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大学生厌学情绪工作案例分享
2019-03-12吴成玉
【摘 要】 本文在大学生厌学情绪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工作策略:共情倾听,建立信任;提炼观点,澄清认识;重塑信念,点燃梦想;解决困难,轻装前行;鼓励进步,实时激励。
【关键词】 大学生;厌学情绪;案例分析;工作策略
一、案例简介
在大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巡考过程中,辅导员W老师发现D同学缺考,立即电话联系该同学,电话无法接通。通过多方联系,最终在校外其朋友的出租房找到准备外出打工的D同学。
经了解得知:D同学父亲早逝,母亲做点小本生意供兄妹3人上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最近母亲生病无钱治疗,让身为长子的他内心十分难受;D同学不喜欢学医,大一有2门功课不及格;为减轻家庭负担又不伤母亲的心,D同学准备外出打工1年,挣够学费再返校混个文凭,打算毕业后回家乡开个小诊所为乡亲服务。
经辅导员多次谈心,并在政策范围内给予其力所能及的经济帮助,D同学最终选择继续学习,毕业后考上一家三级医院的编制,工作认真,深受病人的喜爱,个人成就感很高。毕业一年后,D同学专程返校,表达对辅导员的感激之情。
二、案例分析处理
1、收集信息,确定问题
发现D同学缺考又无法联系时,刚刚接手该年级学生管理工作的W老师迅速找来了D同学的班长和寝室长,获取了如下信息:D同学自尊心较强,性格孤僻,和同学交流较少; D同学的女朋友在本市另一所高校读书;缺考的具体原因不详。查阅D同学的管理档案,W老师还获取了如下信息:
(1)从学习方面来看:D同学高考分数达贵州省一本分数线;除2门功课不及格外,其他各门功课考试成绩均在80分左右,学习能力不存在问题。
(2)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父亲早逝,兄妹3人均在上学,属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情形;但该同学未建立贫困生档案,不太符合常理。
通过多方努力,W老师和L老师最终在一出租房找到了D同学。面对有些慌乱的D同学,W老师首先表达了对其人身安全的担心,同时希望D同学能和自己聊一下。经交流,W老师确定了D同学面临的三个困境:一是不喜欢学医,成绩不理想,大一有兩科重考,让自尊心极强的他无法接受;二是家庭经济困难,前段时间,母亲生病却无钱治疗,只能拖着病体继续劳作,为减轻家庭负担,D同学准备休学,外出打工;三是人际关系不太和谐,认为周围的同学都太“庸俗”,没有远大理想,难以沟通,近段时间谈了一个女朋友,和同学的联系更少了。为了稳住D同学,W老师和D同学做了一个成年人的约定:先返校,讨论一下面临的困难,如果确实无法解决,再办理休学手续。
2、促膝长谈,澄清问题
返校后,W老师再次分析了D同学的基本情况,确定了和D同学的谈话思路,师生之间展开了一次成人间的对话。
(1)不喜欢学医是一个真问题吗?W老师首先让D同学阐述了不喜欢学医的理由。D同学表示,因为家庭困难,感觉学医比较好就业,所以填报了医学院。但进校后,发现医学十分枯燥,不适合自己。面对D同学阐述的理由,W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了如下问题:何谓喜欢?何谓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以什么标准判自己不喜欢?同时指出,在尚未接触医学的精髓和要义之前,就简单地判读喜欢或不喜欢是不够理性的。面对W老师提出的一连串提问,D同学一时有点反应不过来,陷入了沉思。接着,W老师询问了D同学的高考成绩和进大学后的学习方法。指出:从学习能力上来讲,D同学完全可以符合医学生的能力要求;挂科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掌握医学专业的学习特点,没有建立一套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后,W老师向D同学介绍了医学专业的学习阶段和各阶段的学习特点,同时指出:考试和能力之间是相关性而不是决定性的关系,希望D同学不要因为两科不及格就轻易给自己下一个不喜欢学医的结论。
(2)家庭困难是否可以克服?W老师耐心地询问了D同学没有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原因。得知D同学因父亲早逝,母亲独自一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为不受人欺负,要强的母亲从小就给兄妹3人灌输再大的困难也不求人的思想。得知这一情况,W老师以自己受社会资助上大学的经历与D同学分享,指出接受他人帮助确实会背负一定的心理压力,但拒绝别人的帮助,同样也是对他人的一种伤害。同时给D同学讲解了助学贷款和国家资助的相关政策,希望D同学放下心中的顾虑,通过助学贷款、申请国家助学金的方式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面对W老师的建议,D同学若有所思地陷入沉默。
(3)如果休学,准备干点什么?最后,W老师请D同学谈一下自己休学后的打算。D同学表示准备到广州打工,挣够学费和生活费,明年再返校读书;不管怎样,还是希望拿一个文凭,以后在家乡开个小诊所,为家乡做点贡献。看着D同学对未来既犹豫又坚定的眼神,W老师感受到D同学内心深处隐藏着巨大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动力,只是目前的处境让他不敢轻言理想。面对此景,W老师问D同学两个问题:第一,有没有信心保证明年能回来复学?第二,知不知道开诊所的基本条件?看到D同学的犹豫,W老师指出:一年的打工生涯可能会带给他一定的收入,但打工的艰辛也有可能让他陷入“不看书不学习不思考”的状态,如果是这样,他还有没有信心完成“混”个文凭、通过执医考试、开个小诊所服务百姓的“理想”?面对W老师的辛辣分析,D同学陷入沉思。最后,D同学接受了W老师的建议,先参加剩余科目的考试,待期末考试结束后再考虑是否休学。
3、解决困难,实时激励
