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入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思考
2019-03-20宋梅霞
□宋梅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四种形态”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指明了方向,也是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开展监督执纪问责的基本遵循。各级党委、纪委必须准确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一、准确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科学内涵
(一)“四种形态”更加注重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更加注重提升党的自我净化能力。第一,从建党历史视角看,中国共产党依靠铁的纪律立党,并始终坚持严明党的纪律,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四种形态”就是要把纪律严起来、立起来。第二,从全面从严治党高度看,“四种形态”体现全面、从严的要求。全面体现在要用纪律管住全党,从严是发现苗头就及时提醒、触犯纪律就及时处理。第三,从腐败行为演变规律看,违法必先破纪,从量变到质变,“四种形态”覆盖所有可能发生的违纪情形或苗头,一级级地设置防线。落实“四种形态”就是扎紧纪律笼子,遏制违纪进而阻断违法。第四,从我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看,过去党内有同志认为犯点纪律是“小节”,纪委也常以查办大要案为重点,对小问题管得少或视而不见,造成干部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四种形态”从“小节”抓起,体现了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
(二)“四种形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构成了科学完整的监督执纪体系。“四种形态”坚持纪法分开、纪严于法,用纪律的尺子划分成“常态”、“大多数”、“少数”和“极少数”,各形态之间有明显的违纪轻重和处置层次之分。第一,要抓住“常态”。党组织及时发现党员干部出现的违纪苗头或轻微违纪行为,采取措施及时告诫制止。做保健、治未病成为“常态”,大多数党员干部就会远离纪律底线。第二,要把握“大多数”。对违反党纪行为及时进行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在“常态”、“大多数”两种形态下足功夫,就能管住大多数,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第三,要坚决惩处“少数”、“极少数”。对不断提醒挽救都不奏效,不知耻不知止、不收敛不收手的,必须用最坚决的态度进行惩治。
二、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主体和责任
(一)构建落实“四种形态”的责任体系。中央明确指出,在落实好“四种形态”中,党委须主动担当、落实好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必须把精力放在对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监管上,管住大多数。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各部门和各级党组织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协调用力的责任体系。分解各部门在运用“四种形态”中的责任,形成责任清单,加强工作考核。如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强党员教育,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党内制度,围绕选人用人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不仅用好干部,还要及时掌握干部动态,把干部管严管住。另外,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要加强阵地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浓厚氛围;纪检监察部门要在纪律审查上积极作为,及时发现处理违纪行为;基层党组织要伸长耳朵,对班子成员、党员干部“七零八碎”的事情、八小时以外的情况都要有所掌握,发现问题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
(二)健全运用“四种形态”的制度体系。“四种形态”逐层递进,要进行不同的制度设计。第一,要大力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推动党内关系正常化。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建立和落实巡察制度,坚持问题导向,不断纯洁基层党组织。第二,要抓好民主生活会制度落实,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考核,使批评和自我批评动真碰硬、直奔主题、抓住实质,否则就过不了关,形成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第三,要完善谈话、约谈和函询制度,认真实施任前廉政谈话、提醒谈话和诫勉谈话制度,加强有针对性的、动态化的党风廉政建设约谈,在干部提任前进行温情式的纪律教育和廉政提醒,在听到干部有反映时就及时打电话问一问,或者当面谈一谈,或者下发函询通知书,善意又严肃地提醒告诫,猛警醒刹住车。
(三)形成精准发力、强化日常监管的工作常态。将纪律的高压体现在日常,必须久久为功。第一,要坚持“教育提醒,无病常防”,加强党内重要法规宣贯,让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清楚、明了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不能做的做了有什么后果、组织上重点在关注什么。第二,要坚持“抓早抓小,初病早治”,改变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抵触思想,使他们支持并融入到强化党内监督的氛围中来,充分运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等形式,使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自觉做到看见有问题就指出,发现有苗头就提醒,抓早抓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纪委在监督执纪中要积极运用好“四种形态”
(一)摒弃错误认识,树立纪律建设思维。各级纪委在运用“四种形态”中,在思想上要紧紧扭住纪律不放,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的意识、坚持纪在法前的意识和抓早抓小的意识。同时,还要避免几种认识误区。一是“误判”,认为反腐方向变了、反腐力度减弱了,实际上,中央反腐决心和力度没有变。二是“误解”,认为对党员干部要求轻了,各级党委和纪委的责任轻了,实际上,“四种形态”主张“主惩小恶、以诫大恶”,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更严了,各级党委和纪委的责任更重了。三是“误处”,认为对违法犯罪的党员干部可以纪代法、高举轻放,实际上,对“极少数”严重违纪的党员干部,必须零容忍、严肃惩处。
(二)强化“三转”,必须聚焦聚焦聚焦。
1.转职能。要以把纪律挺到最前沿,运用好“四种形态”作为职能转到位的标准。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与党委的关系,纪委既要接受党委的领导和工作部署,也要监督党委的管党治党工作,促进党委履行好主体责任。二是与业务部门的关系。要强化“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督促专业管理部门切实承担对业务活动的监管主体责任,把监管主责扛起来。不参与过程监督,不代表放松监督,而是更多采用招投标等业务活动事前报备、事中抽查、事后倒查以及穿行测试等方式,强化对重点业务环节的监督,提高监督的效果和权威。三是与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违纪必究是原则,更不用说违法,对涉嫌违法行为该移送的要及时移送。
2.转方式。要不断创新监督执纪方式,推进“三个转变”。一是“盯违法”向“盯违纪”转变,除了党章党规党纪,还要紧盯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紧盯各级领导干部、职工的履职行为,发现违规违纪及时问责处理。二是“盯少数”到“盯多数”转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三是向“抓早抓小”转变。紧盯违纪行为初始,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动辄则咎。像啄木鸟那样,发现虫子就要及时啄出来。
3.转作风。要求纪委同志增强担当意识,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发扬斗争精神,对违纪行为敢于“亮剑”。监督中存在的“好人主义”、“爱惜羽毛”,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等思想和现象,必须予以纠正。
(三)将“四种形态”贯穿纪律审查全流程。
1.线索处置环节。在线索处置环节,围绕“六大纪律”和“四种形态”,对反映党员干部的问题线索从纪律层面认真梳理,哪些需要优先处置的(涉及“三类人”,涉及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哪些需要进行提醒警示、哪些需要组织初核调查的,根据不同的表现形态分别制定方案。另外,要扩大谈话函询覆盖面,对一般性问题可谈话提醒、函询核实,让党员干部把问题讲清楚。
2.纪律审查环节。在纪律审查环节,将违反“六大纪律”作为审查重点、“三类人”作为主要对象,一切冲着纪律去。在事实清楚的情况下,区分情节,恰当运用处理方式。对情节轻微的,多运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和轻处分等“常态处理法”,坚决把新问题遏制住;根据纪律处分条例,充分考虑从轻和减轻情节,给机会、给出路;违纪范围内区分轻重问题,对存在侥幸心理、不如实交代,经查证清楚问题的,要予以从重处理;区分好违纪与违法的边界问题,通过对“极少数”案件的查办,形成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