为hPa,风速单位为m/s。

2.3 重点关注呼吸道传染病与气候因素关系分析 分析呼吸道传染病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肺结核、猩红热、风疹、流感、流腮、麻疹和水痘均与气候因素存在关联,进一步将以上有统计学关联的病种的发病数与发病前第7、14、21和28天的气候因素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部分疾病与部分气候因素间存在滞后效应,详见表3。

表3 福建省2006—2015年度重点呼吸道传染病与气候同期及滞后期的相关关系分析

肺结核与当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气压和风速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和降雨量负相关关系,滞后分析显示,肺结核仅与发病前第7天的最低气温关联程度加强。猩红热与当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风速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关联程度较弱,与发病前第28天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关联程度加强,与发病前第28天的气压关联程度最密切,呈现正相关。风疹于发病前第28天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呈负相关关系,关联系数最强,与当日降雨量呈正相关。流感与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呈现负相关关系,与气压呈现正相关,与发病前第14天的气温、气压的关联程度更紧密,与发病前第14天的风速有关联。流腮与发病前气候关联程度加强,其中第14天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关联程度最强,除气压其余呈正相关。麻疹与发病前第14天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降雨量关联程度最强,除气压外,其余呈正相关,与发病前第28天风速的关联程度最强,呈现负相关。水痘与发病前第14天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风速的关联程度最强,呈现负相关,与发病前第21天的相对湿度和气压关联程度最强,与气压呈现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发病前第28天的降雨量正向关联程度最强。

3 讨论

我省2006—2015年重点关注呼吸道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20.95/10万。各年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07,P<0.01),年平均递减率为2.0%。我省近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平均发病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传染病类型亦逐年变迁,数据监测显示,我省2004—2009年血源及性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我省首要传染病类型,而2011—2013年被肠道传染病超越[3],伴随疫苗的扩大使用,流腮、麻疹和风疹的发病率已经出现大幅下降趋势,目前肺结核、流感和水痘是我省重点关注的呼吸道类的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数居前位。时间分布上,我省呼吸道传染病呈现双峰分布,且第一个高峰高于第二个高峰,且第二个高峰呈现缓慢爬坡现象。分病种看,我省呼吸道传染病的时间分布呈现4种类型,第一种为流腮、水痘和猩红热,有较明显的双峰表现;第二种为流感,常年流行但冬春季存在流行小高峰;第三种为风疹和麻疹,仅有一个流行小高峰,第四种为肺结核1月和3月是高峰,2月有一个流行低谷,到3月后疫情进入持续下滑的阶段,胡月梅等[4]分析认为肺结核这种特殊的季节分布可能是由于年初集中病例报告和补报上年度没有及时统计的病人所致的病例聚集。

分析筛选我省与气候因素有关联的呼吸道传染病,显示肺结核、猩红热、风疹、流感、流腮、麻疹和水痘均与各种气候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和目前文献报道一致[5-6]。杨琼英等[7]发现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与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和日平均气压等气候因子相关,王炳翔等[8]发现猩红热的月发病率可能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最低气温又统计学关联。但是周显信等[9]的研究发现,气候条件对肺结核的传播影响较小。韩微笑等[9]发现气温和广州市水痘总体呈现正相关,最高气温下(31.7℃)水痘发病风险最高,这与本研究发现结果相左,考虑与地理位置及人群密度等不同背景有关联。此外,气候对传染病的影响还需深入了解,首先,气候对传染病的影响,每个气候因素并不是独立起作用,各项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或共线关系,有采用多元岭回归分析的方法尝试解决气候因素中多重共线性的问题[11];其次,气候因素与传染病之间并非直线关系,采用曲线拟合也许能够挖掘出二者之间关系的更多信息;第三,气候因素并不是影响传染病发病的唯一因素,须平衡人群流量、城市规模等社会因素综合考虑。在筛选出与气候关联的主要病种之后,上述问题是本课题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将各气候因素提前7、14、21、28d后分析二者的关系,进而了解气候因素对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的滞后效应,发现部分传染病与气候因素间存在滞后效应,即或提前7、14、21、28d的相关系数较当天的上升了,或当日无统计学关联但气候因素提前7、14、21、28d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但肺结核的滞后效应不明显,考虑的原因:(1)二者可能并不存在滞后效应;(2)肺结核是慢性传染性疾病,疾病的诊断、报告和管理和其他急性发病的传染病有所差别,受到人为主观干扰的影响较大,最后李盛等[12]发现肺结核的发病风险在气温滞后6d达到最高值,因此,本次研究肺结核未发现明显滞后,与滞后期区间的设置过宽亦有关系。

猜你喜欢

风疹麻疹水痘
河源市2006-2019年风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生水痘真难受
美国新增60例麻疹病例
水痘源流考
周围的人没有患麻疹,为什么还要给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呢?
风疹
水痘王国
某部2011—2015年水痘发病分析
Trouble in Disneyland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