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鼻关总窍论”理论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2019-03-17闫国跃白燕远马建泽
李 彤,许 莉,张 曼,闫国跃,白燕远,刘 莉,马建泽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以鼻治病,取嚏防疫,古今医籍,记载颇多。《灵枢·杂病》则曰:“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这是有关取嚏法治疗呃逆的最早记载。又如《伤寒杂病论》载“病在头中寒湿……纳药鼻中则愈”,表明张仲景在当时已采用鼻腔纳药治愈头中寒湿。《普济方》载有“先取酸醋以涂口鼻”及“仍以醋火淬于旁。使闻其气”,描述了闻醋治疗产后血晕的方法,是鼻腔给药应用于产科的较早记载。《备急千金要方》有“捣韭汁灌鼻孔中”治猝死的记载,可见,鼻腔用药很早以前就被用于急症的抢救上。《理瀹骈文》云:“大凡上焦之病……唁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可知,吴师机将取嚏列为治疗上焦病证的快捷有效的方法,对取嚏法给予极高的肯定。吴有性《温疫论》曰“盖温疫之来,邪自口鼻而入”,表明瘟疫的发生,是疫气由鼻窍侵入而使人染病,将疫气阻于鼻外才能避免人互相染易。
“鼻关总窍论”属于瑶医基本理论之一。鼻参与呼吸吐纳,沟通人体与外界。邪气首先经鼻入侵,由鼻入肺,随百脉运行至全身各处。根据瑶医理论,多种疾病可从鼻论治,通过解毒除蛊、启关透窍、穿经走脉、祛风散邪等治法,以防邪由鼻入侵,驱邪由鼻而出,达到三元和谐及盈亏平衡的目的。深入理解“鼻关总窍”理论,不仅对阐释瑶医“医养结合”理念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完善瑶医药理论。
1 从鼻论治疾病的现代医学依据
鼻腔向前通过鼻孔与外界沟通联系,向后延伸至鼻咽部与机体紧密相连,鼻中隔将鼻腔分成左右两侧,鼻腔内面被黏膜和皮肤覆盖。鼻黏膜下含有丰富的血管及嗅细胞,鼻腔呼吸区覆盖大量的微细绒毛。鼻腔因其特有的解剖构造,在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鼻黏膜丰富的血管,有助于药物迅速吸收 鼻黏膜上皮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加之其渗透性较强,药物能被迅速吸收进入毛细血管。因毛细血管与静脉窦、动静脉沟通吻合,又与毛细淋巴管交织成网,使得进入毛细血管的药物亦能迅速进入体循环[1],为药物由鼻吸入发挥作用创造了可能。
1.2 呼吸区表面大量的微细绒毛,增加了鼻腔的有效呼吸面积 鼻腔可分为3个区域,即鼻前庭、嗅区和呼吸区。其中,嗅区位于上鼻甲,嗅区及呼吸区参与机体呼吸,鼻前庭几乎没有吸收功能[2]。药物可绕过血脑屏障而由嗅区吸收,靶向递送到脑部[3]。呼吸区表面覆盖大量微细绒毛,增加了鼻腔的有效呼吸面积,使得药物由鼻吸入更全面而有效。
1.3 丰富的嗅细胞,将气味的刺激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鼻黏膜下含有丰富的嗅细胞,其对气味敏感。当药物的气味刺激嗅细胞,刺激感觉可被传入中枢神经系统[4],对机体进行调节,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芳香类药物刺激嗅细胞,即遵循此理。同时,鼻黏膜覆盖大量的纤毛,其有效摆动,可有效清除异物。
可见,因鼻腔独特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使得鼻腔用药具有独特的优势:给药方便,药物通过鼻黏膜,可被迅速吸收进入体血液循环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给药后起效快,且无肝脏首过效应,使有效成分最大限度被吸收,降低药物对胃肠等的毒副作用[5]。因此,对于不能口服用药的患者及婴幼儿,鼻腔用药是理想的选择。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嗅部面积约仅占鼻腔表面积1/15,由嗅区吸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有效率低[6]。纤毛的清除机制使得药物在鼻腔的停留时间减少。鼻腔用药时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纤毛的运动,也会对鼻黏膜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当鼻部出现病变时,药物吸收亦受到影响[7]。
