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阅读中养成“咬文嚼字”习惯

2019-04-09陈小红

文理导航 2019年4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

陈小红

【摘 要】在汉语言文字的精细化阅读中,如果有感受文字的暗功夫,觉察语言能量、咬文嚼字的习惯意识,那么在文章的理解及情感把握上一定会更上一筹。语文学习中,加强语言敏感度,在文本重点段落上下研磨功夫,定能提升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经典篇章教学上的精致、生动、到位能起到示范作用。总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要求语文老师有琢磨文本的正确方式,有个人精到的解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初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有实际收获。这种咬文嚼字的阅读习惯,对学生阅读难度大、有深度的文章应是有所助益的。

【关键词】咬文嚼字;文字的暗功夫;思想情感

本文以鲁迅文章阅读教学为例,来谈谈“咬文嚼字”的功夫,从小学阅读鲁迅的文章起,便发现他的文字“口感”与众不同,思想深刻,特殊的语言风格又不失简洁、犀利。当老师后,发觉鲁迅的文字能使人的快意恩仇得到释放。近年来,关于“阅读喜好”的思考日益饱满丰盛,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使我有所启发,语言文字的推敲更改,其实是思想感情的更动。福州语文高级骨干教师培训时,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的讲座,提醒我们,在语文阅读上,应紧抓文本,在文本的遣词用句用字上下研磨的功夫。在陈日亮的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如是我读》里,我们看到了特级语文老师对语言文字的高度敏感。

教学鲁迅的课文,多数老师都聚焦于挖掘鲁迅文章的启蒙主义、国民性、国民劣根性问题。反观学生写作的问题,及多年的教学阅读经验告诉我,在名家名作的阅读教学上,可以在重要段落的语言能量秘密上多花些探究的功夫,希望以鲁迅语言带来的启示为镜,在阅读教学及写作中,尽力摆脱陈词滥调。

渴望摆脱“陈词滥调”的鲁迅是终生致力于语言革命的人。通过语言革命来达到文体和写作内容的革新。我们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到鲁迅先生把美丽的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读起这段文字时,像是亲身迈进了百草园,文字描写得非常成功、细致,“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光滑”字眼一用,我们在阅读中立刻感知到这是一个孩子们的世界,石井栏是光滑的,那意味着有过多少孩子的手曾经在这栏杆上摩梭过,一个词用精准了,可以从中读到里面暗含的内容。“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恰到好处的拟人手法,使读者读到了自由、诗意生活的生命张力。

描写百草园的一大段文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热爱与不舍之情。鲁迅的描写文字生动,议论的文字则是深刻幽默,如:这段文字“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在这段里,鲁迅先生直接揭示了私塾老师对学生兴趣的阻止与扼杀,还有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腐败。

相比于鲁迅杂文的严峻凛然、锋芒毕露、泼辣犀利、意味深长等特点,他的散文透露着玲珑剔透、情趣盎然、細腻生动、鲜美可口。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文学追求。我们所写下的每一句话,所选用的每一种表达都代表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美学立场。文字即是思想,文字是有生命能量的。

现代研究鲁迅的孙郁教授在他的《民国文学十五讲》中提到了鲁迅文字的暗功夫。孙郁教授以为鲁迅的一生,就是想颠覆掉流行在中国几千年的“瞒”与“骗”的书写方式,对自恋和无我的世界有一个清算。所以,我们见识到了鲁迅的语言里有一种态度、一种硬度。它不媚好读者,不试图抚摸你、谄媚你。它深刻、凝练、有反抗性。这样的语言还有一种敏感力,刺激你、冒犯你,甚至触怒你,让你耿耿于怀。学生时代背诵过鲁迅的文章,成长以后,有一天脑子里可能会突然蹦出他的某段话。因为不驯,因为拗口,他的语言沉积在我们记忆深处,没有轻易划走。也正是这种不光滑,这些语词才能穿林过海,在我们头脑里野蛮地长出来。什么是语言的能量呢?我以为这就是语言的能量,那巨大的、能穿越时空、披荆斩棘的力量。

