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课加推初中物理信息化教学发展
2019-03-15韦超
韦超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的推广和应用,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断地在向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发展。结合多年在初中物理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思考,对智课和科技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结合物理教学目标、融合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全面开发学生智力,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关键词:智课;科技应用;物理教学;作用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学校的教育方式要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团结协作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同时要求教师采用新型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在线平台等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改善教学方法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度融合形成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智慧课堂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教学分析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推动学生的学习成绩快速提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很多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生活经验也较为匮乏,如何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在课堂上很好地得到模拟和演示,给老师课堂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而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充分应用,就能有效避开物理教学上的抽象概念。例如我们在讲解“摩擦力和运动的关系”中关于“摩擦力对物体的影响”时,讲到物体不受力时或者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状态或者静止状态,很多学生对于物体不受力理解不到位,实际上在地球上的物体又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讲好这个知识点时难度较大,而借助互联网技术,就可以采用动画或者动漫的形式在课堂上把很抽象的原理向学生诠释清楚,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点的理解。
开展智慧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前自主掌握课前预习一些知识点,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光现象”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智课把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各种光现象都以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在视频网站上进行生动的展示,学生看到这些视频后就会自主思考联想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然后通过及时预习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慢慢获得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智慧课堂让学生获得一个较为直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点的直观情境,为学生的物理视野打开创造了一个好的路径。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模型
初中的物理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要了解現象背后的事物发生的原理,让学生知道知识源于生活又是对生活中的一般规律的概括总结。但是很多物理现象不好在课堂上再现,很多学生觉得较为晦涩难懂,而现代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采用模拟、演绎、推理、再现的方法,让很多处在理想状态、复杂的物理现象较为容易地实现。比如我们在讲解“光的传播现象”中关于“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结论时,很多学生不理解原理和经过,我们可以采用计算机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去理解“在大树底下,地面上的光斑是圆形,是太阳的像”这个重要知识点,也省去较为复杂的模型试验的开展。
所以我们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本知识,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每次开课之前可以先播放“走进物理天地”类似的物理短视频,对初中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中学生自己感悟到物理知识的博大精深,能够强烈刺激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意愿和兴趣;教师不仅可以采用班级授课方式,也可以开设一些课外实践课程,比如在学习“声的现象”这一单元时,物理老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查找搜寻相关课题,如声音在光的传播速度,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对比,利用短视频,整合声音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直接感受力。让知识点更加直观地走进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展示物理现象
物理现象是物理事物规律的重要体现,也是加强对物理本质规律掌握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物理现象在课堂上较为难以实现,例如我们在讲解“日食”“月食”“日全食”“月全食”等形成的原因和成像规律时,生活中发生这些现象的几率不多见,课堂上这些物理实验也较难做成功,一方面是实验器材的准备周期较长,另一方面课堂上做出这种精准实验的难度较大,而借助互联网技术,智慧课堂上就能很好地把这些现象用计算机、动画、动漫等形式在课堂演示,让现象不再抽象,让难点的难度降低,让学生不再畏惧物理现象和现象的本质分析。
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的学习理解关乎孩子们未来对事物的求知和探索能力养成,良好教学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特别是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广大教师也要做到与日俱进,不断地去探索好的方法和思路,特别是要做好智慧课堂的培训、交流、应用、推广,让更多的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地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让广大学生受益于智课带来的便捷。
参考文献:
[1]庞敬文,张宇航,王梦雪,等.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65-71.
[2]姚强.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设计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