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家国情怀,打造有灵魂的历史课堂

2019-04-09周晶

文理导航 2019年4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周晶

【摘 要】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历史教师要切实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从知识、能力立意的课堂转向素养、情怀立意的课堂,立足家国情怀,用心打造每一堂“有灵魂的历史课”。

【关键词】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价值取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凝练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最高层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历史教育的根本旨归。然而,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存在只关注学科知识的教学,严重忽视学科教学中育人功能的问题。历史学科的价值不只是传授历史知识,更在于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塑造灵魂是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价值引领是中学历史教育的灵魂。如何打造有灵魂的历史课堂,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事关历史教育灵魂的“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生根?这些理应成为一个有时代责任感的历史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和担负的重要使命。

一、明确“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显然,这为高中历史教学设定了一个高端的育人目标。它既要求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树立家国同构意识;也要求学生注重德行修养,养成民族自强精神;更要求学生胸怀古今中外,形成包容开放的国际意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家国情怀”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历史认同感、文化归属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是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在历史教学中,把“家国情怀”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基于国际视野的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挖掘培育“家国情怀”的教学资源

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宝贵的人文资源,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无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叶澜教授说:“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为此,历史教师需要做有心人,在做教学设计时要深入挖掘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课程资源,让它们成为教育活动开展的“阿基米德点”,从而撬动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人格的完善,家国情怀的润育。比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的宗法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在维系家族稳定、社会安宁和国家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古代历史有朝代更迭、分裂局面出现,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连续性发展则是中国历史的主线和主流;又如,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中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包含的追求自由、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史中,关于社会治乱、党派修为、人生修养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和历史智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国家观和理性的爱国主义;再如,在近代西方主要国家基于各自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优劣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各国应当坚持自身优秀的传统,从社会实际出发,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增强制度自信。

三、打造有“家国情怀”的历史课堂

学科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渠道。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是家国情怀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历史教师要努力打造有“家国情怀”的历史课堂。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

1.创设合适的历史情境

单纯的说教和灌输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只有了解、体会到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同情之理解”。例如:学习五四运动时,笔者创设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相关历史情境,引导他们思考,如果身处当时国难当头的历史环境下,自己将会作何选择?让学生在思考中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生追求,润育家国情怀。

2.设计合理的问题引领教学

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任何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历史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发学生质疑、反思。仍以五四运动为例,在了解了五四运动的基本过程后,笔者引导学生把视线聚焦到“火烧赵家楼”这一细节上,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爱国就可以烧房子吗?”由此链接到现实中的问题“爱国就可以烧日系车吗?”这些问题让历史对话现实,引导学生关注当下,也警示他们应理性爱国。

3.利用典型人物形象升华情感

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灵魂和温度,使学生在汲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例如:浙江申屠兴山老师在《时代中的詹天佑》一课中,以“人”为线索进行教学立意,围绕“‘人字形铁路是如何打造的?”“詹天佑的‘人字是如何打造的?”进行教学,用丰富的史料呈现给学生鲜活的詹天佑形象,最后总结“就人而言,一撇是品格,一捺是才能,做人当立德为先,才与能做支撑;就人生而言,一撇是顺境,一捺是逆境,顺境是乘风破浪,逆境时绝不沉沦。詹天佑就是以他赤忱的爱国之心,高尚的品格,卓越的才能,成就了一个大写的‘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最终使“家国情怀”素养在学生心中升华和内化。

4.合理对接五大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既是五个不同的方面,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将历史置于特定的时空观念中,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解释,最终才能形成大格局的家国情怀。例如:历史疆域图是我们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常用工具和手段。对历史疆域图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构建具体时段中的时空观念,同时又帮助学生生成了特定历史时期中的家国“意象”,帮助他们实现了对昔日未曾“谋面”国家的具象性认知,由此孕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之,素养养育是中学历史课堂的灵魂与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中学历史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开展深度的史学阅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教师。历史教师要切实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从知识、能力立意的课堂转向素养、情怀立意的课堂,立足家国情怀,用心打造每一堂“有灵魂的历史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7(10)

[4]任鵬杰.关于新时代历史教育发展的沉思[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2)

[5]曹小文.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目标与追求[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01)

[6]王德民,赵玉洁.论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0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普通高中生态体验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互融共生研究”(立项编号:D/2018/02/17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