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言语矫治手段提高智障儿童整体构音清晰
2019-03-15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张曼洁高晶
(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 张曼洁 高晶)
智障儿童以其不同的严重程度会伴有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问题,和同龄儿童比较,其言语、记忆、思维、理解等能力都显著落后[1]。针对其主要的言语障碍,积极开展对智障儿童的言语-语言障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采取言语矫治的干预手段,旨在帮助智障儿童恢复相对清晰的言语语言表达能力,完善其生活表达、沟通能力,继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例智障儿童作为本文观察对象,年龄范围从3~8岁,平均年龄5.09±1.16岁,男生15例、女生5例。所有智障儿童皆有不同程度的发声障碍、共鸣障碍、口部运动异常表现。
1.2 方法 具体的言语矫治训练方案为:
1.2.1 口部运动功能与发音的相结合训练
1.2.1.1 下颌运动结合发音训练:引导儿童交替发出需下颌做上、下运动的单韵母、音节转换,对其下颌的上、下运动能力进行训练,像是 a-i-a、i-a-i、u-a-u、hei-ma-hei等等。
1.2.1.2 唇运动结合发音训练:引导儿童反复发一些涉及到圆唇和非圆唇运动的韵母交替训练,像是i-u-i、o-e-o等等。
1.2.1.3 软腭运动结合发音训练:引导儿童反复发一些需软腭做升降运动的闭元音和鼻音训练,尽量做到鼻腔共鸣,像是bi-m-bi、gu-n-gu等等。
1.2.2 构音音位的针对性训练:当儿童已经基本掌握了构音运动能力之后,拓展构音音位训练。按照健康儿童声母音位的学习顺序,安排3个月的训练时间。具体安排为:①第一个阶段,学习“d、h、p、k”等音位;②第二个阶段,学习“n、j、q、x”等音位;③第三个阶段,学习“z、c、s”等音位。
在这一阶段的训练思路:以第一个阶段的训练内容为基准,先以“p”为声母的词汇作为声母音位构音的载体展开训练,强调“p”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注意及时矫正儿童其错误的发音方法,逐渐使其掌握正确发音方法,像是“爬、泡泡”等,之后在此基础上加入“b、P”声母组合成的音节,像是“奔跑、跑步、瀑布”等等,逐渐按此顺序开展言语矫治训练。
逐渐的展开声母音位的构音训练,将韵母音位加入到声母音位的有关训练中去。并逐渐的把儿童所掌握的音位构音应用到句子练习、日常表述训练中。
1.3 成果评价 对20例智障儿童在训练前后的口部运动功能(总分值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和构音清晰度改善状态(使用构音语音能力评估法[2]进行评价)进行比较。
1.4 统计检验 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描述,并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描述,并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训练前后儿童口部运动功能结果 由下表1数据所示,与训练前儿童口部运动功能障碍比较,进行训练干预后,智障儿童下颌、唇、舌等构音器官运动能力有显著恢复,趋于正常或基本正常(P<0.05)。
表1 对比训练前后儿童口部运动功能结果( )
2.2 对比训练前后儿童整体构音清晰度的变化 训练前经结果表明,20例智障儿童的整体构音清晰度平均为30.6%,经矫治,完成训练后儿童整体构音清晰度已经提高到了73.6%,与之前相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X2=37.045,P<0.05)。
3 讨论
虽然智障儿童有着严重的构音障碍,但是其语音的发展顺序与健康儿童无异,因此我们在对智障儿童采用言语矫治首选进行训练时,还是坚持从易到难的规律,先做单音位的练习,训练d、h,之后是p、t、f、q、x……最后是z、c、s。考虑到不同声韵母的搭配所产生的口腔唇舌运动难度也都各不相同,因此对某个音位,可使其搭配容易发出的单韵母进行训练,之后在逐渐转变为搭配难发的复韵母进行训练[3]。不断督促儿童对一个音的清晰度、准确性进行练习,直到其可以清晰发声。
本次研究得到这样的结果:进行训练干预后,智障儿童下颌、唇、舌等构音器官运动能力有显著恢复(P<0.05),且整体构音清晰度从30.6%提高到了73.6%(P<0.05)。可见,将口部运动训练与语音相结合,实现构音系统各器官功能于时间上的同步、位置上的精准,由此来确保形成精准构音[4]。
综合上述来看,对智障儿童实施有针对性的言语矫治手段训练,有利于改善其言语状况,对提高其整体构音清晰度有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