2 从鼻论治疾病(鼻关总窍论)的瑶医理论基础
瑶医认为,在人体当中头部是“天”,鼻腔称为“天河”,天河为气体出入之要道,胎儿自出生起通过鼻的呼吸开始自身生命活动。眼可闭目休息,耳可避噪不闻,唯有鼻昼夜不停参与生命活动,时刻与外界保持着气体交换,此为“鼻关总窍”[8]。鼻窍是病邪入侵的要道,痧瘴蛊毒等邪气可由鼻侵入人体引起三元失和、盈亏失衡而致病。
2.1 邪毒阻滞鼻窍影响“三元和谐” 三元即天、人、地,瑶医把三者看成统一体,认为三者不协调,即“三元失和”则致病。人体的健康有赖天、人、地三元之间的协调平衡,鼻窍通畅则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时刻相通,维持人体内部与外部自然界的交感通应,三元和谐平衡,则人体健康无病。外界诸多致病因素,侵犯人体首先侵犯鼻窍,鼻主呼吸,毒邪壅塞于鼻窍,阻滞呼吸通路,造成人体与外界不能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打破了“天、人、地”三元的协调平衡而发病。
2.2 邪毒经鼻窍入百脉扰乱人体“盈亏平衡” 瑶医认为“盈亏失衡”是发病的核心病机[9]。人体内部脏器之间、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着相对的盈亏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状态遭到破坏,人体无法调节使之恢复,疾病就会发生。人体内外、脏器之间由“百脉”沟通联系,百脉内运行气血以涵养全身,调节人体内部的盈亏平衡[10]。自然界诸多邪毒,由鼻入肺,经百脉运行至全身各处。人体与外界环境动态的盈亏平衡被打破,继而影响人体内部的盈亏平衡,故百病由鼻而生。
3 瑶医“鼻关总窍论”在防治疾病中的应用
“鼻关总窍论”是瑶医养生保健的指导思想之一,是瑶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鼻关总窍论”指导下,瑶医采用鼻腔纳药、取嚏、闻香等手段进行疾病的治疗、疾病的预防及患者进行生活调理,是医养结合的具体体现。
3.1 鼻腔纳药 根据对鼻腔的不同刺激方式,鼻腔纳药可分为多种不同的治法,用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五官科疾病及偏头痛、眩晕等头面部等病证的治疗。
3.1.1 塞鼻法 塞鼻法是指将具有宣通鼻窍、化浊排脓等功效的药物,加赋形剂制成栓子或者捣烂后直接塞入鼻中的一种外治法。因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由嗅区吸收入脑,吸收迅速、起效快,故该法可用于治疗脑病[11]。因芳香药物具有开窍醒神之功,已有研究将塞鼻法应用于老年痴呆的辅助治疗之中,可较好地改善认知功能[11]。湖南民间瑶医采用鹅不食草捣烂塞鼻治隔日疟、三日疟(瑶族称为打摆子);用橘子树叶、犁头草、冻青树叶治鼻疔;用黄荆树嫩枝揉捏塞鼻止鼻血[12]。
3.1.2 吹鼻法 吹鼻法是指采用鹅毛管、小纸筒等管径物,将药末吹入鼻中的一种外治法。如古代医家用鹅不食草末吹鼻治重伤风;用血余炭末吹鼻止鼻衄;用甜瓜蒂末吹鼻治黄疽;用皂荚末吹鼻取嚏治鱼骨鲠喉等。湖南民间瑶医采用皂角煨熟研细粉,吹入双鼻孔治中风牙关紧闭;用黄栀子炒焦研末,吹入同侧鼻孔治鼻出血[12]。
3.1.3 滴鼻法 滴鼻法是指将药液或药汁,滴入或灌注于鼻腔内的一种外治方法。周去非《岭南代答·卷十》对“鼻饮”的方法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邕州溪峒及钦州屯落,俗多鼻饮。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置盐及山姜汁滴于水中。瓢则有窍,施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脑,循脑而下,入喉……饮时必口噍鱼酢一片,然后水安流入鼻,不与气相缴。既饮必噫气,以为凉脑快肺,莫若此也。”此记载的“邕州溪峒及钦州屯落”,正是瑶族聚居地区。湖南民间瑶医采用生萝卜捣烂榨取汁液,加入冰片1 g充分搅匀后滴入鼻孔(滴后轻轻捏揉鼻子),治疗头痛[12]。
