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2019-03-23陈正宏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思考初中数学

陈正宏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问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本文主要从导课时、上课中、课堂练习时等环节阐述了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思考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产生“碰撞”,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心理;其次,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要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第三,教师要善于抛“锚”,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建构;最后,教师要围绕教学主题,从不同角度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

要想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进行反向思维探究,形成持续动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将教学融入问题,让学生去发现、提问、探究,从而加深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促进思维发散;最后,教师要制造出一种不协调,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实现“再创造”,从而探究数学规律,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一、导课时创设问题情境

导课是整堂课的序幕,所以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分析、综合、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的思维调节到最佳状态。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复习旧知来引入新知,从“结合点”中引出问题,让学生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从而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

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完成(a+3)(a-3)、(2-3a)(2+3a)、(x+2y)(x-2y)、(p+2q)(p-2q)等幾道题,当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后,会总结出平方差公式,然后教师再从问题出发,从旧知中引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教师的设疑、引趣可以给学生带来最佳的刺激,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理解概念。

二、上课中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接收新知的过程也是同化顺应的过程,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借助旧知建构新知。首先,教师要以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他们重组知识,实现对知识有意义的建构;其次,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处”,以旧知为铺垫,由浅入深地迁移知识,通过层层设计引发学生的思维进阶,从而在知识的同化中有顺应,在顺应中先同化,完善认知结构;最后,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学习多边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猜想,让学生猜一猜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在学生猜想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加以验证,就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掩盖了思维的变化。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呈现学生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思考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数学家们是如何思索的,教师是如何思考的,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从而掌握数学思维。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冷静分析,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对知识形成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时创设问题情境

练习是教师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方式,学生也能从教师的反馈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首先,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开展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内化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其次,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制错找因”,为学生编制判断题,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他们对错误的认识;第三,有效的变式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灵性,所以教师要加强变式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最后,问题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的“种子”,教师要精心设计习题,不以讲解替代学生的思考,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顺畅、更灵活。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站在不同的层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认清问题的本质,从而构建深度思考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巨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思考初中数学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