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2019-03-12孙奥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积极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

孙奥

【摘 要】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保证,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容上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变革,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传统文化质的飞跃,升华了传统文化的精神蕴意。提出以辩证统一的观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积极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时,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大部分学者在论述时通常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保障,其二是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

1、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保证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当中,任何时候马克思主义都要和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才会发挥出其在历史进程当中的价值,从侧面反映了马克思中国化能否发挥其价值的一个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之间能否找到互通性并且在互通性上继续发展壮大。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互通性的特征,在历史上传统文化与中亚各国文化相互融合并发扬光大,从明朝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以广纳百川的态势吸纳西方文化当中的积极成分。

2、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容上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契合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之间有互通的成分,有契合的成分存在。首先,在传统文化当中历朝历代政治家无不推崇“天下为公”的思想,马克思在揭示时代进步的时代性规律的条件之上指出人类理想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在上个世纪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还未形成正规化的价值体系思想时,文人学子利用“大同社会”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天下为公”与共产主义社会在本质上并不同,但是二者所提倡的人人权利平等、消灭剥削、财产分享却有着很大的共同之處,二者之间这种共同性特征在很大的程度上缩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其次,二者的价值观相契合。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当中“民本思想”深入到人民心中,是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思想之一,直到现在还对于现代生活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从孔子的“仁爱”到孟子的“民贵君轻”,民本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产生的价值一直存在。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缔造者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所维护的封建统治阶级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作用上并无二致。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描绘了世界的未来发展蓝图,具有时代的开放性,马克思所拥有的哲学方法论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变革

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是具有极大的阶级性与落后性,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封建性的传统文化逐渐走到了崩溃的境地,所以在这一情况下传统文化需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而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需要吸收传统文化才能够立住脚跟。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马克思主义提倡理性与科学,而科学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当中所缺少的,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仁爱”、以人为本,传统文化既有与马克思主义相近的人文主义精神,又有封建官本位文化遗留的文化糟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五四运动使得“德先生”与“赛先生”传入我国,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结合中国当时社会发展的国情,创造性的提出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农业文明,自古以来我国崇尚“耕读传家”,马克思主义对于传统文化是全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农业文明相结合,产生了抗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之一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且由农村为起点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是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借鉴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去除封建主义思想等糟粕,在马克思主义的推动下提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得到了大众的一致认可。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传统文化质的飞跃

在现阶段我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小康社会,在古代最早出现“小康”一词是《诗经·大雅·民劳》当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但是传统的小康观点是建立在封建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观念,在本质上并没有摆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但是中国共产党在结合小农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以“小康”作为一定时期社会奋斗的目标,“小康”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色理念,以社会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升华了传统文化的精神蕴意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精神的结合产生了新时代民族精神,弥补了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过程当中的缺陷,促进了物质科学研究的发展,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影响下不断以迅速增长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当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历史的长河发展进程当中融入中国人民的心中,中国人民确立了科学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并且确立了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现状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衍生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革命理论成果,指导着中国走向下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以辩证统一的观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笔者在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传统文化影响的相关资料后发现大部分文章仅仅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对于消极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进步的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无任何缺陷。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并没有很快的被大众所接受,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前我国是以封建统治阶层的思想为中国社会所推崇的主流思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在刚刚传入中国时是依附着传统文化进行发展的,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很大的程度上开始对于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遗忘,认为传统文化仅仅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具。我们要正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且摆正二者的关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发展的进程当中要辩证统一的吸收,并且选择好的方法和历史途径减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我们不单单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而且在传统文化转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是对于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道路。

自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并且形成了稳定的文化体系。笔者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做出了相应的研究探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不久的未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伴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路程继续前进,成为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重要来源。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坚持不懈的决心和毅力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稳步发展,这需要我们在往后的工作中不断去摸索、探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仲海涛.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与应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2] 陈艺伟.近五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6.

[3] 时金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4] 陈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

[5] 陈莹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影响[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

[6] 罗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7] 马伟立.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1.

[8] 庄梅兰.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论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

[9] 田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及出路[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

【作者简介】

孙 奥(1992.8—)女,贵州安顺人,硕士,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积极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英美原声电影对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积极影响