3.2 取嚏法 喷嚏是应激状态下的正常生理反应,也是鼻黏膜炎症的病理表现。取嚏法是使用药物或其他物品刺激鼻黏膜,通过打喷嚏以宣通导滞、祛除病邪、调整盈亏的方法。该法可用于排除鼻腔异物,预防感冒,治疗小便不利、呃逆、黄疸、急救等病症[13]。
古今医籍中有关取嚏法有丰富详尽的记载,为研究取嚏法的作用机制及药物剂型的开发提供了依据,对于取嚏避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将疫气阻于鼻外及驱邪由鼻而出,是行之有效的防治瘟疫的简便办法。在现今对于传染病的防治中,该办法值得借鉴。《南宁府志》记载:“皂角,大小二种,如刀豆者少毒,小者佳,中风卒死、牙关紧闭,研末吹鼻令嚏即醒。”可见,皂角末吹鼻令嚏可治疗中风卒死。
3.3 芳香疗法 芳香疗法是指将具有挥发性芳香成分的植物,通过闻、嗅的方式将药气吸入人体的一种外治方法。古代有采用芳香药物防治外感温热病的应用,后世医家加以发挥用以防治瘟疫,现代医学则通过改善药物剂型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及养生保健等。
在广西金秀、恭城及湖南江华等瑶族地区,每年端午节,草医、药农将从瑶山采摘的各种药材运至圩镇售卖。瑶族同胞认为,端午时节的草药根肥叶茂,药力大、疗效好。逛端午药市,可饱吸百药之气,调理身体。其中吊兰、五爪风、破石珠、九牛藤、半边风、大血藤、血风、野峨嵋豆、走马胎、红痧药、金银花、瑶婆风、满山香、端午艾等药材,香味扑鼻,弥漫整个市场。瑶族同胞喜用芳香植物以放松身心,调整盈亏,防病治病。
3.4 药 枕 药枕具有药效持久的特点,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有一定的优势,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如将石菖蒲、官桂、川芎、香茅等具有芳香安神、活血通络、清热祛风等功效的药物置于枕套中,即为“药枕”。瑶医认为,睡卧枕药枕,药气经口鼻或者局部皮肤吸收后,启关透窍、穿经走脉,促进三元和谐及盈亏平衡,可用于治疗不寐、焦虑、颈肩痛、眩晕、头痛等病证。药枕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用浮荒(薄荷)、香茅、灵香草等制成的药枕治疗感冒头身疼痛;用含有小金不换、菊花等安神之功的药枕改善睡眠质量;用含有五爪风、苍术、官桂、陈皮等行气和胃的药枕改善食欲;用含有叶浮荒(藿香)、清煲(石菖蒲)、菊花等化湿、清肝之效的药枕调节血压;用含有木兰、来角风、金耳环、辣椒刺等疏风散寒之效的药枕防治风寒感冒等。
4 小 结
瑶族地区山高林密,雾霭缭绕,痧瘴弥漫,秽浊之气易于侵袭人体。鼻通过呼吸吐纳,时刻与外界保持着气体交换,昼夜不停参与人体重要生命活动,是人体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器官。此为“鼻关总窍”。邪气侵犯人体首先侵犯鼻窍,鼻主呼吸,毒邪壅塞于鼻窍,阻滞呼吸通路,造成人体与外界不能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打破了“天、人、地”三元的协调;邪毒入侵,由鼻窍入百脉,扰乱人体“盈亏平衡”状态,引起三元失和、盈亏失衡而致病。
瑶族先民久居痧瘴蛊毒弥漫之地,为避免秽浊之气侵袭人体,根据对鼻腔的不同刺激方式,采取鼻腔纳药、取嚏、闻香等多种方法,解毒除蛊、启关透窍、穿经走脉、祛风散邪,防止邪气入侵,驱邪由鼻而出,促进天、人、地三元和谐,维持机体盈亏平衡状态,保障生命健康。
“鼻关总窍论”是瑶医基本理论之一,指导着瑶族同胞进行养生保健,其具体运用在瑶族民间流传广泛,特色较鲜明。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需求的增加,养生保健的思想被更多人接受,医养结合的理念日益被重视。瑶医“鼻关总窍”论可指导呼吸系统、头面部等疾病的治疗,对传染病的预防及睡眠障碍、焦虑等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等也有指导意义。
深入开展对瑶医“鼻关总窍论”的研究,丰富其治疗病种及使用范围,加大对从鼻论治作用机制的研究力度与深度,切实地将瑶医养生理论应用于临床研究,不仅对瑶医药理论的完善有促进作用,也是对养生保健内容的丰富,可为医养结合理念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