孙郁教授在《鲁迅的暗功夫》里讲“我们的文学发展路程中要警惕语言的简单化。在通俗的文章里,新鲜词语的数量减少,语言的审美就低不就高,反智的一面就出现了。在‘文革时期,汉语词汇量少得可怜,话白了,意少了,诗情则更为寥落。”我们现在很多人只读微信,读简单易懂的通俗文字恐怕是不行的。我们要读原典,要读经典的东西。比如:只有进入鲁迅的文章,我们才能真正学会中国最智慧的一种思维方法,启发我们打开思维。鲁迅似乎把汉语重新排列组合起来,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有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他使汉语有了巨大的弹性,那种意象的丰富,那种情感的叠加,都是可以跟古人、跟世界上最经典的文本相媲美的。

语言是有能量的,因为思想具有能量,语言是有声的思想,所以语言具有很强的振波。尤其是愤怒和怨恨时所说的话,都带有很强的能量。鲁迅文字中的能量,表现在其对中国人民族根性的理解及独到的眼力见识上。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出离愤怒的文字是出于对爱国学生的爱,对当局政府残暴的怒,对庸庸碌碌沉默失声的国人的失望。此文中阮籍式的深情、离骚式的表述,打动了后辈一代代无数有爱国情怀之人的心。

鲁迅深感世态炎凉,窥熟于“世人的真面目”,他的写作以所谓世态人情为着眼点来看取社会与人生,摄取其“魂灵”,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警示。浸润于中西文明的知识分子——鲁迅,深感时代进步对中国社会特殊的作用;他除了用笔写“始终微笑着”“从容转辗”“干练坚决”的刘和珍与杨德群们,展示中国女性的勇毅和温和,“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的形象;还着眼于罪恶的段政府,下劣的无耻文人,以及那些庸人与“闲人”,文中虽没有勾画他们的“尊容”,但强烈的比照与暗示使那些在阴暗潮湿里的阴暗物们显得多么的丑陋!这种比照与暗示极具战斗性与鼓动性,可以说这是该文不同于一般悼文的地方。

鲁迅思想的复杂性,见于他几乎所有文章里都有解剖自己的文字。在《纪念刘和珍君》他一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却又感觉到“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他想说的、有必要说的太多,现实的黑暗使他出离地愤怒。“但我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而不仅仅是这一点点的所谓的感激。他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而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但他又说,“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说到这次惨案所引起的反响和意义时,他沉痛地说:“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然而在文章的结尾,他又说:“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又会依稀地看见微茫的希望……”这些几乎矛盾的语言,并非是作者逻辑上的失误,而是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无言的苦痛、愤怒、悲哀与告祭的心情。同时在措辞闪烁与词锋隐显之中,又分明地让人感受到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凶残所达到的非人间的程度。

言语是有生命的。思想家、文学家埃默森曾经说过:“用刀解剖关键性的字,它会流血。”足见语言是有生命的,它具备了创造和毁损的能力。我们虽看不见言辞,它们却成为一种能量,充满在房间、家庭、环境和我们心里。鲁迅应该是理性地看出了语言文字深藏的意义,他在极其日常化的言语背后一定是看到了什么,看到它们的背后沉淀着一个民族的根性,一个阶级的态度甚至是一种超越民族与阶级的属于人类的精神与心态。

【参考文献】

[1]陈日亮.如是我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9)

[2]孙郁.鲁迅遗风录[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09)

[3]梁卫星.重复与鲁迅[J].北大在线,2002(08):16

[4]王献永.鲁迅杂文艺术论[M].知识出版社,1986(09)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治学要严谨,《咬文嚼字》发布2015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咬文嚼字》怎样教出语文味
咬文嚼字,嚼出“语文味”
语文高效课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