考试结束后,D同学主动找到W老师,介绍了自己后面考试的情况。看到D同学轻松愉悦的表情, W老师知道,D同学并非真的不喜欢、不适合学医,只是缺乏一个肯定的声音。谈及未来,D同学表示还是有很多考虑不清的地方,但感觉自己并不像之前那样排斥学医。W老师建议D同学先利用寒假去做点兼职,同时给了他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希望能力所能及地帮助他。新学期开学,D同学准时返校,交来了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W老师知道,D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于是不再多说什么,只是提醒D同学认真准备重考。在此之后,W老师多次找来D同学的班长,要求其多邀请D同学参加班级活动。重要节点,W老师还隔三差五地给D同学发鼓励短信。
临近实习,D同学找到W老师,表达了自己想成为一名好医生的想法,W老师分析了各实习点的优势和劣势,同时指出: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实习点,而是如何在不同的实习点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学习临床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最终,W老师按照D同学的意愿安排了实习点,D同学在实习期间,学习认真,收获较大。
临近毕业,D同学再次找到W老师,希望W老师指点一下就业选择。经过3小时的交流,D同学确定回家乡工作。恰逢当地医院招人,D同学顺利就业。后来,通过另外一家三级医院的公招考试,如愿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三、案例思考与建议
本案例中,W老师综合运用心理学、学业指导、就业指导、贷款政策等多方面知识和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解决实际困难,重新找回自信。回顾整个过程,有以下几个关键点值得辅导员学习和借鉴。
1、共情倾听,建立信任
一般来说,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在辅导员心目中是“坏学生”、“差生”,对辅导员有一定的防御心理。因此,辅导员在找厌学的学生谈话时,首先应当从其他各种途径收集学生的基本情况,找到谈话的突破口,在一种理解的氛围中,倾听学生的内心,理解学生的想法。在倾听的过程中,辅导员不宜过多打断学生,灌输自己个人的意见和建议,试图以自己思想纠正学生的观念。
本案例中,W老师留给D同学足够的时间,一一陈述自己的困境,然后从共情的角度,针对D同学提出的3个困境,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D同学的理解和支持。
2、提炼观点,澄清认识
学生在表达感受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表述中总会存在一些自己也无法说清的地方。辅导员在听完学生的表述后,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学生意图表达出来的东西提炼出来,与学生共同澄清问题,这样既让学生感觉到找到了知音,同时也为下一步分析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澄清认识的过程中,辅导员既要有旁观者清的冷静,又要有当事人急的真诚,在学生的个体认识水平和社会普遍看法之间寻求合理的交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碰到的问题。
本案例中,针对D同学提出的3个困难,W老师以成人的方式与之对话,抽丝剥茧地指出其认识上的偏差,一一指出了问题背后的根源,让D同学认识到真正的困境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
3、重塑信念,点燃梦想
学生的厌学情绪均可以从理想缺失方面找到一定的根源。每个人在儿时都会有远大的理想,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很多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逐渐淡忘了心中的信念,放弃了曾经的信仰,折断了理想的翅膀。然而,信念只是暂时沉睡,信仰只是暂时迷失,理想只是暂时空缺。作为辅导员,此时应和学生一起反思自己的信念,挖掘那份重压下的信仰,追逐自己的理想,以饱满的热情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和同学一起探寻大学生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自己的闪光点是什么?自己的缺陷是什么?自己可以做什么?唯有认清这些问题,才能为厌学的学生插上隐形的翅膀,帮助他们去绽放青春的光芒。
本案例中,W老师在和D同学交流过程中发现:D同学内心深处存在强大的实现個人价值的力量(即使“不喜欢”学医,但还是想以后开个诊所为百姓服务),W老师充分抓住这一点,提出来解决其困境的出路,并不断激励其前行,使D同学的成长道路不再孤单和迷茫。
4、解决困难,轻装前行
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要重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针对D同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W老师在符合资助政策的前提下,给予其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同时,W老师在运用各种帮助措施的时候,非常注意尊重学生隐私和自尊心,不以施舍、恩赐的态度和学生交流,消除了D同学的心理障碍,真正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5、鼓励进步,实时激励
要让学生有暂时的触动并在短期内付出行动不是太难,难的在于坚持。因此,辅导员要经常和厌学学生交流,发现进步,指出不足,放大优点,适时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找到支持,不断进步。
本案例中, W老师多次通过短信、QQ、面谈等方式,不断关注D同学的进步和收获,探讨前进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实时给予D同学各种支持和鼓励,让D同学最终找到一个较高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
【作者简介】
吴成玉,四川三台人,遵义医学院统战部副部长,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